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9200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其包括设置在氮化炉废气排放管的废气排放口下方的第一火圈及与所述第一火圈连通的第一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下方的第二火圈及与所述第二火圈连通的第二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附近的火嘴及与所述火嘴连通的火嘴供气管道;所述火嘴能够同时点燃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通过上下设置两个火圈,其能够保证排出废气中的可燃气体被充分燃烧,降低废气对车间环境的污染、降低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设备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气炉废气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在UNB氮化炉生产线上,氮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包括氨气、氮气、水蒸气、氢气及其他一些微量气体)主要通过设置在氮化炉废气排放管的废气排放口的火嘴点燃后排出。现有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只设置有一个火嘴,其存在如下缺陷:1.单个火嘴的燃烧能力有限,很难将废气中的可燃气体燃烧干净,未燃烧充分的废气飘散至车间内,对车间环境造成污染。火嘴一旦意外熄灭(被风吹灭或点火器故障等),则大量可燃烧废气聚集在车间内,可能导致爆炸。2.产品结束氮化后,需要打开炉门,从而使得炉内出现负压,如果废气不能被及时被点燃排出,则会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倒吸入炉内,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进行改进,保证废气中的可燃气体能够被充分燃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其包括设置在所述氮化炉废气排放管的废气排放口下方的第一火圈及与所述第一火圈连通的第一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下方的第二火圈及与所述第二火圈连通的第二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附近的火嘴及与所述火嘴连通的火嘴供气管道;所述火嘴能够同时点燃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其中,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用于提供可燃气体给所述第一火圈,使得所述第一火圈能够被引燃;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用于提供可燃气体给所述第二火圈,使得所述第二火圈能够被引燃;所述火嘴供气管道用于提供可燃气体给所述火嘴。可见,本技术通过设置两个火圈,以保证排除废气中的可燃气
体的充分燃烧。另外,如果其中的一个火圈意外熄灭,另一个火圈能继续燃烧废气中的可燃气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上设有第一针阀、第一电磁阀及第一减压阀;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上设有第二针阀、第二电磁阀及第二减压阀。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的通断,所述第一针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内的可燃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一减压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内的气压;所述第二电磁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的通断,所述第二针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内的可燃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二减压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内的气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火嘴供气管道上设有第三针阀、第三电磁阀及第三减压阀。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能够控制所述火嘴供气管道的通断,所述第三针阀能够控制所述火嘴供气管道内的可燃气体的流量,从而控制火焰的大小,所述第三减压阀能够控制所述火嘴供气管道内的气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火圈设置在所述废气排放口的下方5~10mm处,所述第二火圈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的下方4~5cm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火嘴设置在所述第二火圈的下方4~5mm处,并在水平方向靠近所述第二火圈,所述火嘴与所述废气排放管的侧壁的夹角为25~30°。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所述火嘴能够同时点燃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能够顺利燃烧废气中的可燃气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由不锈钢制成,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上均布有若干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直径为1~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通过设置两个火圈,其能够保证排出废气中的可燃气体的充分燃烧,降低废气对车间环境的污染、降低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包括第一火圈11、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第一针阀13、第一电磁阀14、第一减压阀15、第二火圈21、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第二针阀23、第二电磁阀24、第二减压阀25、火嘴31、火嘴供气管道32、第三针阀33、第三电磁阀34、第三减压阀35及废气排放口4。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包括设置在氮化炉的废气排放管(未图示)的废气排放口4下方的第一火圈11及与所述第一火圈11连通的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11下方的第二火圈21及与所述第二火圈21连通的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附近的火嘴31及与所述火嘴31连通的火嘴供气管道32,所述火嘴31能够同时点燃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所述火嘴供气管道32连接外部的液化气罐,其能够提供液化气给所述火嘴31,以使得所述火嘴31产生火焰,以引燃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所述火嘴供气管道32上设置有第三针阀33、第三电磁阀34及第三减压阀35,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34能够控制所述火嘴供气管道32的通断,所述第三针阀33能够控制所述火嘴供气管道32内的液化气的流量,从而控制火焰的大小,所述第三减压阀35能够控制所述火嘴供气管道32内的气压。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及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分别与外部的液化气罐连接,以提供液化气给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使得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能够被所述火嘴31的火焰引燃,最终使得所述废气排放口4排出的废气中的可燃气体被燃烧。为了控制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及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中的液化气的通断及供应量。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上设有第一针阀13、第一电磁阀14及第一减压阀15;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上设有第二针阀23、第二电磁阀24及第二减压阀25。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14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的通断,所述第一针阀13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内的液化气的流量,所述第一减压阀15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12内的气压;所述第二电磁阀24
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的通断,所述第二针阀23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内的液化气的流量,所述第二减压阀25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22内的气压。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都设置在所述废气排放管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火圈11设置所述废气排放口4的下方5~10mm处,所述第二火圈21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11的下方4~5cm处。所述火嘴31设置在所述第二火圈21的下方4~5mm处,并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火圈21,所述火嘴31与所述废气排放管的侧壁的夹角为25~30°。本实施例中的上述位置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所述火嘴31同时引燃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能够燃烧排出废气中的可燃气体。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火圈11及所述第二火圈21为材质、大小及规格完全相同的环状火圈,其都由不锈钢制成,火圈的内径为16~18cm,火圈的环状本体上均布有若干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直径为1~2mm。上文对本技术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置在所述氮化炉的废气排放管的废气排放口下方的第一火圈及与所述第一火圈连通的第一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下方的第二火圈及与所述第二火圈连通的第二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附近的火嘴及与所述火嘴连通的火嘴供气管道,所述火嘴能够同时点燃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置在所述氮化炉的废气排放管的废气排放口下方的第一火圈及与所述第一火圈连通的第一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下方的第二火圈及与所述第二火圈连通的第二火圈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附近的火嘴及与所述火嘴连通的火嘴供气管道,所述火嘴能够同时点燃所述第一火圈及所述第二火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圈供气管道上设有第一针阀、第一电磁阀及第一减压阀;所述第二火圈供气管道上设有第二针阀、第二电磁阀及第二减压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炉废气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丰东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