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器以及吸附式制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5877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3 18:18
吸附器包括:热介质管(121),热介质在该热介质管的内部流通;吸附层(122),其具有吸附剂(124),该吸附剂(124)通过被热介质冷却而吸附热介质管(121)外部的气相状态的制冷剂,进一步,通过被加热而使所吸附的制冷剂脱离;以及传热部件(123),其在热介质管(121)与吸附剂(124)之间进行热传递。在传热部件(123)与吸附剂(124)形成为一体的吸附器中,在将填充到吸附层(122)内的吸附剂(124)的填充密度ρ除以吸附剂(123)的粒子的真密度ρabs而得到的值设为吸附剂填充比例Φ时,吸附剂填充比例Φ是7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吸附器包括:热介质管(121),热介质在该热介质管的内部流通;吸附层(122),其具有吸附剂(124),该吸附剂(124)通过被热介质冷却而吸附热介质管(121)外部的气相状态的制冷剂,进一步,通过被加热而使所吸附的制冷剂脱离;以及传热部件(123),其在热介质管(121)与吸附剂(124)之间进行热传递。在传热部件(123)与吸附剂(124)形成为一体的吸附器中,在将填充到吸附层(122)内的吸附剂(124)的填充密度ρ除以吸附剂(123)的粒子的真密度ρabs而得到的值设为吸附剂填充比例Φ时,吸附剂填充比例Φ是70%以下。【专利说明】吸附器从及吸附式制冷机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W通过参照将其公开内容编入本申请的、2013年12月1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 特许申请2013-261004为基础。
本公开设及具有进行流体的吸附.脱离的吸附剂的吸附器W及具有该吸附器的 吸附式制冷机。
技术介绍
W往,作为吸附式制冷机所用的吸附器,公开了在流动有热介质的热介质管的外 周设有吸附剂与传热部件混合而成的吸附层的吸附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48194号公报[000引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吸附器中,吸附能力Q用W下的公式1表示。 (公式 1) Q=G ? AH ? AC ? n/T[001。 其中,G是吸附剂量,A H是吸附剂所吸附.从吸附剂脱离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潜热, A C是吸附容量,n是吸附效率,T是切换时间。此外,切换时间T是指对使吸附剂吸附制冷剂 的吸附动作与使所吸附的制冷剂从吸附剂脱离的脱离动作进行切换的切换时间。 如从该公式1可明确那样,若吸附剂量G变多,则吸附能力Q得W提高。然而,在吸附 层中的吸附剂的比例较多的情况下,吸附剂的热阻较大,因此,吸附效率n降低得比吸附剂 量G的增加量多,其结果,存在吸附能力Q降低运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鉴于上述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吸附能力提高的吸附器W及吸附 式制冷机。 根据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吸附器包括:热介质管,热介质在该热介质管的内部流 通;吸附层,其具有吸附剂,该吸附剂通过被热介质冷却而吸附热介质管外部的气相状态的 制冷剂,并且该吸附剂通过被加热而使所吸附的制冷剂脱离;W及传热部件,其在热介质管 与吸附剂之间进行热传递。在传热部件与吸附剂形成为一体的吸附器中,在将填充到吸附 层内的吸附剂的填充密度P除W吸附剂的粒子的真密度Pabs而得到的值设为吸附剂填充比 例O时,吸附剂填充比例O是70 % W下。 运样的话,通过将吸附剂填充比例O设为70% W下,能够提高吸附效率,因此,能 够使吸附能力提高。 此外,在本公开中,"传热部件与吸附剂形成为一体"是指,吸附剂相对于传热部件 =维地配置。例如,在热介质管由圆管构成,并且板状的传热部件在热介质管的外表面设有 多个的情况下,"传热部件与吸附剂形成为一体"是指,吸附剂不仅相对于传热部件沿着传 热部件的长度方向(热介质管的径向)、而且沿着热介质管的长度方向巧由向)W及热介质管 的周向=维地配置。【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式制冷机的整体构成图,表示第1动作状态。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吸附器的放大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式制冷机的整体构成图,表示第2动作状态。 图4是表示切换时间与吸附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切换时间与吸附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6是表示变更了传热部件的构成材料的情况下的吸附能力的变化的特性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1吸附器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M-Vni剖视图。 图9是图8的K-K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W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W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 中,对于彼此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1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6对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吸附式制冷机具有 第1吸附器11、第2吸附器12运两个吸附器、冷凝器13、W及蒸发器14。 第1热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水)在第1吸附器11的内部、第2吸附器12的内部流 通。在第1吸附器11的表面、第2吸附器12的表面保持有使制冷剂吸附?脱离的吸附剂。 作为在第1吸附器11的内部、第2吸附器12的内部流通的第1热介质,能够切换为由 热源15加热后的高溫热介质和由室外机16冷却后的低溫热介质。室外机16是使热介质和室 外空气热交换而冷却第1热介质的散热用热交换器。 在低溫热介质在第1吸附器11的内部、第2吸附器12的内部流通的情况下,吸附剂 吸附蒸气制冷剂。在高溫热介质在第1吸附器11的内部、第2吸附器12的内部流通的情况下, 吸附剂使制冷剂脱离。作为吸附剂,能够使用沸石、硅胶等。 冷凝器13使由室外机16冷却后的第1热介质与由第1吸附器11、第2吸附器12中的 任一者脱离了的蒸气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水蒸气)热交换而使蒸气制冷剂冷凝。 蒸发器14使由冷凝器13冷凝后的从冷凝器13流入的液态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水)与来自室内机17的第2热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水)热交换而使液态制冷剂蒸发。由 蒸发器14蒸发而成的蒸气制冷剂吸附于第1吸附器11、第2吸附器12中的任一者。室内机17 是使由蒸发器14吸热后的第2热介质与室内空气热交换而冷却室内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 器。 第1吸附器11、第2吸附器12、冷凝器13、W及蒸发器14之间的蒸气制冷剂的流通可 由蒸气阀18控制。 在图I中,累19、20是使第I热介质循环的累,累21是使第2热介质循环的累。切换阀 22、23是切换第1热介质的循环路径的阀。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第1吸附器11、第2吸附器12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第1吸附 器11和第2吸附器12是同样的结构,因此,W下对第1吸附器11进行说明,对第2吸附器12省 略说明。 如图2所示,第1吸附器11具有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管121。热介质管121由导热 性优异的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铜或铜合金)构成。在热介质管121的外侧设有吸附层 122。 具体而言,在热介质管121的外表面金属接合有由导热性优异的金属(本实施方式 中,是铜或铜合金)构成的传热部件123。本实施方式的传热部件123形成为板状,并且多片 传热部件123 W规定的间距P等间隔地排列。多片传热部件123的配置方向与热介质管121内 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 在相邻的传热部件123之间填充有吸附剂124。由此,传热部件123与吸附剂124形 成为一体。吸附剂124通过被热介质冷却而吸附热介质管121外部的气相状态的制冷剂(水 蒸气),而且,通过被加热,使所吸附的制冷剂(水蒸气)脱离。吸附剂124形成为微小且大量 的粒子状,由例如硅胶、沸石构成。利用运样的传热部件123W及吸附剂124构成了吸附层 122。 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动作进行说明。吸附式制冷机构成为,对第1吸附器11、第2吸 附器12中的进行使吸附剂124吸附制冷剂的吸附工序(吸附动作)的吸附器W及进行使所吸 附的制冷剂从吸附剂124脱离的脱离工序(脱离动作)的吸附器进行切换。 具体而言,首先,使切换阀2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介质管(121),热介质在该热介质管(121)的内部流通;吸附层(122),该吸附层(122)具有吸附剂(124),该吸附剂(124)通过被所述热介质冷却而吸附所述热介质管(121)外部的气相状态的制冷剂,并且该吸附剂(124)通过被加热而使所吸附的所述制冷剂脱离;以及传热部件(123),该传热部件(123)在所述热介质管(121)与所述吸附剂(124)之间进行热传递,所述传热部件(123)与所述吸附剂(124)形成为一体,在将填充到所述吸附层(122)内的所述吸附剂(124)的填充密度(ρ)除以所述吸附剂(123)的粒子的真密度(ρabs)而得到的值设为吸附剂填充比例(Φ)时,所述吸附剂填充比例(Φ)是7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伸介柳田昭冈本义之永岛久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