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等离子体
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双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驱动,使用环状管式电极结构,在大气压空气中获得均匀环状介质阻挡表面放电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技术介绍
表面放电,尤其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气流控制器,臭氧发生器,表面处理,以及污染物处理等。一般来说,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具有平板式“三明治”结构,即介质板夹在两个电极之间,且不存在放电间隙。然而,这种平板式放电结构产生的等离子体通常覆盖在介质板表面,没有固定的边界,很难将产生的等离子体限制在一定空间内。这使其在应用上,尤其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上,具有相当的困难。管式结构可以限制等离子体的产生范围,因此广泛地利用于气体污染物处理等领域,然而,传统的线-管式结构又受到正负电极间隙的限制,导致管式结构的体积不能过大。在环式结构中,正负电极紧贴于介质管的两壁,既能产生表面放电,又不会受到电极间隙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气态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表面放电的激励方式通常有纳秒脉冲电源和传统的正弦交流电源。在正弦交流电源驱动下,介质阻挡放电结构很难在大气压空气中产生均匀而弥散的等离子体 ...
【技术保护点】
大气压空气中获取环状均匀等离子体的实验装置,主要由环式电极,双极性纳秒脉冲电源(4),电学诊断系统,光学诊断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环式电极主要由管式高压电极(1),石英介质管(2)和管式地电极(3)组成;管式地电极(3)紧密包裹在石英介质管(2)外粘贴固定,并通过导线牢固接地(15);管式高压电极(1)探入到石英介质管(2)内,管式高压电极(1)的顶端处于地电极(3)底端稍下的位置,管式高压电极(1)通过导线连接至双极性纳秒脉冲电源(4);管式高压电极(1)和管式地电极(3)之间形成环形放电区域;双极性纳秒脉冲电源(4)置于双层屏蔽箱(14)内,并牢固接地(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春,赵紫璐,杨德正,袁皓,张丽,王森,刘志杰,张帅,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