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675676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8 01:30
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其特征该方法操作如下:a)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高处设置生态拦截网,并采用小型木桩支护;b)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处与高处所设置的生态拦截网之间栽种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并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c)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下栽种耐水淹的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且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适用于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水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在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急需要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的景观及娱乐功能,郊区的河流、湖泊急需要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因此,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开展了河流、湖泊甚至流域的生态治理项目,其中滨水带的生态修复是重要一环,如何通过合理构建滨水带的水生植物成为了水体的水质改善及发挥景观功能的重要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它不但能有效地实现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而且还能恢复河道的景观及娱乐功能。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操作如下:a)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高处设置生态拦截网,并采用小型木桩支护;b)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处与高处所设置的生态拦截网之间栽种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并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c)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下栽种耐水淹的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且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所述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为坡比1:3以及更缓的土质驳岸。所述生态拦截网为高密度聚乙烯网,所述生态拦截网的孔径20-30mm,高度为18-22cm。所述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栽培密度控制在5-10株/m2,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品种为美人蕉、再力花、花叶芦竹或矮蒲苇植物。所述耐水淹,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栽培密度为20-40株/m2,耐水淹,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品种以梭鱼草、海寿花、鸢尾或菖蒲植物。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主要是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由上往下依次将高密度聚乙烯网构筑生态拦截网、采用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栽培构建形成初步过滤系统及采用耐水淹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栽培构建形成深度过滤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高处设置大孔径的生态拦截网,并采用小型木桩支护,大孔径的生态拦截网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漂浮物、落叶及其他的杂质垃圾等。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处与高处所设置的生态拦截网之间栽种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并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以过滤掉地表径流中大颗粒物质及部分悬浮物。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下栽种耐水淹的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且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以深度净化过滤掉地表径流中的小颗粒物质,同时也深度过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实现水体的深度净化,从而起到保护水体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适用于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水系。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图1是本明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照图1,该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操作如下:a)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高处设置生态拦截网1,并采用小型木桩支护11,所述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为坡比1:3以及更缓的土质驳岸,所述生态拦截网1为高密度聚乙烯网,所述生态拦截网1的孔径为20-30mm,高度为18-22cm;b)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2处与高处所设置的生态拦截网之间栽种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3,并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所述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3栽培密度控制在5-10株/m2,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3品种为美人蕉、再力花、花叶芦竹或矮蒲苇植物;c)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2下栽种耐水淹的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4,且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所述耐水淹,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4,栽培密度为20-40株/m2,耐水淹,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4品种以梭鱼草、海寿花、鸢尾或菖蒲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操作如下:a)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高处设置生态拦截网(1),并采用小型木桩支护(11);b)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处(2)与高处所设置的生态拦截网(1)之间栽种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3),并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c)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2)下栽种耐水淹的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4),且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操作如下:a)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高处设置生态拦截网(1),并采用小型木桩支护(11);b)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处(2)与高处所设置的生态拦截网(1)之间栽种植株较大较粗壮的挺水植物(3),并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c)在滨水带人口密集区的河流、湖泊的自然缓坡的坡面上所处常水位(2)下栽种耐水淹的适生深度40cm以上的挺水植物(4),且呈条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缓坡为坡比1:3以及更缓的土质驳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风斌徐后涛王丽卿郑小燕陈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