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及第二汇流管;各散热导流管的外表面设有铝翅片,相邻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上的铝翅片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各散热导流管的一端均分别与第一汇流管的内腔连通,各散热导流管的另一端均与第二汇流管的内腔连通,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的两端均分别密封设置,其中间部分均分段隔绝阻流,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上设有进液端和/或出液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及第二汇流管并在散热导流管的外表面设置铝翅片,并通过对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的中间部分分段隔绝阻流,延长了散热路径并增大了散热面积,综合提高了换热量与热交换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器
,具体涉及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翅片式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热风采暖、空调、冷却、冷凝、除湿、烘干等领域中,是气体与液体热交换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通过在普通的基管上加装翅片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现有的翅片热交换器由于热交换器的散热通道及进风口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使得热交换器的散热面积小及通风不畅,所以导致热交换器的局部散热较差,影响热交换器整体的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面积小及通风不畅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所述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及第二汇流管;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铝翅片,相邻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上的所述铝翅片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管的内腔连通,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另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的两端均分别密封设置,其中间部分均分段隔绝阻流,所述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上设置有进液端和/或出液端。优选的,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内设置有阻流件,所述第一汇流管的阻流件位于其中两个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之间,所述第二汇流管的阻流件位于另外两个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之间。优选的,所述铝翅片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设有所述进液端的进液管及设有所述出液端的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出液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上并分别位于所述阻流件的两侧,所述出液管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之间连通有增流管,所述进液管设置在所述出液管的上方。优选的,若干所述散热导流管通过固定支架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导流管安装侧板及与所述导流管安装侧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的汇流管防护板,所述导流管安装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散热导流管配合安装的导流管安装孔。优选的,所述导流管安装孔的侧壁上开设有向所述导流管安装孔外延伸的缝隙。优选的,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保持平行设置且分别与所述散热导流管垂直设置,所述铝翅片与所述第一汇流管保持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进液管、出液管均为铜铝连接管。优选的,所述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及固定支架分别为散热导流铝管、第一汇流铝管、第二汇流铝管、固定铝支架。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设置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及第二汇流管并在散热导流管的外表面设置铝翅片,并通过对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的中间部分分段隔绝阻流,延长了散热路径并增大了散热面积,另外,铝翅片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增大了空气对流和通风量,综合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量与热交换速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的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的另一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其中,1—散热导流管;2—第一汇流管;3—第二汇流管;4—铝翅片;41—扣接把手;5—进液端;6—出液端;7—阻流件;8—进液管;9—出液管;10—增流管;11—固定支架;111—导流管安装侧板;111a—导流管安装孔;111b—缝隙;111c—卡槽;111d—限位板;112—汇流管防护板;112a—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通过设置散热导流管1、第一汇流管2及第二汇流管3并在散热导流管1的外表面设置铝翅片4,并通过对第一汇流管2、第二汇流管3的中间部分分段隔绝阻流,延长了散热路径并增大了散热面积,另外,铝翅片4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增大了空气对流和通风量,综合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量与热交换速度。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1、第一汇流管2及第二汇流管3;各散热导流管1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铝翅片4,相邻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1上的铝翅片4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各散热导流管1的一端均分别与第一汇流管2的内腔连通,各散热导流管1的另一端均分别与第二汇流管3的内腔连通,第一汇流管2、第二汇流管3的两端均分别密封设置,其中间部分均分段隔绝阻流,第一汇流管2或第二汇流管3上设置有进液端5和/或出液端6。优选的,进入第一汇流管2及第二汇流管3的流液可沿与该汇流管连通的多根散热导流管1同时进行热交换,使得散热均匀,增大了散热面积并提高了换热效率;散热导流管1与铝翅片4一体化设置,便于安装,大方美观;铝翅片4横向设置在散热导流管1的外表面,若干条形铝翅片呈圆周排布在散热导流管1的外表面。第一汇流管2、第二汇流管3内设置有阻流件7,第一汇流管2的阻流件7位于其中两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1之间,第二汇流管3的阻流件7位于另外两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1之间。优选的,第一汇流管2、第二汇流管3由多节汇流管单元组成,汇流管单元的长度大小可不相等,多节汇流管单元的两端均密封设置,可以减少阻流件7的设置。铝翅片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设有进液端5的进液管8及设有出液端6的出液管9,进液管8、出液管9设置在第一汇流管2或第二汇流管3上并分别位于阻流件7的两侧,出液管9与同侧设置的第一汇流管2或第二汇流管3之间连通有增流管10,进液管8设置在出液管9的上方。增流管1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液流量,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用于支撑出液管9,提高热交换器的结构稳定性。若干散热导流管1通过固定支架11连接,固定支架11包括导流管安装侧板111及与导流管安装侧板11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的汇流管防护板112,导流管安装侧板111上开设有若干与散热导流管1配合安装的导流管安装孔111a,导流管安装孔111a的侧壁上开设有向导流管安装孔111a外延伸的缝隙111b。优选的,固定支架11还可只包括导流管安装侧板111,安装在若干散热导流管1的中部;导流管安装侧板111为L型板,导流管安装孔111a的直径小于散热导流管1的直径,便于散热导流管1与固定支架11的安装,夹持更牢靠,缝隙111b为条形缝隙或弯曲状缝隙;导流管安装侧板111还与铝翅片4可拆卸连接以提高热交换器的稳定性,铝翅片4上可拆卸设置有若干扣接把手41,导流管安装侧板111上设置有若干与扣接把手41配合卡接的卡槽111c,卡槽111c上倾斜设置有限位板111d;汇流管防护板112为L型板,汇流管防护板112上设置有用于进液管8、出液管9穿过的通孔112a。第一汇流管2、第二汇流管3保持平行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及第二汇流管;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铝翅片,相邻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上的所述铝翅片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管的内腔连通,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另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的两端均分别密封设置,其中间部分均分段隔绝阻流,所述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上设置有进液端和/或出液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散热导流管、第一汇流管及第二汇流管;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铝翅片,相邻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上的所述铝翅片之间保持间距设置,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管的内腔连通,各所述散热导流管的另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的两端均分别密封设置,其中间部分均分段隔绝阻流,所述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上设置有进液端和/或出液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内设置有阻流件,所述第一汇流管的阻流件位于其中两个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之间,所述第二汇流管的阻流件位于另外两个间隔排列的所述散热导流管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翅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翅片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设有所述进液端的进液管及设有所述出液端的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出液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管或第二汇流管上并分别位于所述阻流件的两侧,所述出液管与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楼龙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长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