一种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0171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包含放电室、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所述放电室包含至少一个放电模块和两个用于固定放电模块的固定盘,所述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设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外侧;每个放电模块包含若干个放电单元和两个分别安装在放电单元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放电模块通过其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安装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上;每个放电单元包含内电极、绝缘套管及外电极各一个并相套安装,自内向外依次为内电极、绝缘套管和外电极,内电极与外电极间有气隙,每个放电模块内的内电极之间和外电极之间各自形成电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包含大量电极,单台产量大、体积小,但容易生产、安装及维护。(*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臭氧发生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大型的具有大量电极的臭氧发生器。技术背景:现有的大型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设备,气隙电晕放电式臭氧发生器一般是将几十乃至上百套或更多的按同心圆方式安装的介质管和放电棒(即内电极)放在一个金属圆柱筒制成的放电室内,高压电极作为内电极,放电室外壳作为外电极。臭氧发生器内所有的内电极之间分别连接,当电极的数量大时,将所有的内电极分别连接起来时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并且需要连接者十分细心连接以免漏接或同一个电极重复连接,特别是电极数量达到几百甚至上千根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现有包含大量电极的臭氧发生器体积大,单台设备臭氧产量小,又不容易生产、安装和维护,而且所有的放电单元都统一供电供氧,臭氧设备的产量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而且在放电单元需要更换等维护工作情况下需要使臭氧发生器停机,因此需要一种包含大量电极、体积小、单台产量大、臭氧产量可调节、维护时不需要停机、且容易生产、安装及维护的臭氧发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大量电极,体积小、单台产量大、臭氧产量可调节、维护时不需要停机、又容易生产、安装维护的臭氧发生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包含放电室、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所述放电室由至少一个放电模块和两个用于固-->定放电模块的固定盘构成,每个放电模块包含若干个放电单元和两个分别安装在放电单元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放电模块通过其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安装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上;所述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设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外侧;每个放电单元包含内电极、绝缘套管及外电极各一个并相套安装,自内向外依次为内电极、绝缘套管和外电极,内电极与外电极间有气隙,每个放电模块内的内电极之间和外电极之间各自形成电连接。即同一个放电模块内的内电极逐个电连接,使本模块内的所有内电极形成电连接,然后所有放电模块再逐个进行电连接使所有的内电极全部电连接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有的外电极逐个电连接使所有外电极之间形成电连接后接地。每个放电模块也可由若干个子放电模块和其固定盘构成,所述子放电模块是上述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放电模块。同样地,臭氧设备可以包含多级放电模块,每个高一级放电模块由若干个低一级子放电模块和用于安装低一级子放电模块的固定盘构成,最低一级子放电模块是上述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放电模块。所有的放电模块在固定盘外侧设置统一的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或所有的放电模块分小组在固定盘外侧设置多个对应的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或设置多个氧气腔室供氧,再由统一的臭氧腔室收集臭氧。所有的放电模块可统一供电或分组供电。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臭氧发生器具有以下优点:1    放电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使同样大小截面积的放电室内可增加大量的电极,增加放电面积,提高单台机器的臭氧产量、减小设备体积;2    放电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放电模块可以统一供电、供氧,也可以分组供电、供氧,这样就方便调节臭氧发生器的产量,并且在部分放电单元-->或放电模块维修时不致使臭氧发生器停机;3    放电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对内、外电极,每个模块内的内电极、外电极各自电连接,然后放电模块相连接而不是直接使每个电极连接,两个相邻模块间的空隙比两个相邻的电极之间的空隙大得多,因此电极采用模块化结构使所有电极间的电连接变得十分容易、设备容易生产、安装和维护;4    放电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连接模块的工作量比直接连接电极的工作量显著减少,并且准确率提高,避免发生电极漏接和重接现象,不易出错;5    内电极之间由内电极连接板直接连接,不需要连线,减少连接内电极的工作量,节约时间,并且可以使每个放电单元模块包含大量的电极;6    放电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容易生产,使安装和更换变得十分简单,减少维护工作和人力成本,缩短因更换电极发生的机器停机时间,提高系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放电模块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放电单元纵向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放电单元另一实施例一横截面图图中C1为放电室,C2为氧气腔室、C3为臭氧腔室,1为冷却腔,101和102为两个通水口用于冷却剂的输入和输出,103为支座,2为放电模块,201为放电单元,202为放电单元固定板,203为内电极,204为绝缘套管,205为外电极,206为内电极连接板,207为设在放电单元固定板202上的放电单元-->固定孔,3为放电模块固定盘,通孔301用于安装固定放电模块,4为端盖,401和402为两个通气孔分别用于输入氧气和输出臭氧,403为电源引入孔,C4为内电极与外电极间的气隙,5为窥视窗,6为加强板用于支撑放电模块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给出的一个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5所示为本技术的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氧发生器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包含放电室C1、放电室C1两端的氧气腔室C2、臭氧腔室C3。所述放电室C1包含至少一个放电模块2和两个用于固定放电模块的放电模块固定盘3,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的外部由各自的端盖4密封形成两个空腔C2和C3分别作为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放电室C1由外壁密封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作为冷却腔1,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的对应位置上具有若干对通孔301用于安装放电模块2。放电模块2通过其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202安装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的通孔301上,放电模块固定盘3与放电模块2之间在通孔301处密封,放电模块2的两端延伸至放电模块固定盘3以外。所述的放电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个放电模块2包含若干个放电单元201和两个分别安装在放电单元201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202,每个放电单元201包含内电极203、绝缘套管204及外电极205各一个并相套安装,自内向外依次为内电极203、绝缘套管204和外电极205,内电极203与外电极205间的气隙C4,本实施例中气隙C4设在内电极203与绝缘套管204之间。它也可以设在绝缘套管204及外电极205之间,如图6所示。所述放电单元固定板202上对应位置具有与内、外电极数量相同的放电单元固定孔207,每个放电单元固定孔207装设一个放电单元201,每个放电-->单元201通过外电极205安装在放电单元固定孔207上,所述外电极205的两端与放电单元固定孔207之间形成密封连接,也可以使放电单元固定孔207处于外电极内使外电极与固定板202在接触处密封。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同一个放电模块2内的所有内电极203在一端由内电极连接板206连接或通过连接固定装置208与内电极连接板206形成电连接。还可以使同一个放电模块2内的所有内电极两端同时连接。同一个放电模块2内的内电极203和外电极205各自逐个电连接成内电极组和外电极组,使本模块内的所有内电极203之间以及外电极205之间各自形成电连接;然后设备内所有内电极组和外电极组再各自逐个进行电连接使所有的内电极203全部电连接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有的外电极205全部电连接后接地。放电室C1及冷却腔1的壁上靠近放电模块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包含放电室、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室包含至少一个放电模块(2)和两个用于固定放电模块的固定盘(3),所述氧气腔室(C2)和臭氧腔室(C3)设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外侧;每个放电模块(2)包含若干个放电单元(201)和两个分别安装在放电单元(201)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202),放电模块(2)通过其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202)安装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上;每个放电单元(201)包含内电极(203)、绝缘套管(204)及外电极(205)各一个并相套安装,自内向外依次为内电极(203)、绝缘套管(204)和外电极(205),内电极(203)与外电极(205)间有气隙(C4),每个放电模块(2)内的内电极(203)之间和外电极(205)之间各自形成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7-1-16 200720003606.6;CN 2007-1-16 2007100071.一种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包含放电室、氧气腔室和臭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室包含至少一个放电模块(2)和两个用于固定放电模块的固定盘(3),所述氧气腔室(C2)和臭氧腔室(C3)设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外侧;每个放电模块(2)包含若干个放电单元(201)和两个分别安装在放电单元(201)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202),放电模块(2)通过其两端的放电单元固定板(202)安装在两个放电模块固定盘(3)上;每个放电单元(201)包含内电极(203)、绝缘套管(204)及外电极(205)各一个并相套安装,自内向外依次为内电极(203)、绝缘套管(204)和外电极(205),内电极(203)与外电极(205)间有气隙(C4),每个放电模块(2)内的内电极(203)之间和外电极(205)之间各自形成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单元模块化结构的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