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海上救助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29724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海上救助船,包括船体、导流管、水下机器人、吊机、拖缆机、水幕装置、快速救援艇、医务室、冷冻室和拖带钢丝绳;拖缆机设置在主甲板上,位于船体中部;水下机器人、吊机、拖缆机、快速救援艇、医务室、冷冻室设置在主甲板上;水幕装置布置于二层甲板顶部;导流管的连接支架包括三根连接杆,呈Y型结构,上端两根连接杆成V结构,一端连接推进轴的轴套,另一端连接船体底部;下端一根连接杆一端连接推进轴的轴套,另一端连接艉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减小船体振动和噪音,能较防止较大型垃圾、杂物卷入螺旋桨,导致事故发生;使用潜水泵作为机器人喷水推进装置的动力来源,降低了水下作业的故障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程救助船,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海上救助船,属于船舶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大陆及其大陆架有限资源已不断迅速减少,开发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寻求新的能源,很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把目标放眼于海洋,加快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掀起了新的海洋资源的竞争高潮。海上石油开采,渔业资源的开发及稀有金属的探测等等,成为各国对海洋资源争夺的目标。随着这种形势发展,各种专业的船种因而不断产生,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因其功能的单一性,在海上作业时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加之近期地球温度日渐升高,给天气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时而风暴、时而海啸,对在海上作业的船只带来一定的麻烦,海事时有发生,甚至于出现海难事故。单一功能的作业船难以应对复杂的天气情况,虽然生产建造了不同功能的救助船,但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救助现场。为了增加船舶推力和保护螺旋桨,现有的救助船都安装了导流管。导流管的安装位置均于船体的艉部,若为单导流管则安装于船的舯纵剖面位置;若为双导流管则安装在舯纵剖面两侧,基本为对称安装。现有的导流管与船体的连接基本都是悬臂式的支臂;悬臂式导流管采用V型的连接结构居多。V型悬臂式导流管包括导流管管体和支臂;导流管管体为空心的锥管体结构,螺旋桨设置在导流管管体内,螺旋桨与推进轴连接,推进轴通过减速箱与电动机连接,推进轴上设有轴套;导流管管体设置在船体的艉部下端,导流管管体通过支臂与船体底部连接,支臂是两根,且与导流管管体的截面中心连线成60° 120°的角度。因每支臂与船体的连接只有一个点,与导管连接也为一点,船体与导流管管体组成悬臂式的结构。导流管管体的后端设有舵杆,舵杆上设有舵页,舵杆上端与船体底部连接;推进轴上的轴套通过人字支架与船体底部连接。悬臂式导流管因螺旋桨的运转,推进轴运转的振动,水流对船底板及导流管的拍击,而导流管与船体的连接为悬臂结构,承受着螺施桨水流的直接冲击,若与船体的连接只有单点,则形成类似一支旗杆上的旗,受到风力的吹动,发出响声和使旗杆摇曳,加上航行过程有海浪对船体的拍击,增大了船体的振动和噪音,由其频率形成级数时,而产生共共鸣使噪音和振动更为严重。而且,工程救助船舶进行海上救助时,可能会出现火灾、杂物漂浮,海面或海中的垃圾杂物等漂流物多,救助区域海况非常复杂,容易造成螺旋桨缠绕等故障。而当有海难发生时,要求工程救助船舶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抢险,螺旋桨的灵活操纵有其特殊的意义,螺旋将被缠、船体的振动与噪音将严重影响救援工作进展。到目前为止,一种能在狭小环境下作业,反应灵活,既有拖、顶、供给、补给、对外消防,又能救援海难人员,寻找遇难者的多功救助船,随时待命抢险的多功能救助船尚未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问题,提供一种能实现拖、顶、供给、补给、海上救助,运行稳定,反应灵活的多功能海上救助船。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功能海上救助船,包括船体、导流管、水下机器人、吊机、拖缆机、水幕装置、快速救援艇、医务室、冷冻室和拖带钢丝绳;拖缆机设置在主甲板上,位于船体中部;拖缆机与拖带钢丝绳连接;水下机器人、吊机、拖缆机、快速救援艇、医务室、冷冻室设置在主甲板上,吊机通过吊链分别与水下机器人和快速救援艇连接;水幕装置布置于二层甲板顶部;两导流管安装在船体的艉部,位于舯纵剖面两侧;导流管包括导流管管体、支臂、连接支架;导流管管体为空心的锥管体结构,螺旋桨设置在导流管管体内,螺旋桨与推进轴连接,推进轴通过减速箱与推进柴油机连接,推进轴上设有轴套;导流管管体设置在船体的艉部下端,导流管管体通过支臂与船体底部连接,支臂与导流管管体的截面中心连线成60° 120°的角度;导流管管体的后端设有舵杆,舵杆上设有舵页,舵杆上端与船体底部连接;所述导流管还包括艉柱;连接支架包括三根连接杆,呈Y型结构,上端两根连接杆成V结构,一端连接推进轴的轴套,另一端连接船体底部;下端一根连接杆一端连接推进轴的轴套,另一端连接艉柱,艉柱一端连接舵杆的底部,另一端与导流管管体底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水下机器人包括主腔体、潜水泵、喷水推进水管网路、护罩和计算机;潜水泵安装于主腔体内,计算机设置在水面工作船上;主腔体为一个长方体的空腔结构,潜水泵安装于主腔体底部的中心位置;主腔体左右两侧设有护罩,护罩为空腔结构,护罩的内部空腔与主腔体的空腔连通,护罩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主腔体长度相同,在主腔体下部的外壁上设有外部水进出口导管,主腔体空腔内设有水下探测传感器;脐带缆出口设置在主腔体外壁的顶部;喷水推进水管网路安装在主腔体和护罩的空腔内部;喷水推进水管网路包括电磁阀、喷水管道、水管网路进水口和喷水口 ;水管网路进水口设置在潜水泵顶部的出水口处,喷水口为十个,其中第一喷水口和第二喷水口位于主腔体顶部左右方向中线,两喷水口关于机器人的垂直纵剖面左右对称;第三喷水口和第四喷水口位于主腔体底部左右方向中线,与第一喷水口和第二喷水口关于主腔体上下对称设置;第五喷水口和第六喷水口分别位于两护罩正后方中心处;第八喷水口和第九喷水口分别位于两护罩正前方中心处;第七喷水口位于主腔体左侧的护罩的左侧中心处;第十喷水口位于主腔体右侧的护罩的右侧中心处;喷水管道包括进水管道、第一水平管道、竖向管道、第二水平管道、第三水平管道,进水管道与水管网路进水口连通,进水管道水平面左右两侧分别与两第一水平管道连通,第一水平管道竖向与竖向管道连通,第一水平管道水平面左右方向与第二水平管道连通,两第二水平管道水平面前后方向分别与第三水平管道连通;电磁阀为十个,各个电磁阀分别设置在连接相应喷水口的管路上的喷水口处;各个电磁阀与潜水泵分别与脐带缆线连接,脐带缆线通过脐带缆出口连接到设在水面工作船上的计算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能有效减小船体振动和噪音;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V”型导流管、“I”型导流管,由于只有上方单臂支承,导流管管体下部并不固定,不定向水流对导流管管体的冲击使得导流管管体产生摇摆,并发出较大的噪音,本技术导流管管体下部位与船体底部通过支臂、连接支架、艉柱和舵杆刚性连接成一个整体,上下段均有固定,在航行时,水流对导流管管体的冲击不会使导流管管体产生摇摆,发出的声音也较小。(2)能较有效防止较大型垃圾等杂物卷入螺旋桨出现事故。本技术前端设有连接支架,且连接支架上部两根连接杆为“V”型结构,下部一根连接杆与艉柱及导流管管体下端连接;导流管管体后端设有舵杆和舵页,前后端都有阻挡物体进入导流管管体的结构,一般能破坏螺旋桨的大型垃圾难以进入导流管管体内。(3)本技术水下机器人使用了潜水泵作为机器人喷水推进装置的动力来源,降低了传统的螺旋桨推进系统中电机系统和螺旋桨之间的轴线接合处漏水的风险、降低了水下作业的故障率。(4)水下机器人主腔体上部布置的泡沫浮力材与潜水泵重量配对产生维持水下机器人稳定的稳定力矩从而保证了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的自主稳定能力,这一特性减少了使用者维持其姿态稳定所要求发出的控制动作,降低了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5)本技术推喷水装置可产生各个方向的推力,能垂直升降,可后退,可侧向移动。附图说明图Ia为本技术多用途锚作拖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知霖李全林梁惠群马志权廖华冯伟文陈宇庆吴颖刚李林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番禺灵山造船厂有限公司江门市新粤丰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