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8220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4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它包括浮力体,浮力体设有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安装有至少一组推进系统,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与推进器相连接的动力源、控制单元,推进器的舵浆伸入至浮力体下方的水中。该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主要用于大风大浪恶劣环境下的海上救助,不需要救助员离开母船,在母船上的救助员直接通过无线遥控,就可以安全地将遇险人员从遇险船只上或海面上转移到救助母船或其他安全地点,安全可靠,性价比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的海洋活动日益增加,各种海难事故层出不穷,发生海难事故后,迅速及时地救出遇险人员就是救助人员第一要务。在风小浪低的海况下,救助比较容易。但很多情况,海难是发生在大风大浪的时候,通常风力达到8级以上,浪高达到4米以上,很多渔船躲避台风不及时而遇险。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救助船难以靠近遇险船,如果强行靠近,会造成遇险人员落水、加速遇险船只的沉没。救助员也无法操作小艇靠近遇险船,离开救助船到海面上无疑是很危险的,稍有意外就会搭上性命。因此在大风浪的海况下,如何安全地把遇险人员转移到救助船上或其他安全地点,一直困扰着很多救助人员。目前在大风浪海况下转移遇险人员有5种方法:1、直升机救助法:利用直升机挂吊篮等方式救助,目前来看,算是最有效的救助法,但价格昂贵,直升机遭受大气流影响也很危险,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2、救助船后甲板接近遇险船;救助船靠近遇险船很可能发生碰撞危险,两船的高度落差也会造成了遇险人员的登船困难,而且驾驶救助船特别困难,风险极大。3、联系索转移遇险人员:利用抛绳器在救助船与遇险船之间设一根联系索,通过联系索转移遇险人员,在恶劣的条件下把联系索有效地固定在遇险船上本身就不容易,而且靠联系索往返两船之间风险也很大。目前主要用于部队,对那些训练有素的军人来说勉强可行,但对于普通人很难适应。4、用捞具捞起遇险人员:利用从舷侧伸出的网,救助船等待在适当位置,静候漂浮者飘入网中,这种方法很被动,只有在其他方法均失效时才使用,必须一捞成功,因为人一旦落水生存时间极短,尤其在风浪大的时候,被溺亡的概率极大。5、油料镇浪:将燃油、滑油放入海中镇浪,浪小些后实现救助。这种做法高污染、低效率,几乎不被使用。我们站在救助员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上能使用的5种方法中,除了直升机救助法堪称有效外,其他4种方法要么风险极大,要么是迫不得已才使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生命的死亡,责任重大,往往救助员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这4种常用的救助方法都不算是有效的救助方法。对于直升机救助而言,直升机必须满足在极度恶劣条件下飞行的条件,同时还要有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就算做的这两点,直升机在大气流的影响下容易出事故,一不留神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目前很多救助队没有条件配备直升机,就算装备有直升机,直升机更多是作为海上搜寻而使用,用直升机直接转移遇险人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例如:救助伤员、昏迷人员等。本专利技术填补了这项空白,在大风浪下,当救助船无法靠近遇险船只,救助员也无法离开救助船到海面上实行救助时,我们专利技术了一个合适的装置,装备起来不贵,操作起来简单,比直升机更安全,最主要是能有效地将遇险人员安全转移到救助船或其他安全地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安全可靠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它包括浮力体,浮力体设有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安装有至少一组推进系统,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与推进器相连接的动力源、控制单元,推进器的舵浆伸入至浮力体下方的水中。优选的,浮力体的上表面设有承载平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缓冲组件。进一步的优选,缓冲组件包括沿承载平台的周向设置的柔性舷墙和铺设在承载平台上的软垫。优选的,浮力体的下方连接有防护托架,防护托架沿浮力体的下表面的周向围成一圈,推进器的舵浆设置于防护托架内。进一步的优选,防护托架包括环形的底盘、连接底盘和浮力体的下表面的多根支撑柱,以及覆盖在底盘和支撑柱组成的框架上的防护网。优选的,控制单元还与天线相连接,天线安装于浮力体的上表面。优选的,浮力体沿周向设有至少一圈护舷,护舷由高弹性材料制成。进一步的优选,护舷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上护舷和下护舷,上护舷位于水面上方,下护舷位于水面下方。优选的,推进系统的数量为多组,浮力体的内部空腔通过舱壁隔成多个独立的舱室,每个推进系统对应地设置于一个舱室中。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主要用于大风大浪恶劣环境下的海上救助,不需要救助员离开母船,在母船上的救助员直接通过无线遥控,就可以安全地将遇险人员从遇险船只上或海面上转移到救助母船或其他安全地点,安全可靠,性价比高。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所示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俯视图。图3显示为图1所示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舱内俯视图。图4显示为图3所示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A-A向剖视图。图5显示为图3所示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B-B向剖视图。图6显示为图1所示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的侧视图。元件标号说明1 浮力体11 内部空腔12 舱壁13 舱室2 推进器21 舵浆3 动力源4 控制单元5 柔性舷墙51 舷墙缺口6 软垫7 防护托架71 底盘72 支撑柱73 防护网8 天线9 上护舷10 下护舷20 登乘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它包括浮力体1,浮力体1设有内部空腔11,内部空腔11内安装有至少一组推进系统,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2、与推进器2相连接的动力源3、控制单元4,推进器2的舵浆21伸入至浮力体1下方的水中。浮力体1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为复合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浮力体(1),所述浮力体(1)设有内部空腔(11),所述内部空腔(11)内安装有至少一组推进系统,所述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2)、与所述推进器(2)相连接的动力源(3)、控制单元(4),所述推进器(2)的舵浆(21)伸入至所述浮力体(1)下方的水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浮力体(1),所述浮力体(1)设有内部空腔(11),所述内部空腔(11)内安装有至少一组推进系统,所述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2)、与所述推进器(2)相连接的动力源(3)、控制单元(4),所述推进器(2)的舵浆(21)伸入至所述浮力体(1)下方的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体(1)的上表面设有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缓冲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沿所述承载平台的周向设置的柔性舷墙(5)和铺设在所述承载平台上的软垫(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体(1)的下方连接有防护托架(7),所述防护托架(7)沿所述浮力体(1)的下表面的周向围成一圈,所述推进器(2)的舵浆(21)设置于所述防护托架(7)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海上救助的无人救助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江南吴晓平陈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