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型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9701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3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高度尺寸的增加并且提高抗弯强度的叠层型电容器,在叠层型电容器中的五个第一内部电极层的一个上配置一个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该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该第一内部电极层同样地连接到第一外部电极(12),并且以隔着厚度(td2)比第一电介体层(DL1)的厚度(td1)薄,且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二电介体层(DL2)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五个第二内部电极层的一个上配置一个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该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该第二内部电极层同样地连接到第二外部电极(13),并且以隔着厚度(td3)比第一电介体层的厚度薄,且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三电介体层(DL3)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层型电容器本案是申请日为2012年4月13日、申请号为2012101098807、专利技术名称为“叠层型电容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叠层型电容器。
技术介绍
1608大小、1005大小或者0603大小等属于小型的叠层型电容器,由于与属于大型的叠层型电容器相比抗弯强度差,因此在电路基板搭载时或者实际安装了以后等,由施加到电容器主体上的力产生龟裂或者断裂的可能性高。这里所说的“抗弯强度”是根据在支撑了叠层型电容器的外部电极的状态下用加压器具按压该叠层型电容器的长度方向中央的试验方法而得到的数值,用gf、N和Pa等单位表示断裂产生时的载荷。为了提高属于小型的叠层型电容器的抗弯强度,可以考虑在电容器主体内配置加强层,关于该加强层有2种考虑方法。一种是添加与内部电极层不同的金属层作为加强层的考虑方法,另一种是使用内部电极层作为加强层的考虑方法。顺便指出,虽然不是以提高抗弯强度为课题,但在前者的考虑方法中能够利用的构造公开在下述专利文献2以及3中,在后者的考虑方法中能够利用的构造公开在下述专利文献1、4以及5中。在专利文献2以及3中公开的构造,是在电容器主体的上下边缘部分(不存在内部电极层的部分)添加了金属层的构造,而由于所添加的金属层没有与外部电极连接,因此抗弯强度几乎没有提高。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构造,是将电容器主体内的邻接的两个内部电极层连接到同一个外部电极上的构造。该构造虽然与专利文献2以及3中公开的构造相比较可以实现抗弯强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两个内部电极层仅设置在一方的外部电极一侧,电容器主体的另一方的外部电极一侧的机械强度比一方的外部电极一侧的机械强度差。另外,由于在连接到同一个外部电极的两个内部电极层之间存在的电介体层的厚度,是在连接到不同的外部电极上的两个内部电极层之间存在的电介体层的厚度以上,因此增加叠层型电容器的高度尺寸,而要避免该高度尺寸的增加时,就要减少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内部导电层的数量,从而叠层型电容器的整体电容降低。在专利文献1以及5中公开的构造是,以与一方的外部电极连接的内部电极层之中的最上侧的内部电极层相对的方式设置有与该一方的外部电极连接的其它的内部电极层,并且以与另一方的外部电极连接的内部电极层之中的最下侧的内部电极层相对的方式设置有与该另一方的外部电极连接的其它的内部电极层。该构造虽然与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抗弯强度的提高,但是在其它的内部电极层和与其相对的内部电极层之间存在的电介体层(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电介体层)的各个厚度与在和不同的外部电极连接的两个内部电极层之间存在的电介体层的厚度(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电介体层)相同,因此叠层型电容器的高度尺寸增加,而要避免该高度尺寸的增加,就要减少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内部导电层的数量,从而叠层型电容器的整体电容降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平07-33547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08-181032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08-316086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10-270281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2009-2245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高度尺寸增加并且提高抗弯强度的叠层型电容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叠层型电容器,其将作为一个极使用的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作为另一个极使用的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配置成隔着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第一电介体层彼此相对,且配置为隔着该第一电介体层相互交替排列,在作为一个极使用的第一外部电极上连接上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在作为另一个极使用的第二外部电极上连接上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所述叠层型电容器的特征是:在上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的至少一个第一内部电极层上配置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所述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层同样地连接到第一外部电极,并且以隔着厚度比上述第一电介体层的厚度薄,且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二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的至少一个第二内部电极层上配置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所述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层同样地连接第二外部电极,并且以隔着厚度比上述第一电介体层的厚度薄,且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三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依据本专利技术,在上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的至少一个第一内部电极层上配置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所述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层同样地连接第一外部电极,并且以隔着厚度比上述第一电介体层的厚度薄,且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二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的至少一个第二内部电极层上配置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所述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层同样地连接第二外部电极,并且以隔着厚度比上述第一电介体层的厚度薄,且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三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也就是,由于是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作为加强层使用且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作为加强层使用的构造,因此通过这些加强层的存在,能够实现叠层型电容器的抗弯强度的提高。另外,由于是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连接第一外部电极、且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连接第二外部电极的构造,因此能够确保电容器主体的第一外部电极一侧的机械强度和第二外部电极一侧的机械强度的平衡,进而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叠层型电容器的抗弯强度。进而,由于在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和与其相对的第一内部电极层之间存在的第二电介体层(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电介体层)的厚度、在至少一个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和与其相对的第二内部电极层之间存在的第三电介体层(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电介体层)的厚度,比在第一内部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之间存在的第一内部电介体层(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电介体层)的厚度薄,因此能够极力抑制叠层型电容器的高度尺寸的增加。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其以外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作用效果根据以下的说明和附图能够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叠层型电容器(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S1-S1线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S2-S2线的放大剖面图。图4表示图2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表示图1~图4所示的叠层型电容器的构造变形例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放大了长度方向的1/2的剖面图)。图6是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叠层型电容器(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叠层型电容器的构造变形例的与图5相对应的剖面图。图8是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叠层型电容器(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叠层型电容器的构造变形例的与图5相对应的剖面图。符号的说明10、10’、20、20’、30、30’:叠层型电容器11:电容器主体12:第一外部电极13:第二外部电极14:电介体层15:第一内部电极层(包括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16:第二内部电极层(包括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DL1:第一电介体层DL2:第二电介体层DL3:第三电介体层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图4表示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叠层型电容器10(第一实施方式)。<叠层型电容器10的构造>首先,说明叠层型电容器10的构造,而在这里的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叠层型电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层型电容器,其将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以隔着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第一电介体层彼此相对并且隔着该第一电介体层交替排列的方式层叠配置,在作为一个极使用的第一外部电极上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在作为另一个极使用的第二外部电极上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所述叠层型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中,第一内部电极层位于层叠方向一侧,第二内部电极层位于层叠方向另一侧,在位于所述层叠方向一侧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外侧以隔着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二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配置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该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第一外部电极连接,在所述层叠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内部电极层的外侧以隔着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三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配置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该追加的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第二外部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介体层的厚度和所述第三电介体层的厚度比所述第一电介体层的厚度薄。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4.13 JP 2011-0890231.一种叠层型电容器,其将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以隔着对电容形成有贡献的第一电介体层彼此相对并且隔着该第一电介体层交替排列的方式层叠配置,在作为一个极使用的第一外部电极上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在作为另一个极使用的第二外部电极上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端缘,所述叠层型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中,第一内部电极层位于层叠方向一侧,第二内部电极层位于层叠方向另一侧,在位于所述层叠方向一侧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外侧以隔着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二电介体层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配置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该追加的第一内部电极层的端缘与第一外部电极连接,在所述层叠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内部电极层的外侧以隔着对电容形成无贡献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雄二渡部正刚小林元辉
申请(专利权)人: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