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03092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1 2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包括墩柱和盖梁,其中墩柱包括钢管以及设于钢管内的混凝土,盖梁包括盖梁顶板和盖梁底板,盖梁底板下表面连接有若干个锚板,每个锚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孔;盖梁底板固定在所述墩柱的钢管顶部,所述锚板嵌入所述钢管内的混凝土内。该墩梁过渡连接构造,通过在盖梁的盖梁底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锚板,锚板上设有若干个孔,盖梁与墩柱相互连接时,直接将锚板插入墩柱的钢管内,钢管内的混凝土浇筑时将锚板嵌套在混凝土内,该锚板上的孔作为剪力孔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实现墩柱和盖梁的锚固连接;该墩梁过渡连接构造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周期短,连接更加稳固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结构桥梁领域,特别是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
技术介绍
现代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碍于地形狭窄、场地限制,一般都是采用梁桥结构。而现有的采用的混凝土简支梁,由于梁体结构重量大、劳动强度高,其砂石材料用量大、环保型差,并且该混凝土梁的制作工艺,需要立模进行浇筑,其施工工艺的周期较长,需要养生、容易产生质量缺陷;由于其山区所架设的桥墩一般都比较高,增大了架梁的施工难度,同时山区的地质灾害严重,混凝土梁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不足。现有混凝土桥墩与盖梁连接时,一般采用预埋钢筋网通过混凝土将二者固定在一起,其操作较为复杂、施工周期较长,并且连接并不牢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现有混凝土桥墩与盖梁连接时,一般采用预埋钢筋网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带来的操作较为复杂、施工周期较长、连接并不牢靠的问题,提供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包括墩柱和盖梁,所述墩柱包括钢管以及设于钢管内的混凝土,所述盖梁包括盖梁顶板和盖梁底板,所述盖梁底板下表面连接有若干个锚板,每个所述锚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孔;所述盖梁底板固定在所述墩柱的钢管顶部,所述锚板嵌入所述钢管内的混凝土内。该墩梁过渡连接构造,通过在盖梁的盖梁底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锚板,锚板上设有若干个孔,在盖梁与墩柱相互连接时,直接将锚板插入墩柱的钢管内,
钢管内的混凝土浇筑时将锚板嵌套在混凝土内,盖梁底板下表面锚板上的孔作为剪力孔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实现墩柱和盖梁的锚固连接。相对于现有混凝土墩柱与盖梁通过钢筋网连接,其墩梁过渡连接构造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周期短,连接更加稳固有效。优选地,所有所述锚板均垂直焊接在所述盖梁底板下表面上,焊接更加方便。优选地,所有所述锚板包含相互垂直设置的两组锚板,每组锚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锚板。盖梁底板上的两组锚板设置成相互垂直的方向,能够解决盖梁或墩柱在受不同方向的弯矩作用时,增强锚板与混凝土的抗剪连接效果,增加盖梁和墩柱的连接稳定性。优选地,所述锚板对称分布在所述盖梁底板上。优选地,每个所述锚板上的若干个孔大小相同且分布均匀。优选地,所述盖梁底板焊接在所述墩柱的钢管顶部。优选地,所述墩柱的钢管外壁与所述盖梁底板下表面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加劲肋。能够增大盖梁底板与墩柱的钢管焊接面积,有效提高盖梁底板与墩柱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有所述加劲肋均匀连接在所述钢管外侧。优选地,所述盖梁的盖梁顶板、盖梁底板和钢管之间沿墩柱纵向连接有若干个加劲板一。通过加劲板一将盖梁顶板、盖梁底板和钢管相互连接在一起,配合加劲肋,进一步增加盖梁和墩柱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钢管内壁设有一圈加劲环,所述加劲环位于所述锚板下方,并填充于所述混凝土内。在钢管内壁设置加劲环,能够提高墩柱的钢管壁局部刚度,避免出现应力集中,有效降低峰值应力,提高墩梁过渡连接构造的连接强度。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所述墩梁过渡连接构造,通过在盖梁的盖梁底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锚板,锚板上设有若干个孔,在盖梁与墩柱相互连接时,直接将锚板插入墩柱的钢管内,钢管内的混凝土浇筑时将锚板嵌套在混凝土内,盖梁底板下表面锚板上的孔作为剪力孔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实现墩柱和盖梁的锚固连接。相对于现有混凝土墩柱与盖梁通过钢筋网连接,其墩梁过渡连接构造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周期短,连接更加稳固有效;2、本专利技术所述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在盖梁底板上采用两组锚板并设置成相互垂直的方向,能够解决盖梁或墩柱在受不同方向的弯矩作用时,增强锚板与混凝土的抗剪连接效果,增加盖梁和墩柱的连接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所述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墩柱的钢管外壁与所述盖梁底板下表面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加劲肋,能够增大盖梁底板与墩柱的钢管焊接面积,有效提高盖梁底板与墩柱的连接强度;4、本专利技术所述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在钢管内壁设置加劲环,能够提高墩柱的钢管壁局部刚度,避免出现应力集中,有效降低峰值应力,提高墩梁过渡连接构造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墩梁过渡连接构造的里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B-B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C-C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D-D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墩柱,11、钢管,12、混凝土,2、支座下钢板,3、盖梁,31、盖梁顶板,32、盖梁底板,33、加劲板一,34、加劲板二,4、锚板,5、孔,6、加劲环,7、加劲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5所示,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包括墩柱1和盖梁3,所述墩柱1包括钢管11以及设于钢管11内的混凝土12,所述盖梁3包括盖梁顶板31和盖梁底板32,所述盖梁底板32下表面连接有若干个锚板4,每个所述锚板4上开设有若干个孔5;所述盖梁底板32固定在所述墩柱1的钢管11顶部,所述锚板4嵌入所述钢管11内的混凝土12内。上述所有锚板4均垂直焊接在盖梁底板32下表面上,并且将所有锚板4分为相互垂直设置的两组锚板4,每组锚板4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锚板4。如图中所述,在盖梁底部的钢管11连接区域设置两个横向锚板4作为一组,两个横向锚板4外侧各设置两个纵向锚板4作为另一组;成相互垂直的方向的盖梁底板32上的两组锚板4,能够解决盖梁3或墩柱1在受不同方向的弯矩作用时,能够有效增强锚板4与混凝土12的抗剪连接效果,增加盖梁3和墩柱1的连接稳定性。为了使锚板4上的抗剪力均匀,每个锚板4对称分布在盖梁底板32上,且每个锚板4上的孔5大小相同且分布均匀,为了增强锚板4的锚固强度,还
可以在孔5内增设钢筋。上述的盖梁底板3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墩柱1的钢管11顶部,为了能够增大盖梁底板32与墩柱1的钢管11焊接面积,有效提高盖梁底板32与墩柱1的连接强度,在墩柱1的钢管11外壁与盖梁底板32下表面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加劲肋7,所有加劲肋7均匀连接在所述钢管11外侧。另外,盖梁3的盖梁顶板31、盖梁腹板、盖梁底板32和钢管11之间沿墩柱1纵向连接有若干个加劲板一33,盖梁顶板31和盖梁底板32之间焊接有若干个加劲板二34。通过加劲板一33将盖梁顶板31、盖梁底板32和钢管11相互连接在一起,配合加劲肋7,能够进一步增加盖梁3和墩柱1的连接强度。上述的加劲肋7与盖梁底板32的接触线,以及加劲板一33、加劲板二34与盖梁顶板31、盖梁底板32、盖梁腹板和墩柱1钢管11接触线,以及均为部分熔透焊,熔透率大于90%,且应开设坡口;该加劲肋7与盖梁底板32的坡口焊缝,应采用直径较小的焊条、电流较低的直流焊机多层焊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和避免焊接对盖梁3内混凝土12及钢束造成损伤;各构件的组装顺序应根据安装要求和工艺试验进行确定。另外,在钢管11内壁还可以设有一圈或多圈加劲环6,该加劲环6设于锚板4下方,并与加劲肋7端部所在的钢管11位置相对应,并填充于所述混凝土12内。通过在钢管11内壁设置加劲环6,能够提高墩柱1的钢管11壁局部刚度,避免出现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墩梁过渡连接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包括墩柱(1)和盖梁(3),所述墩柱(1)包括钢管(11)以及设于钢管(11)内的混凝土(12),所述盖梁(3)包括盖梁顶板(31)和盖梁底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底板(32)下表面连接有若干个锚板(4),每个所述锚板(4)上开设有若干个孔(5);所述盖梁底板(32)固定在所述墩柱(1)的钢管(11)顶部,所述锚板(4)嵌入所述钢管(11)内的混凝土(1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包括墩柱(1)和盖梁(3),所述墩柱(1)包括钢管(11)以及设于钢管(11)内的混凝土(12),所述盖梁(3)包括盖梁顶板(31)和盖梁底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底板(32)下表面连接有若干个锚板(4),每个所述锚板(4)上开设有若干个孔(5);所述盖梁底板(32)固定在所述墩柱(1)的钢管(11)顶部,所述锚板(4)嵌入所述钢管(11)内的混凝土(1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锚板(4)均垂直焊接在所述盖梁底板(32)下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锚板(4)包含相互垂直设置的两组锚板(4),每组锚板(4)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锚板(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过渡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板(4)对称分布在所述盖梁底板(32)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碧琨牟廷敏汪洋孙才志康玲古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