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795117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6 1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绕线器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绕线;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绕线接脚连接于第一挡板,绕线接脚用以与至少一导电接脚电性连接。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的功能性提升,能够实现绕线器的自动化绕线,减少手工作业,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稳定性。且绕线接脚与导电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因此可根据需要提供更多种布局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仅与下方的导电接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绕线接脚以与导电接脚电性连接的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
技术介绍
绕线器用于将导线缠绕于其上,以制成变压器。一种现有的绕线器,其包括线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导电接脚,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导线缠绕于线轴和导电接脚上,以形成多个绕组(未示出)。传统的绕线器通常具有4个导电接脚,手工或通过绕线机缠绕导线于线轴及各个导电接脚上,实现各导电接脚的功能。随着业界对变压器要求的增加,需要提高变压器的功能性,业界提出增加导电接脚的方案,例如设计5个或6个导电接脚,每一导电接脚均可与电路板连接,实现其电气功能。然而,随着导电接脚数量的增加,绕线过程更加复杂,无法通过自动化绕线保证各个导电接脚的连接,只能采用手工作业,导致产品成本高,品质不稳定。并且,实现电气功能的各个导电接脚均自第二挡板向下延伸,与电路板连接时,电路板必须从下方与导电接脚连接,导致电路板的位置及布局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以实现导线在绕线器上的快速绕线,且适应更多导电接脚的需求,提高变压器的功能性。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器,其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绕线;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绕线接脚用以与至少一导电接脚电性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绕线接脚连接于第一挡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辅助绕线部还包括径向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所述虚设接脚由一绝缘材料制成,用以供绕线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或从所述虚设接脚卸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绕线接脚设于所述虚设接脚,并沿径向向外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绕线接脚的至少一部分为导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一导体,用以电连接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与至少一所述导电接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变压器,其包括绕线器、磁芯部及绕组部。磁芯部穿设于贯穿通道中。绕组部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绕组部缠绕于线轴上。绕线器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延伸,且线轴内具有贯穿通道;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设置于第一挡板,且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绕线接脚连接于第一挡板,绕线接脚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电性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绕组部包括多个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绕线接脚的数量不少于所述原边绕组的数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线轴具有贯穿通道,所述磁芯部穿设于所述贯穿通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包括线轴、辅助绕线部及多个导电接脚的绕线器,辅助绕线部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于所述线轴绕制一第一绕组;将所述第一绕组的一端与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轴绕制一第二绕组;及将所述第二绕组的一端与所述绕线接脚电性连接,使第二绕组的所述端与第一绕组的所述端电性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与至少一所述导电接脚电性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辅助绕线部还包括径向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该方法还包括:将一绕组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及将该绕组于所述虚设接脚卸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绕组为部分的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绕线接脚不仅可与导电接脚连接形成多种绕组,还可使各个导电接脚均能发挥其连接作用,由此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的功能性提升,能够实现具有4个以上导电接脚的绕线器的自动化绕线,减少手工作业,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稳定性。且绕线接脚与导电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因此可根据需要提供更多种布局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仅与下方的导电接脚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仰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立体图。图6为利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进行绕线的线路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仰视图,其示意性的示出了6个导电接脚。图8为利用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进行绕线的线路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
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创意。绕线器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绕线器,其包括线轴10、第一挡板20、第二挡板30、多个导电接脚40及辅助绕线部50。线轴10于一轴线上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导线(未示出)。第一挡板20及第二挡板30分别设置于线轴10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40设置于第二挡板30。辅助绕线部50设置于第一挡板20,且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51,绕线接脚51连接于第一挡板20,绕线接脚51的至少一部分为导体,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40电性连接,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如绕线接脚51亦可设置于第二挡板30等其他位置。于绕线操作时,将多个导电接脚中的两个导电接脚40分别通过导线与其中一个绕线接脚51固定连接,并将固定于该其中一绕线接脚的导线电性连接。因此,其中一导电接脚与绕线接脚形成的绕组与另一导电接脚与绕线接脚形成的绕组串联,绕线接脚可作为抽头使用,从而将由两导电接脚形成的绕组分接出不同电压,由此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的功能性提升。并且,绕线时,将导线固定于导电接脚后可利用绕线机将导线缠绕于线轴,最后与绕线接脚固定,从而实现快速的自动化绕线,减少手工作业,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稳定性。且绕线接脚与导电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因此可根据需要提供更多种布局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仅与下方的导电接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绕线器可适用于4个、5个或更多导电接脚的场合,例如,导电接脚的数量为至少4个,绕线接脚的数量为至少2个。如图4所示,其中4个导电接脚40在呈矩形排布,剩余的导电接脚分布于该4个导电接脚40的外周。通过将其中4个导电接脚40设置成矩形排布,能够尽可能避免发生短路。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脚40的数量为5个,将其以附图标记1-5编号,其中4个导电接脚,编号为导电接脚1-4,在同一平面内呈矩形
排布,剩余的1个导电接脚,编号为导电接脚5,位于较远离线轴的导电接脚的外周,且与该较远离线轴的两导电接脚位于同一直线上。绕线接脚51的数量为2个,并将其以附图标记X、Y编号。参照图4和图6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器,其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绕线;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所述绕线接脚用以与至少一导电接脚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器,其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绕线;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所述绕线接脚用以与至少一导电接脚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线器,其中,所述绕线接脚连接于第一挡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线器,其中,所述辅助绕线部还包括径向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所述虚设接脚由一绝缘材料制成,用以供绕线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或从所述虚设接脚卸除。4.如权利要求3所述绕线器,其中,绕线接脚设于所述虚设接脚,并沿径向向外延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线器,其中,所述绕线接脚的至少一部分为导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线器,还包括一导体,用以电连接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与至少一所述导电接脚。7.一种变压器,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绕线器;磁芯部;及绕组部,包括至少一原边绕组和至少一副边绕组,所述绕组部缠绕于线轴上。8.如权利要求7所述变压器,其中,所述绕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家有张少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