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及具有该凹弧段的尾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0124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1 12:33
一种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及具有该凹弧段的尾车,尾车梁的一端依次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梁;所述调节梁与尾车梁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或调节梁与上一级调节梁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梁与尾车梁的一端铰接,或调节梁与上一级调节梁的一端铰接;所述尾车梁近调节梁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调节梁近下一级调节梁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调节梁近尾车梁或上一级调节梁一端的顶升臂,与所述顶升臂的端部连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顶部支撑于尾车梁的楔形段或上一级调节梁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梁远离尾车梁端设有支撑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状物料输送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及具有该凹弧段的尾车
技术介绍
尾车又称为进料车或卸料车,一般应用在斗轮堆取料机、堆料机、排土机和装船机等大型移动散料机械上。斗轮堆取料机尾车的作用是在堆料时将地面带式输送机的物料送到斗轮堆取料机的悬臂带式输送机上,由其将物料堆送到料场。尾车作为堆取料机的重要部件,起到将地面输送带上的物料向机上及料场转运的功能。输送带下通过托辊支撑,输送带运转的过程中,输送带容易飘起而脱离托辊,导致撒料,目前多设置压带装置以防止输送带飘起。CN203497756U公开了一种可优化皮带机运行轨迹的尾车,由尾车大梁、皮带输送系统、尾车车轮组、尾车平台和料斗组成,尾车大梁的上平面在料斗支撑处与地面轨道平行,接下来的主输送段与地面轨道成一固定倾斜角度,在靠近地面处尾车大梁的上平面有与地面轨道平行的过渡段,在过渡段之下接近地面的一段尾车大梁的上平面又与地面轨道有一缓和的倾角。皮带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带、各种托辊、检测调节装置、滚筒及地面皮带机,输送带敷设在尾车大梁的支架的托辊和滚筒之上,经过渡段和过渡段之下接近地面的的缓和倾斜段,与地面皮带机相连。尾车大梁为双工字结构梁,由钢板焊接成两工字梁或直接用H型钢构成,两工字梁通过回型筋板焊接连为一体。尾车平台由型钢或钢板焊接而成,支撑尾车大梁及皮带输送系统。为保证料场利用率斗轮堆取料机的尾车一般不能做得太长,现在各大料场、码头等使用的尾车钢结构一般在设备制造出厂前已设计制造好,在现场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尾车的曲线过渡段无法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尾车尾部高度小于皮带弧线高度时,皮带与托辊不能贴合,皮带不能成槽,常导致尾车皮带飘起,会产生跑偏和撒料。当尾车尾部高度大于皮带弧线高度时,尾车会把皮带顶起,在起弧段形成“拐点”,使物料运转不畅,加大托辊和皮带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在工厂设计制作,调节方便灵活、能适应现场安装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及具有该凹弧段的尾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尾车梁的一端依次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梁;所述调节梁与尾车梁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或调节梁与上一级调节梁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梁与尾车梁的一端铰接,或调节梁与上一级调节梁的一端铰接;所述尾车梁近调节梁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调节梁近下一级调节梁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调节梁近尾车梁或上一级调节梁一端的顶升臂,与所述顶升臂的端部连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顶部支撑于尾车梁的楔形段或上一级调节梁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梁远离尾车梁端设有支撑臂。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同一调节梁的支撑臂的重力矩大于顶升臂的重力矩。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调节梁与尾车梁的铰接处均设有相互配合的铰耳,调节梁与尾车梁通过铰轴铰接;或调节梁与上一级调节梁铰接处均设有相互配合的铰耳,调节梁与上一级调节梁通过铰轴铰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所述调节杆为丝杆或电动推杆。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所述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具有依次连接的三个以上调节梁;相邻调节梁之间通过相互配合的铰耳和铰轴铰接;调节梁在所述铰轴远离上一级调节梁的一侧设有支撑臂;调节梁近下一级调节梁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调节梁近上一级调节梁一端的顶升臂,与所述顶升臂的端部连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顶部支撑于上一级调节梁的楔形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尾车,具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改进方案可单独或组合实施。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尾车凹弧段的自身重力,让调节杆始终处于受压状态。安装时,先将调节杆的行程调到最大,安装好输送带后操作人员只需调松调节杆到合适位置即可,且因调节杆一直受压,操作人员能非常轻松地进行调整,调整迅速、精准,能适应现场情况的变化。尾车的凹弧段的弧度可调节,使所述凹弧段的托辊与尾车输送带贴合,从而避免尾车输送带在凹弧段跑偏和撒料,也避免尾车输送带在凹弧段产生振动,使物料运转顺畅,避免托辊和皮带的损坏。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实施例尾车凹弧段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尾车凹弧段,为一种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包括与尾车梁3一端铰接的第一调节梁1,与第一调节梁1铰接的第二调节梁2;尾车梁3的近第一调节梁1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第一调节梁1具有位于顶部的铰耳,尾车梁3与第一调节梁1的铰接处也设有铰耳,第一调节梁1与尾车梁3通过铰轴铰接;第一调节梁1还具有位于其铰耳的近尾车梁3一侧的楔形顶升臂101,位于其铰耳的近第二调节梁2一侧的支撑臂102,第一调节梁1的支撑臂102的重力矩大于其顶升臂101的重力矩;第一调节梁1顶升臂101的远离其铰耳端设有与顶升臂101螺纹连接的丝杆4,丝杆4的顶部支撑于尾车梁3的楔形段;第一调节梁1的远离尾车梁3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第二调节梁2具有位于顶部的铰耳,第一调节梁1与第二调节梁2的铰接处也设有铰耳,第二调节梁2通过铰轴与第一调节梁1铰接;第二调节梁2还具有位于其铰耳的近第一调节梁1一侧的顶升臂201,位于其铰耳的远离第一调节梁1一侧的支撑臂202,第二调节梁2的支撑臂202的重力矩大于其顶升臂201的重力矩,第二调节梁顶升臂201的远离其铰耳端设有与该顶升臂201螺纹连接的丝杆,该丝杆的顶部支撑于第一调节梁1的楔形段。支撑臂用于支撑尾车的输送带辊筒及输送带等设备,支撑臂的重力矩大于其顶升臂的重力矩,利用尾车凹弧段的自身重力,在不增加额外的配重装置下,让丝杆始终处于受压状态。安装时,先将丝杆的行程调到最大,安装好输送带后操作人员只需调松丝杆到合适位置即可。且因丝杆一直受压,操作人员能非常轻松的调整。尾车凹弧段可以设计成一段调节梁,也可以设计更多段数的调节梁,可根据不同料场的不同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丝杆可用电动推杆等其它调节杆替换。本技术不限于以上优选实施方式,还可在本技术权利要求和说明书限定的精神内,进行多种形式的变换和改进,能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技术效果,故不重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或联想到的所有方案,只要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之内,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其特征在于,尾车梁(3)的一端依次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梁(1、2);所述调节梁(1)与尾车梁(3)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或调节梁(2)与上一级调节梁(1)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梁(1)与尾车梁(3)的一端铰接,或调节梁(2)与上一级调节梁(1)的一端铰接;所述尾车梁(3)近调节梁(1)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调节梁(1)近下一级调节梁(2)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调节梁近尾车梁(3)或上一级调节梁(1)一端的顶升臂(101、201),与所述顶升臂(101、201)的端部连接的调节杆(4),所述调节杆(4)的顶部支撑于尾车梁(3)的楔形段或上一级调节梁(1)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梁(1、2)远离尾车梁(3)端设有支撑臂(102、20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其特征在于,尾车梁(3)的一端依次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梁(1、2);所述调节梁(1)与尾车梁(3)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或调节梁(2)与上一级调节梁(1)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梁(1)与尾车梁(3)的一端铰接,或调节梁(2)与上一级调节梁(1)的一端铰接;所述尾车梁(3)近调节梁(1)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调节梁(1)近下一级调节梁(2)的一端为下部倾斜、逐渐向端部收缩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调节梁近尾车梁(3)或上一级调节梁(1)一端的顶升臂(101、201),与所述顶升臂(101、201)的端部连接的调节杆(4),所述调节杆(4)的顶部支撑于尾车梁(3)的楔形段或上一级调节梁(1)的楔形段;所述调节梁(1、2)远离尾车梁(3)端设有支撑臂(102、2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尾车凹弧段,其特征在于,同一调节梁(1、2)的支撑臂(102、202)的重力矩大于顶升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亿邓义昭刘阳样肖伟
申请(专利权)人:泰富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