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800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7 0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包括下机架、上机架和反应釜装置;下机架顶部设有下支撑横梁;上机架顶部设有上支撑横梁;上机架设置于下支撑横梁上;下支撑横梁和上支撑横梁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通过升降装置的升高和降低来实现搅拌桨随液面的升高和降低,使得液面无论上升和下降多少高度,都可以实现均匀搅拌,搅拌桨采用推进式搅拌器,使搅拌效率和搅拌质量都大大提高,给搅拌工序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得搅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了搅拌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釜,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化工企业所必须使用的反应装置,其内部设置搅拌装置来实现个反应物的充分混合,在现有的反应釜中,有时候需要高温反应或者是低温反应,但是在现有的反应釜中,通常都是通过一段式控温及加热模式,能耗大,加温或者降温的速度慢,效果不是很理想,影响生产效率,不利于生产。为解决此问题,有人曾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项名称为“一种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的技术专利申请,其申请号是201420784171.3,此专利在反应釜外盘管分为三段式控温及加热模式,可根据容量的逐步变多,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大降低能耗,缩短生产时间;但是该反应釜的搅拌装置设置不是很合理,造成流体排量和推力较小,离心环流较大,造成搅拌效率不高,设备损害较大;同时该搅拌桨的结构形式单一,进行搅拌的功能少,搅拌杆的位置固定,只能对固定位置的物品进行搅拌;进而造成效率低,反应时间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故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搅拌均匀的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包括下机架、上机架和反应釜装置;下机架顶部设有下支撑横梁;上机架顶部设有上支撑横梁;上机架设置于下支撑横梁上;下支撑横梁和上支撑横梁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根伸降杆、升降机座、升降动力头和伸降螺杆;升降机座滑动布设于伸降杆上,并沿伸降杆上下滑动;升降动力头设置于上支撑横梁上;伸降螺杆一端与升降动力头传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上支撑横梁与升降机座连接;所述反应釜装置包括釜体、支撑架和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搅拌轴和搅拌桨,驱动电机位于升降机座上,搅拌轴一端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且另一端通入釜体内并与搅拌桨连接,所述釜体底部设有出料口,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釜体侧壁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第三进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第三进液管一端位于釜体内,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还与第一进液管道、第二进液管道和第三进液管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釜体内部设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环形布设于釜体的内壁,该电加热管与搅拌桨保持一定的间距。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加热器内设置有电加热丝,所述电加热丝呈波纹状铺设在电加热器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搅拌桨为螺旋状或叶片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搅拌桨为推进式搅拌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搅拌轴的长度与伸降螺杆的长度相对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液管道为加热管道;所述第二进液管道和第三进液管道为制冷管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通过升降装置的升高和降低来实现搅拌桨随液面的升高和降低,使得液面无论上升和下降多少高度,都可以实现均匀搅拌,搅拌桨采用推进式搅拌器,使搅拌效率和搅拌质量都大大提高,给搅拌工序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得搅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了搅拌质量,另外反应釜电加热管分为三段式控温及加热模式,可根据容量的逐步变多,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大降低能耗,缩短生产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下机架1,下支撑横梁2,上机架3,上支撑横梁4,伸降杆5,升降机座6,升降动力头7,伸降螺杆8,釜体9,驱动电机10,搅拌轴11,搅拌桨12,出料口13,进料口14,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第三进液管17,第一电磁阀18,第二电磁阀19,第三电磁阀20,第一进液管道21,第二进液管道22,第三进液管道23,电加热器24,支撑架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包括下机架1、上机架3和反应釜装置;下机架1顶部设有下支撑横梁2;上机架3顶部设有上支撑横梁4;上机架3设置于下支撑横梁2上;下支撑横梁2和上支撑横梁4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根伸降杆5、升降机座6、升降动力头7和伸降螺杆8;升降机座6滑动布设于伸降杆5上,并沿伸降杆5上下滑动;升降动力头7设置于上支撑横梁4上;伸降螺杆8一端与升降动力头7传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上支撑横梁4与升降机座6连接;所述反应釜装置包括釜体9、支撑架25和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0、搅拌轴11和搅拌桨12,驱动电机10位于升降机座6上,搅拌轴11一端与驱动电机10传动连接且另一端通入釜体9内并与搅拌桨12连接,所述釜体9底部设有出料口13,顶部设置有进料口14;所述釜体9侧壁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和第三进液管17;所述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和第三进液管17一端位于釜体9内,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电磁阀18、第二电磁阀19和第三电磁阀20;所述第一电磁阀18、第二电磁阀19和第三电磁阀20还与第一进液管道21、第二进液管道22和第三进液管道23连接;在搅拌机工作时,升降动力头7可以带动连接在升降机座6内的驱动电机10,进而带动搅拌轴11在釜体9内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增加了物料的搅拌均匀度。釜体9内部设有电加热管24,电加热管24环形布设于釜体9的内壁,该电加热管24与搅拌桨12保持一定的间距;电加热器24内设置有电加热丝,所述电加热丝呈波纹状铺设在电加热器24内部;能够实现搅拌桨12对物料搅拌过程中,边搅拌边加热,使得搅拌的物料受热均匀,物料的反应时间加快,使反应更加的充分,提高了物料在釜体9内的搅拌效果和搅拌效率,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搅拌桨12为螺旋状或叶片状,这样设置在搅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小,同时可对物料带来良好的紊流作用,使得搅拌更加均匀。为了增加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搅拌桨12为推进式搅拌器,搅拌桨12为整体锻造而成,应力更加集中,不易断裂。搅拌轴11的长度与伸降螺杆8的长度相对应,通过更加便捷的通过升降装置的升高和降低来实现搅拌桨随液面的升高和降低,使得液面无论上升和下降多少高度,都可以实现均匀搅拌。升降动力头7作为升降执行器,带升降机座6控制驱动电机10带动搅拌轴11上升、停止、下降,操作简单,稳定性高;搅拌桨12与搅拌轴11之间采用固定螺栓或法兰固定,能够方便快速拆卸更换,清洗容易,且可以根据工艺情况更换不同的搅拌桨12,实现最佳的搅拌效果。第一进液管道21为加热管道;所述第二进液管道22和第三进液管道23为制冷管道;可根据容量的逐步变多,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大降低能耗,缩短生产时间。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下机架1,下支撑横梁2,上机架3,上支撑横梁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包括下机架(1)、上机架(3)和反应釜装置;下机架(1)顶部设有下支撑横梁(2);上机架(3)顶部设有上支撑横梁(4);上机架(3)设置于下支撑横梁(2)上;下支撑横梁(2)和上支撑横梁(4)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根伸降杆(5)、升降机座(6)、升降动力头(7)和伸降螺杆(8);升降机座(6)滑动布设于伸降杆(5)上,并沿伸降杆(5)上下滑动;升降动力头(7)设置于上支撑横梁(4)上;伸降螺杆(8)一端与升降动力头(7)传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上支撑横梁(4)与升降机座(6)连接;所述反应釜装置包括釜体(9)、支撑架(25)和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0)、搅拌轴(11)和搅拌桨(12),驱动电机(10)位于升降机座(6)上,搅拌轴(11)一端与驱动电机(10)传动连接且另一端通入釜体(9)内并与搅拌桨(12)连接,所述釜体(9)底部设有出料口(13),顶部设置有进料口(14);所述釜体(9)侧壁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和第三进液管(17);所述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和第三进液管(17)一端位于釜体(9)内,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电磁阀(18)、第二电磁阀(19)和第三电磁阀(20);所述第一电磁阀(18)、第二电磁阀(19)和第三电磁阀(20)还与第一进液管道(21)、第二进液管道(22)和第三进液管道(2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式控温加热模式反应釜,包括下机架(1)、上机架(3)和反应釜装置;下机架(1)顶部设有下支撑横梁(2);上机架(3)顶部设有上支撑横梁(4);上机架(3)设置于下支撑横梁(2)上;下支撑横梁(2)和上支撑横梁(4)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根伸降杆(5)、升降机座(6)、升降动力头(7)和伸降螺杆(8);升降机座(6)滑动布设于伸降杆(5)上,并沿伸降杆(5)上下滑动;升降动力头(7)设置于上支撑横梁(4)上;伸降螺杆(8)一端与升降动力头(7)传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上支撑横梁(4)与升降机座(6)连接;所述反应釜装置包括釜体(9)、支撑架(25)和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0)、搅拌轴(11)和搅拌桨(12),驱动电机(10)位于升降机座(6)上,搅拌轴(11)一端与驱动电机(10)传动连接且另一端通入釜体(9)内并与搅拌桨(12)连接,所述釜体(9)底部设有出料口(13),顶部设置有进料口(14);所述釜体(9)侧壁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和第三进液管(17);所述第一进液管(15)、第二进液管(16)和第三进液管(17)一端位于釜体(9)内,另一端分别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泽云陆发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孚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