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30978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它是将其中的化学吸附床设置为环形结构,有效实现了在化学吸附床内烟气通路和水通路分离,使循环水保持洁净,不会受烟垢污染而堵塞制冷系统管阀;另外,针对在颠簸运动状态下工作的车载式冷却塔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其具备有体积小、结构紧凑、蒸发效率高,除尘降渣等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它是将其中的化学吸附床设置为环形结构,有效实现了在化学吸附床内烟气通路和水通路分离,使循环水保持洁净,不会受烟垢污染而堵塞制冷系统管阀;另外,针对在颠簸运动状态下工作的车载式冷却塔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其具备有体积小、结构紧凑、蒸发效率高,除尘降渣等功效。【专利说明】 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冷系统,具体地指一种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利用发动机尾气作能源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是以水封结构为基础,通过控制水阀来达到间接控制烟气通路连通和断开的目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条件下,以及冷却水相对充分的前提下,水封结构能很好地实现其烟水切换的控制功能。但应用于汽车发动机这类运动条件下、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还面临吸附床长期颠簸倾斜、热源温度和流量不稳定,且冷却水很少,室外路面环境温度较高,冷却水温难以有效下降等具体问题,特别是由于冷却水较少,且汽车发动机烟气杂质多,若仍用常规的水封结构,冷却水很短时间内将成为污泥水,其杂质将严重影响系统管道阀门正常运行,最终导致系统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烟水通路分离和改善冷却水降温条件的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它包括N个化学吸附床,所述每个化学吸附床均与脱氨通路、吸氨通路、进水通路、出水通路及发动机尾气通路连通,所述每个化学吸附床与各个通路连接的管道上均设有控制阀,所述脱氨通路通过管道依次经过冷凝器、液氨储罐、蒸发器与吸氨通路连通,冷却水通路上设有冷却塔, 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吸附床包括吸附床容器,所述吸附床容器一侧顶部设有进水阀,所述吸附床容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阀,所述吸附床容器底部设有进烟管道,所述吸附床容器内设有多个环形单元管,所述环形单元管的内圆为与所述进烟管道接通的进烟支管,所述环形单元管的圆环部为填充有化学吸附剂的进气支管,所述进气支管上端伸出吸附床容器,进气支管上端与所述脱氨通路、吸氨通路连通,使制冷剂氨的进出通道、发动机尾气的进出通道、冷却水的进出通道相互分离; 所述冷却塔为一个水箱,所述水箱内设有横向布置的清水板和竖向布置的挡水板,所述清水板将所述水箱分为上部和下部,所述水箱上部的一侧面顶部设有冷却塔进水阀,该侧面还开设有风窗,所述风窗位于冷却塔进水阀下方,所述风窗内设有若干个向水箱内部倾斜的挡板,所述水箱上部内位于清水板上方设有过滤机构,所述水箱上部的另一侧面设有吹风机构,所述吹风机构和风窗位于所述过滤机构两侧,所述清水板朝向吹风机构的另一侧设有滑水口 ;所述挡水板将水箱下部分为污水区和净水区,所述污水区通过滑水口与水箱上部相通,所述污水区和净水区通过设置在挡水板上部的溢水口相通,所述净水区的侧壁下部设有冷却塔出水阀。 上述方案中: 所述进烟管道的底面与吸附床容器的底面相匹配,所述进烟管道上开设有多个与进烟支管相通的开口。 所述进烟管道一侧面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内设有烟道阀。 所述进气支管内沿轴线设有过滤网,所述进气支管内位于过滤网的两侧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化学吸附剂的托盘。 所述进气支管上端通过三通与所述脱氨通路、吸氨通路连通。 所述清水板从风窗向吹风机构倾斜设置。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沿水箱横向布置的筛孔滤水盘和多孔筛网,所述多孔筛网位于所述筛孔滤水盘下方。 所述吹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水箱侧部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风扇。 所述污水区底部设有排污孔,所述排污孔内设有相互配合的排污堵头。 所述N = 3 ?8。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在汽车行驶时颠簸和制冷系统循环水量很少的恶劣工况下,将化学吸附床设置为环形结构,有效实现了在化学吸附床内烟气通路和水通路分离,使循环水保持洁净,不会受烟垢污染而堵塞制冷系统管阀; 2、设计出能在颠簸运动状态下工作的车载式冷却塔结构,与普通冷塔相比,本技术的冷却塔体积小、结构紧凑、蒸发效率高,且具备除尘降渣功效。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中化学吸附床包含多个环形单元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化学吸附床包含一个环形单元管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技术中冷却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1-吸附床容器,1.1-进水阀,1.2-出水阀,2-进烟管道,2.1_烟道阀,3-环形单元管,3.1-进烟支管,3.2-进气支管,3.3-环形金属托盘,3.4-过滤网,4-三通,5-水箱,5.1-清水板,5.2-挡水板,5.3-冷却塔进水阀,5.4-风窗,5.5-挡板,5.6-滑水口,5.7-溢水口,5.8-冷却塔出水阀,5.9-筛孔滤水盘,5.10-多孔筛网,5.11-进风口,5.12-风扇,5.13-排污堵头,6_脱氛通路,7-吸氛通路,8-进水通路、9-出水通路,10-发动机尾气通路,11-冷凝器、12-液氨储罐、13-蒸发器,14节流阀,15-烟道阀组,16-脱氨通路单向控制阀组,17-吸氨通路单向控制阀组,18-冷却水出水阀,19-冷却水进水阀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高温发动机尾气作制冷热源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在颠簸运动状况下,在热源不稳定、冷却水量小、降温不利的条件下,重点解决烟水通路分离和改进冷却水降温条件等关键问题。 本技术首先需要重新设计化学吸附床结构,原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采用的是柱形密封管结构,其烟气和冷却水共同依靠吸附床单元管外壁表面积参与换热,吸附床烟气通道与冷却水通道共享同一内腔空间。而本技术的目的是将烟气通道与冷却水通道分离,具体参照图1、图2及图3所示,该化学吸附床包括吸附床容器1,吸附床容器I 一侧顶部设有进水阀1.1,吸附床容器I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阀1.2,在吸附床容器I底部设有进烟管道2,吸附床容器I内设有多个环形单元管3,环形单元管3的内圆为与进烟管道2接通的进烟支管3.1,发动机尾气依次从进烟管道2、进烟支管3.1通过,环形单元管2的圆环部为填充有化学吸附剂的进气支管3.2,进气支管3.2的内腔用于吸收尾气热量,进气支管3.2上端伸出吸附床容器1,并与脱氨通路6及吸氨通路7相连通。 此方案中,进气支管3.2内腔中的化学吸附剂由多层环状薄金属托盘3.3装载,为了方便在进气支管内腔中化学吸附剂与氨的络合反应,环形金属托盘3.3设置在环形单元管3的环形区域内,在进气支管3.2内腔中沿环形单元管环形轴设有不锈钢过滤网3.4,环形金属托盘3.3被过滤网3.4贯穿。进气支管3.2上端设置的氨进出通道出口处,进气支管3.2上端通过三通4与脱氨通路6、吸氨通路7连通。 环形单元管3的圆柱体外表面则是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区域,此时,只要环形单元管3外圆柱面等高密封焊接在吸附床容器I中,冷却水就不会浸入环形单元管3的内圆中,而内圆通过的发动机尾气也不会泄漏到环形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汽车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它包括N个化学吸附床,所述每个化学吸附床均与脱氨通路、吸氨通路、进水通路、出水通路及发动机尾气通路连通,所述每个化学吸附床与各个通路连接的管道上均设有控制阀,所述脱氨通路通过管道依次经过冷凝器、液氨储罐、蒸发器与吸氨通路连通,冷却水通路上设有冷却塔, 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吸附床包括吸附床容器,所述吸附床容器一侧顶部设有进水阀,所述吸附床容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阀,所述吸附床容器底部设有进烟管道,所述吸附床容器内设有多个环形单元管,所述环形单元管的内圆为与所述进烟管道接通的进烟支管,所述环形单元管的圆环部为填充有化学吸附剂的进气支管,所述进气支管上端伸出吸附床容器,进气支管上端与所述脱氨通路、吸氨通路连通,使制冷剂氨的进出通道、发动机尾气的进出通道、冷却水的进出通道相互分离; 所述冷却塔为一个水箱,所述水箱内设有横向布置的清水板和竖向布置的挡水板,所述清水板将所述水箱分为上部和下部,所述水箱上部的一侧面顶部设有冷却塔进水阀,该侧面还开设有风窗,所述风窗位于冷却塔进水阀下方,所述风窗内设有若干个向水箱内部倾斜的挡板,所述水箱上部内位于清水板上方设有过滤机构,所述水箱上部的另一侧面设有吹风机构,所述吹风机构和风窗位于所述过滤机构两侧,所述清水板朝向吹风机构的另一侧设有滑水口;所述挡水板将水箱下部分为污水区和净水区,所述污水区通过滑水口与水箱上部相通,所述污水区和净水区通过设置在挡水板上部的溢水口相通,所述净水区的侧壁下部设有冷却塔出水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箕星制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