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极性非质子溶质吸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6927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二氧化硫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吸收法是用于二氧化硫废气治理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用极性非质子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作吸收剂,在20~60℃下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与一般的湿法吸收方法相比,它具有吸收能力强、效率高、低毒、无腐蚀性、无二次污染、设备简单以及消耗少等一系列优点。(*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氧化硫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吸收法是用于二氧化硫废气治理的。现有的二氧化硫吸收法分干法与湿法两种。湿法即用亚硫酸胺、或N-N二甲胺或亚硫酸钠或柠檬酸钠等液体吸收剂来吸附二氧化硫的,它们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的耐腐蚀和耐高温的要求高、用水量大、存在二次污染以及吸收剂的使用效率低。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极性非质子溶剂来吸收二氧化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可以在20~60℃温度下,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在25℃时其吸收效率达100%,1克DMF可吸收1.4克SO2,吸收能力达140%而且也极易解吸再生,在20℃时自然解吸效率为96%,45℃时为100%,此时可全部解吸,再生DMF溶液。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二氧化硫吸收法相比具有吸收剂的吸收能力强、吸收效率高、低毒、无腐蚀性、无二次污染、成本低、解吸所需的热量可从吸收放热过程中通过热交换器获得,无需干燥塔与除垢装置等一系列优点。实施例:1、纯SO2气体在DMF溶液中的溶解和解吸。图1:仪器装置图1-纯SO2气体钢瓶,2-稳定瓶;-->3-空气泵;4-吸收管;5-恒温槽;6-放空管路;7、8-阀门;9-搅拌器;吸收时将开关7打开,8关闭,通SO2气。解吸时将钢瓶气关闭,7关闭,8打开,通空气。取6ml吸收剂于吸收管中,称重,得到初重。将其置于恒温槽。分别在25℃、30℃、40℃、45℃和50℃下,以约100ml/sec的流量通入纯SO2气三十分钟,称重。继续通入SO2气,再称重,直至恒重,即达到饱和。计算吸收容量。然后在60℃下,以25ml/min的流量向吸收管内通空气一小时左右进行解析,至接近初重,计算解吸效率。实验结果见下面表1。用本仪器装置,测得在25℃以下SO2在水中溶解度为0.53g/6ml水,与化学图表查得的数据0.56g/6ml水相比,误差为-5%。2、2000ppm稀浓度SO2气体的吸收效率实验。图2:稀释气体吸收流程图10-装2000ppm左右SO2气体的钢瓶;11-SO2测试仪,日本KNOS-600型NOx/O2/SO2分析仪;-->12-放空管路;13-填料式吸收管取6mlDMF溶液于吸收管中,置于恒温槽,分别在30℃、40℃、50℃、60℃下将2000ppm的SO2气体以106ml/mln的流量通入吸收管,尾气进入SO2浓度测试仪测定。实验数据见表2。3、纯SO2的吸收工艺流程试验图3:SO2气体吸收工艺流程图14-吸收塔;15-换热器;16-解吸塔;17-冷凝器;18-原料气;    19-送压缩工段。    20-大气把含纯SO2140g(20℃以下)的气体送入吸收塔,塔顶喷淋纯DMF溶液100g。被SO2饱和的240gDMF溶液自塔底流出,当温度高于20℃时即可送往解吸塔解吸,解吸后含高浓度(99%)的SO2气经塔顶送往冷凝器冷却后,在常温、二个大气压下经压缩工段压缩成液体SO2;解吸后的DMF溶液由塔底送往换热器冷却,再循环至吸收塔作吸收用,在20℃下回收率为96%,45℃下为99%。-->-->表2:2000ppm稀浓度SO2气体的吸收效率实验温度(℃)尾气达400ppm所用时间(mm)304050601221406578参考文献:1、美国专利USA4140751(Feb.20.1979)“PressurizedextrationSO2fromThebufforSolution”2、日本专利Int.cl.2co1B17/04昭51-16187昭和51年(1976)5月22日特许公报“回收元素过程中净化废气的方法”3、A.V.Slack.G.A.Hollimden“Sulfur    dioxide    removal    from    waste    gases4、“柠檬酸钠法吸收二氧化硫制液体二氧化硫”硫酸工业    198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二氧化硫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吸收法是用于二氧化硫废气治理的,现有的二氧化硫吸收法分干法与湿法二种,湿法是用液体吸收剂来吸收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它是在20~60℃温度下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气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二氧化硫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吸收法是用于二氧化硫废气治理的,现有的二氧化硫吸收法分干法与湿法二种,湿法是用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有民张敦仪王保怀李惕川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