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3549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8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尤其是一种适用于“白改黑”工程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在原路面层上设置层状复合结构,所述层状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有上面层、第二粘层、中面层、第一粘层、下面层和应力吸收层,所述应力吸收层设置在所述原路面层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其中上面层橡胶沥青SMA13、中面层和下面层高模量EME均能够较好地承担荷载,具有优异的抗车辙能力;同时,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层位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均具有较高的劲度模量,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模量更为接近,使得整体的变形协调能力较为统一,有利于延长路面的整体结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工程改造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一种高级路面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平整度和粗糙度,同时养护维修费用较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各种等级的公路建设中。但是随着通车时间的增加,在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相继出现了裂缝、错台、坑洞、唧泥等路面损坏,使用性能显著降低。为了保证良好的通车质量,对现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逐渐替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形成了PCC+HMA的复合式路面结构。虽然能够克服原有水凝混凝土路面的缺陷,但是改造后的路面结构由于上下结构衔接的不一致性,导致受力与变形不能够统一,抗重载能力较差。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重载道路结构存在的缺陷,本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重载道路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适用于“白改黑”工程的新型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提高抗变形能力,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在原水泥路面层上设置层状复合结构,所述层状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有上面层、第二粘层、中面层、第一粘层、下面层和应力吸收层,所述应力吸收层设置在所述原路面层的上表面。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上面层的厚度为3.5-5cm,空隙率为3-6%。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中面层的厚度为为5-7cm,空隙率为2-6%。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下面层的厚度为8-10cm,空隙率为1-4%。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第一粘层和第二粘层选用相同的材料,所述第一粘层和第二粘层为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应力吸收层为密级配AC05型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为8-10%,集料的用量为90~92%,所述集料中粒径为2.36-4.75mm的组成为88~92%,粒径为2.36mm以下的组成为8-12%。下面层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设置应力吸收层,有效防止和延缓由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裂缝导致的反射裂缝现象。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上面层中包含的集料为辉绿岩或者玄武岩填料中的一种或其组合,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2.5mm。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中面层中包含的集料为石灰岩,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14mm。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下面层中包含的集料为石灰岩,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19.5mm。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所述上面层中采用的沥青胶结料为预溶胀型橡胶沥青颗粒添加至普通石油沥青中制得,普通石油沥青的用量为4.5%-5.5%,预溶胀型橡胶沥青颗粒的用量为1.5%-2.5%,作为优选的方案,普通石油沥青选用70#普通石油沥青。更进一步的,中面层和下面层分别采用高模量EME14和EME20级配结构,EME14采用50#沥青+高模量剂,沥青用量为4.5-5.0%;EME20采用15#硬质沥青,沥青用量为4.2-4.8%。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提出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是在水泥路面改成沥青路面的过程中提出的,提高沥青路面在重载交通情况下的综合路用性能,采用层状复合结构,其中上面层橡胶沥青SMA13、中面层和下面层高模量EME均能够较好地承担荷载,具有优异的抗车辙能力;同时,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层位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均具有较高的劲度模量,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模量更为接近,使得整体的变形协调能力较为统一,有利于延长路面的整体结构寿命。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上设置的应力吸收层,能够较好地延缓由于原水泥路面病害产生的反射裂缝现象,同时具有优异的封水效果,有利于整体结构寿命的延长,充分满足大流量重交通的通行状况。本技术提出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适宜厚度的沥青加铺层提供了摩阻系数高、平整度好的表面层,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基础,满足了重载交通情况下的综合路用性能,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含意:1.原路面层,2.应力吸收层,3.下面层,4.第一粘层,5.中面层,6.第二粘层,7.上面层。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示意图,在原路面层1、的上部还设置有应力吸收层2、下面层3、第一粘层4、中面层5、第二粘层6和上面层7。其中应力吸收层2直接设置在原路面层1的上表面,应力吸收层2为厚度1.5cm的密级配AC05结构,空隙率为1.5%,其中普通沥青用量为8-10%,集料的用量为90-92%,集料中粒径为2.36-4.75mm的组成为88-92%,粒径为2.36mm以下的组成为8-12%。在下面层3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层之间设置应力吸收层2,能够有效防止和延缓由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裂缝导致的反射裂缝现象,延长新路面结构的服役周期。在应力吸收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高模量EME20下面层3,厚度控制在8cm,空隙率为2%左右;高模量EME20下面层3采用15#硬质沥青与石灰岩的混合料,其中沥青用量为4.4%,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19.5mm,集料的粒径组成为:筛孔26.5mm,通过率100%;筛孔19mm,通过率90~100%;筛孔16mm,通过率78~92%;筛孔13.2mm,通过率62~80%;筛孔9.5mm,通过率50~72%;筛孔4.75mm,通过率26~56%;筛孔2.36mm,通过率16~44%;筛孔1.18mm,通过率12~33%;筛孔0.6mm,通过率8~24%;筛孔0.3mm,通过率5~17%;筛孔0.075mm,通过率3~7%。在下面层3和中面层5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层4,即高性能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中面层5为高模量EME14中面层5,厚度6cm,空隙率为4%左右,采用50#沥青+高模量剂与石灰岩的混合料,其中沥青用量为5.0%,高模量剂用量为所有混合料的2-4%,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14mm。集料的粒径组成为:筛孔16mm,通过率100%;筛孔13.2mm,通过率90~100%;筛孔4.75mm,通过率40~60%;筛孔2.36mm,通过率25~38%;筛孔0.075mm,通过率6~8%。高模量EME沥青混合料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原路面层(1)上设置层状复合结构,所述层状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有上面层(7)、第二粘层(6)、中面层(5)、第一粘层(4)、下面层(3)和应力吸收层(2),所述应力吸收层(2)设置在所述原路面层(1)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原路面层(1)上设置层状复合结构,所述层状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有上面层(7)、第二粘层(6)、中面层(5)、第一粘层(4)、下面层(3)和应力吸收层(2),所述应力吸收层(2)设置在所述原路面层(1)的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型耐久性沥青复合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发水林晓威王淬砺邱钰婷赵志强丁武洋刘爱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市公路局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