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堵封头,包括第一气缸杆、第一气缸筒、第一气缸筒盖、第一弹性件、压套、第一弹性筒。第一气缸筒盖安装在第一气缸筒的一端,并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一气缸杆上设有第一活塞部,且第一活塞部位于第一气缸杆中部,第一气缸杆沿轴线的方向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活塞部可滑动设置在第一气缸筒内,并将气缸室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气缸杆的第一端穿过第一气缸筒盖,第二端穿过第一气缸筒远离第一气缸筒盖的一端。第一弹性件套装在第一气缸杆上,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盖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活塞部上。第一气缸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充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对检测件的进出口进行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密性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堵封头及干式气密性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工件进行密封检测,如汽车空调上所使用的暖风水箱等,目前对于暖风水箱密封性能的检测主要有干检和水试两种方法,由于干检设备具有占用场地小,成本低等优点,其被广泛应用在暖风水箱的检测上。在干检的过程中,需要将干式检漏仪的气管口与待测工件的开口处密封连接,且当工件的开口多于一个时,还需要将多个开口进行密封。现有技术中,对于工件口的密封方式主要通过塞子进行密封。多次使用后,会对塞子造成磨损使密封效果变差,且插拔过程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堵封头。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堵封头,包括第一气缸杆、第一气缸筒、第一气缸筒盖、第一弹性件、压套、第一弹性筒、拉杆和第一挡块;第一气缸筒盖安装在第一气缸筒的一端,并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一气缸杆上设有第一活塞部,且第一活塞部位于第一气缸杆中部,第一气缸杆沿轴线的方向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活塞部可滑动设置在第一气缸筒内,并将第一气缸室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由第一气缸筒盖、第一气缸杆和第一气缸筒围成,第二腔体由第一气缸杆和第一气缸筒围成;第一气缸杆的第一端穿过第一气缸筒盖,第二端穿过第一气缸筒远离第一气缸筒盖的一端;第一弹性件套装在第一气缸杆上,且其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盖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活塞部上;第一气缸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充气孔,且第一充气孔与第二腔体连通;拉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气缸杆的第二端连接,且拉杆沿轴线方向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压套套设在第一气缸杆第二端的外周,压套第一端与第一气缸筒远离第一气缸筒盖的一端连接,拉杆穿过压套第二端,第一弹性筒套装在拉杆上,第一挡块安装在拉杆的第二端;第一弹性筒的第一端抵靠在压套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挡块上。优选的,第一活塞部的外周上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一环形密封槽内安装有第一密封圈;第一气缸筒与第一气缸杆连接处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二环形密封槽内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优选的,第一气缸杆位于第二腔体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台阶,且限位台阶的台阶面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的内壁上。优选的,第一气缸杆的第二端设有螺纹连接部,拉杆的第一端设有与螺纹连接部相配合的螺纹孔。优选的,拉杆的第二端安装有螺母,其位于第一挡块远离第一弹性筒的一侧。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弹性筒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干式气密性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案中的任一堵封头。优选的,还包括密封头,密封头用于在待测工件开口多于一个时,对工件开口进行密封。优选的,密封头包括第二气缸杆、第二气缸筒、第二气缸筒盖、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筒;第二气缸筒盖安装在第二气缸筒上,并形成第二气缸室;第二气缸杆上设有第二活塞部,第二活塞部可滑动设置在第二气缸室内,并将第二气缸室分隔成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第三腔体由第二气缸筒盖、第二气缸杆和第二气缸筒围成;第四腔体为由第二气缸杆和第二气缸筒围成的密封空间;第二气缸杆上设有与第四气腔体连通的第二充气孔,第二气缸杆的第一端穿过第二气缸筒盖,第二端穿过第二气缸筒;第二气缸杆第二端安装有第二挡块;第二弹性筒套装在第二气缸杆上,且第二弹性筒的第一端抵靠在第二气缸筒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二挡块上;第二弹性件安装在第三腔体内,其第一端抵靠在第二气缸筒盖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二活塞部上。优选的,第二气缸杆位于第四腔体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台阶,第二充气孔的一端端口位于限位台阶的外周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堵封头,第一气缸筒盖安装在第一气缸筒的一端,并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一气缸杆上设有第一活塞部,由于第一活塞部的直径大于第一气缸杆的直径,因此,第一活塞部能够将第一气缸室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气缸筒上设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一充气孔。如此,通过第一充气孔向第二腔体内充气时,可以推动第一气缸杆移动并带动第一挡块移动,从而压缩第一弹性筒,使第一弹性筒的中部鼓起,从而形成密封。第一气缸杆上的轴线方向设有第一通孔,由于拉杆上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过,可通过第一通孔向待测工件内通入一定压力的压缩气体,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密封及检测。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只需要向堵封头内通入压缩气体就能够达到密封的效果,操作方便。对于不同管径的待测工件,只需要更换对应的第一弹性筒和/或第二弹性筒即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堵封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密封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堵封头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气缸杆1、第一气缸筒2、第一气缸筒盖3、第一弹性件4、压套5、第一弹性筒6、拉杆7和第一挡块8;第一气缸筒盖2安装在第一气缸筒2的一端,并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一气缸杆1上设有第一活塞部201,且第一活塞部201位于第一气缸杆1中部,第一气缸杆1沿轴线的方向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活塞部201可滑动设置在第一气缸筒2内,并将第一气缸室分隔成第一腔体9和第二腔体10,第一腔体9由第一气缸筒盖3、第一气缸杆1和第一气缸筒2围成,第二腔体10由第一气缸杆1和第一气缸筒2围成;第一气缸杆1的第一端穿过第一气缸筒盖3,第二端穿过第一气缸筒2远离第一气缸筒盖3的一端;第一弹性件4套装在第一气缸杆1上,且其位于第一腔体9内,第一弹性件4的第一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盖3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活塞部201上;第一气缸筒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充气孔,且第一充气孔与第二腔体10连通;具体实施时,第一气缸杆1位于第二腔体10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台阶,且限位台阶的台阶面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2的内壁上。如此,可保证第二腔体10始终具有一定的空间,保证第二腔体10与第一充气孔始终连通。拉杆7的第一端与第一气缸杆1的第二端连接,且拉杆7沿轴线方向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压套5套设在第一气缸杆1第二端的外周,压套5第一端与第一气缸筒2远离第一气缸筒盖3的一端连接,拉杆7穿过压套5第二端,第一弹性筒6套装在拉杆7上,第一挡块8安装在拉杆7的第二端;第一弹性筒6的第一端抵靠在压套5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挡块8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塞部201的外周上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一环形密封槽内安装有第一密封圈;第一气缸筒2与第一气缸杆1连接处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二环形密封槽内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如此,可保证第二腔体9为密封空间,当通过第一充气孔向第二腔体9充气时,使第二腔体9可具有较大的压力。具体实施时,第一气缸杆1的第二端设有螺纹连接部,拉杆7的第一端设有与螺纹连接部相配合的螺纹孔。具体实施时,拉杆7的第二端安装有螺母,其位于第一挡块8远离第一弹性筒6的一侧。具体实施时,所述的第一弹性筒6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具体使用时,将第一弹性筒6及压套5插入到待检测的工件的开口内,并将工件的其他开口密封,通过第一充气口向第二腔体9内充气,当第二腔体9内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会推动第一气缸杆1并压缩第一弹性件4,拉杆7随第一气缸杆1移动,并带动第一挡块8压缩第一弹性筒6。第一弹性筒6在第一挡块8的作用下鼓起,并顶紧在工件的开口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堵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缸杆(1)、第一气缸筒(2)、第一气缸筒盖(3)、第一弹性件(4)、压套(5)、第一弹性筒(6)、拉杆(7)和第一挡块(8);第一气缸筒盖(2)安装在第一气缸筒(2)的一端,并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一气缸杆(1)上设有第一活塞部(201),且第一活塞部(201)位于第一气缸杆(1)中部,第一气缸杆(1)沿轴线的方向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活塞部(201)可滑动设置在第一气缸筒(2)内,并将第一气缸室分隔成第一腔体(9)和第二腔体(10),第一腔体(9)由第一气缸筒盖(3)、第一气缸杆(1)和第一气缸筒(2)围成,第二腔体(10)由第一气缸杆(1)和第一气缸筒(2)围成;第一气缸杆(1)的第一端穿过第一气缸筒盖(3),第二端穿过第一气缸筒(2)远离第一气缸筒盖(3)的一端;第一弹性件(4)套装在第一气缸杆(1)上,且其位于第一腔体(9)内,第一弹性件(4)的第一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盖(3)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活塞部(201)上;第一气缸筒(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充气孔,且第一充气孔与第二腔体(10)连通;拉杆(7)的第一端与第一气缸杆(1)的第二端连接,且拉杆(7)沿轴线方向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压套(5)套设在第一气缸杆(1)第二端的外周,压套(5)第一端与第一气缸筒(2)远离第一气缸筒盖(3)的一端连接,拉杆(7)穿过压套(5)第二端,第一弹性筒(6)套装在拉杆(7)上,第一挡块(8)安装在拉杆(7)的第二端;第一弹性筒(6)的第一端抵靠在压套(5)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挡块(8)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堵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缸杆(1)、第一气缸筒(2)、第一气缸筒盖(3)、第一弹性件(4)、压套(5)、第一弹性筒(6)、拉杆(7)和第一挡块(8);第一气缸筒盖(2)安装在第一气缸筒(2)的一端,并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一气缸杆(1)上设有第一活塞部(201),且第一活塞部(201)位于第一气缸杆(1)中部,第一气缸杆(1)沿轴线的方向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活塞部(201)可滑动设置在第一气缸筒(2)内,并将第一气缸室分隔成第一腔体(9)和第二腔体(10),第一腔体(9)由第一气缸筒盖(3)、第一气缸杆(1)和第一气缸筒(2)围成,第二腔体(10)由第一气缸杆(1)和第一气缸筒(2)围成;第一气缸杆(1)的第一端穿过第一气缸筒盖(3),第二端穿过第一气缸筒(2)远离第一气缸筒盖(3)的一端;第一弹性件(4)套装在第一气缸杆(1)上,且其位于第一腔体(9)内,第一弹性件(4)的第一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盖(3)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活塞部(201)上;第一气缸筒(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充气孔,且第一充气孔与第二腔体(10)连通;拉杆(7)的第一端与第一气缸杆(1)的第二端连接,且拉杆(7)沿轴线方向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压套(5)套设在第一气缸杆(1)第二端的外周,压套(5)第一端与第一气缸筒(2)远离第一气缸筒盖(3)的一端连接,拉杆(7)穿过压套(5)第二端,第一弹性筒(6)套装在拉杆(7)上,第一挡块(8)安装在拉杆(7)的第二端;第一弹性筒(6)的第一端抵靠在压套(5)上,第二端抵靠在第一挡块(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封头,其特征在于:第一活塞部(201)的外周上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一环形密封槽内安装有第一密封圈;第一气缸筒(2)与第一气缸杆(1)连接处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二环形密封槽内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封头,其特征在于:第一气缸杆(1)位于第二腔体(10)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台阶,且限位台阶的台阶面可抵靠在第一气缸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朱良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汇展热交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