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形电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76488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2 12:08
片形电阻器具有电阻体、一对电极以及多个散热板。电阻体由板状的金属构成,一对电极形成在电阻体的第一面的两端部。多个散热板固定于电阻体的第二面,并且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流值检测等中使用的高电力用的片形电阻器
技术介绍
图13是现有的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该片形电阻器具有由板状的金属构成的电阻体1、一对电极4、保护膜3以及散热板5。电极4分别具有导体部4A和以覆盖导体部4A的方式形成的镀层4B。电极4形成在电阻体1的第一面的两端部。保护膜3形成在一对电极4之间。散热板5由环氧树脂形成,具有与电阻体1相同的平面形状,且粘贴于电阻体1的第二面(例如,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24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片形电阻器具有电阻体、一对电极以及多个散热板。电阻体由板状的金属构成,一对电极形成在电阻体的第一面的两端部。多个散热板固定于电阻体的第二面,并且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片形电阻器具有电阻体、一对电极以及散热板。电阻体由板状的金属构成,且形成有修整槽。一对电极形成在电阻体的第一面的两端部。散热板固定于电阻体的第二面,且至少覆盖形成有修整槽的位置。根据以上任一种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片形电阻器具有长期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片形电阻器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片形电阻器的电阻体的俯视图。图1C是图1A所示的片形电阻器的散热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A所示的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另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另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又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又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又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又一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中的片形电阻器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图13是现有的片形电阻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之前,参照图13对说明过的现有的片形电阻器中的问题进行说明。在该片形电阻器为小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20mΩ~50mΩ左右的比较高的电阻值,需要减薄电阻体1。然而,当电阻体1较薄时,电阻体1的发热变大。尤其是在大电力中使用的情况下,电阻体1的温度变得非常高。电阻体1的热膨胀率与散热板5的热膨胀率不同,因此,长期使用的话,在电阻体1与散热板5之间产生应力,从而有时在电阻体1与散热板5之间产生裂纹。其结果是,长期可靠性降低。以下,参照附图对能够提高长期可靠性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片形电阻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与在先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1)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片形电阻器的俯视图,图1B、图1C分别是该片形电阻器的电阻体10与多个散热板13的俯视图。图2是该片形电阻器的2-2线中的剖视图。该片形电阻器具有电阻体10、一对电极20以及多个散热板13。电阻体10由板状的金属构成,一对电极20形成在电阻体10的第一面的两端部。多个散热板13固定于电阻体10的第二面,并且相互隔开间隙14地配置。电阻体10由板状的CuNi、CuMn、NiCr等金属构成。另外,在电阻体10上通过冲切等设有一个或者多个修整槽10A。电阻体10的电阻值通过形成修整槽10A来调整。一对电极20分别具有金属板11和镀层15。金属板11以Cu为主要成分,且焊接于电阻体10。而且,安装用的镀层15形成在金属板11的周围。镀层15由镀镍、镀锡等构成。一对电极20由第一电极20A和第二电极20B构成。散热板13分别为板状的构件,且由氧化铝等导热性好的陶瓷构成。散热板13借助粘结层16A而粘贴于电阻体10的第二面。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板13也可以由导热性好的铜、铝等金属形成,但从绝缘性的观点出发,陶瓷更为优选。多个散热板13包括最靠近第一电极20A的第一散热板13A、和最靠近第二电极20B的第二散热板13B。第一散热板13A和第二散热板13B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此外,第一散热板13A与第二散热板13B之间的间隙14的长边方向成为与第一电极20A和第二电极20B相对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1A所示的例子中,修整槽10A与间隙14在俯视观察下重叠。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多个散热板13,图1A~图2仅示出第一散热板13A和第二散热板13B,但除此以外也可以配置有散热板。即,散热板13也可以不设置两个而设置三个以上。粘结层16A通过将环氧粘结剂涂敷于散热板13和/或电阻体10并使其干燥而形成。散热板13和电阻体10由粘结层16A粘贴。此外,通过使导热性好的氧化铝、硅石的粉末混合于粘结层16A,能够将由电阻体10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散热板13释放。在将环氧粘结剂涂敷于电阻体10的整面之后,将多个散热板13配置并粘结于电阻体10的规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向多个散热板13分别涂敷有粘结层16A之后,配置并粘结于电阻体10的规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向电阻体10涂敷粘结层16A、并将一块散热板粘结于电阻体10整面之后,将该散热板分割为多个散热板13而形成间隙14。然而,在该方法中,由于在间隙14的形成时可能损伤电阻体10,故不优选。此外,以覆盖一对电极20的一部分和散热板13的上表面、以及电阻体10和散热板13的侧面的方式,涂敷环氧树脂或者硅树脂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保护膜17。向保护膜17中混入有线状的硅石粉,从而提高导热性。需要说明的是,图1A中透过保护膜17而用虚线示出电阻体10和散热板13。在本实施方式的片形电阻器中,由金属或者陶瓷构成的散热板13被固定于电阻体10。因此,由电阻体10产生的热不仅能够向一对电极20扩散,还能够向散热板13扩散。由于由电阻体10产生的热传递至散热板13以及保护膜17,因此热容量变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阻体10的热区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提高长期可靠性。另外,多个散热板13相互隔开间隙14地配置。因此,即便电阻体10与散热板13的热膨胀率不同,也能够缓和在电阻体10与散热板13之间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电阻体10与散热板13之间产生裂纹等。例如,当散热板13的热膨胀率大于电阻体10的热膨胀率时,因电阻体10的发热而导致电阻体10被散热板13拉伸,向沿着电阻体与散热板接触的面的方向的外侧作用使电阻体伸展的力。如现有的结构那样,在散热板具有与电阻体相同的平面形状的情况下,该力作用得较大,因此在电阻体10与散热板13之间产生较大的应力。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板13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因此,在电阻体10中,不仅向沿着电阻体10与散热板13接触的面的方向的外侧作用伸展的力,还向间隙14所处的内侧的方向作用伸展的力。因此,向使电阻体伸展的方向作用的力变小,在电阻体10与散热板13之间产生的应力变小。如此,配置多个散热板13并将散热板13之间的间隙14作为应力的释放部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在将第一电极20A作为电流流入的+侧、将第二电极20B作为电流流出的-侧的情况下,优选第二散热板13B的导热率低于第一散热板13A的导热率。反之,在将第二电极20B作为电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片形电阻器,其中,所述片形电阻器具备:电阻体,其由板状的金属构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形成在所述电阻体的第一面的两端部;以及多个散热板,其固定于所述电阻体的第二面,所述多个散热板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散热板和最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散热板,所述多个散热板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27 JP 2014-0363221.一种片形电阻器,其中,所述片形电阻器具备:电阻体,其由板状的金属构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形成在所述电阻体的第一面的两端部;以及多个散热板,其固定于所述电阻体的第二面,所述多个散热板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散热板和最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散热板,所述多个散热板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形电阻器,其中,所述第二散热板具有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不同的导热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形电阻器,其中,所述片形电阻器还具备层叠于所述第一散热板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上层散热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形电阻器,其中,所述片形电阻器还具备层叠于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第一上层散热板、和层叠于所述第二散热板且与所述第一上层散热板热结合的第二上层散热板。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政昭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