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8873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气缸(8)、第二压缩气缸(12)、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叠置,并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8)和第二压缩气缸(12)之间,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之间形成排气空腔,排气空腔与第一压缩气缸(8)和/或第二压缩气缸(12)连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压缩机,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单个排气口难以满足大排量气缸顺畅排气要求,会出现排气阻力大,压缩机能效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压缩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级旋转压缩机一级和二级气缸是通过中间隔板分隔开,一个气缸只有一个排气口。一级气缸排气通过下法兰腔体或中隔板腔,然后经过中间流道后与增焓补气进行混合,作为二级压缩的吸气,进入二级压缩气缸。二级压缩气缸进行压缩机后的高压气体直接从上法兰排出,进入压缩机壳体内。随着双级压缩机整机排量的不断加大,单个气缸排气量也需增大,而双级压缩机单个气缸的压比比较小,排气开启角度小,一个压缩周期内排气时间长,排气通过排气口的排气损失大,是影响压缩机指示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现有多缸双级缩机排量加大时,单个气缸只有一个对应的排气口。而单个排气口的尺寸会受到结构限制而能以做大。单个排气口难以满足大排量气缸顺畅排气要求,会出现排气阻力大,压缩机能效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单个排气口难以满足大排量气缸顺畅排气要求,会出现排气阻力大,压缩机能效降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气缸、第二压缩气缸、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叠置,并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和第二压缩气缸之间,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排气空腔,排气空腔与第一压缩气缸和/或第二压缩气缸连通。作为优选,排气空腔包括中压排气空腔或高压排气空腔,高压排气空腔与第一压缩气缸连通,中压排气空腔与第二压缩气缸连通。作为优选,排气空腔包括相互隔离的中压排气空腔和高压排气空腔,高压排气空腔与第一压缩气缸连通,中压排气空腔与第二压缩气缸连通。作为优选,第一隔板靠近第一压缩气缸,第二隔板靠近第二压缩气缸,高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第一隔板上的第一高压排气空腔,中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第一隔板上的第一中压排气空腔,第一高压排气空腔和第一中压排气空腔通过分隔肋板间隔开,第一高压排气空腔和第一中压排气空腔均朝向第二隔板。作为优选,第一隔板还包括与高压排气空腔连通的第一高压连通通道和第一高压排气口,以及与中压排气空腔连通的第一中压连通通道,第二隔板还包括第一中压排气口,第二压缩气缸的压缩气体通过第二隔板的第一中压排气口和第一隔板的第一中压连通通道排放至第一压缩气缸的吸气口,第一压缩气缸的压缩气体通过第一高压排气口、第一高压连通通道和第一压缩气缸的缸体排出至压缩机的壳体内。作为优选,第一隔板靠近第一压缩气缸,第二隔板靠近第二压缩气缸,高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第一隔板上的第一高压排气空腔,中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第二隔板上的第一中压排气空腔,第一高压排气空腔和第一中压排气空腔相互隔离,第一高压排气空腔的开口朝向第二隔板,第一中压排气空腔的开口朝向第一隔板。作为优选,第二隔板还包括第二中压排气空腔和/或第二高压排气空腔,第一中压排气口与第二中压排气空腔连通,第一中压排气空腔与第二中压排气空腔对应设置形成封闭的中压排气空腔,第一高压排气空腔和第二高压排气空腔对应设置形成封闭的高压排气空腔。作为优选,第二隔板还包括第二中压连通通道,压缩机还包括下法兰,下法兰包括下法兰排气口,第二压缩气缸的压缩气体通过下法兰排气口和第二中压连通通道排放至第一压缩气缸的吸气口。作为优选,压缩机还包括上法兰,上法兰包括上法兰排气口,第一压缩气缸的压缩气体通过上法兰排气口排出至压缩机的壳体内。作为优选,压缩机还包括第三压缩气缸和第三隔板,第三压缩气缸设置在第二压缩气缸远离第一压缩气缸的一侧,第三隔板设置在第二压缩气缸和第三压缩气缸之间。作为优选,第二隔板还包括第二中压连通通道,压缩机还包括下法兰,下法兰包括下法兰排气口,第三压缩气缸的压缩气体通过下法兰排气口和第二中压连通通道排放至第一压缩气缸的吸气口。作为优选,压缩机还包括连通至第二压缩气缸的分液器。作为优选,压缩机为双缸双级压缩机、三缸双级压缩机或卧式双级压缩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气缸、第二压缩气缸、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叠置,并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和压缩气缸之间,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排气空腔,排气空腔与第一压缩气缸和/或第二压缩气缸连通。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级气缸和二级气缸间具有容积腔体结构的隔板,实现了二级气缸的双排气或者一级气缸的双排气,或者二级气缸和以及气缸同时双排气,有效地降低了排气损失,能明显提高压缩机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第一隔板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第二隔板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第二隔板的立体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盖;2、壳体;3、定子组件;4、转子组件;5、曲轴;6、上法兰;61、上法兰排气口;7、上滚子;8、第一压缩气缸;9、第一隔板;91、第一高压排气空腔;92、第一中压排气空腔;93、第一高压连通通道;94、第一中压连通通道;95、第一高压排气口;96、第一中间通孔;97、分隔肋板;10、第二隔板;101、第一中压排气口;102、第二中压连通通道;103、第二中间通孔;104、第二高压排气空腔;105、第二中压排气空腔;11、一级压缩滚子;12、第二压缩气缸;13、下法兰;131、下法兰排气口;14、下盖板;15、下盖;16、分液器;17、阀片;18、阀片挡板;19、第三隔板;20、第三压缩气缸;21、一级压缩下滚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气缸8、第二压缩气缸12、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叠置,并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8和第二压缩气缸12之间,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之间形成排气空腔,所述排气空腔与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和/或所述第二压缩气缸12连通。通过在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之间形成排气空腔,并使排气空腔与第一压缩气缸8和/或所述第二压缩气缸12连通的方式,与压缩机原有的高压排气通道和/或中压排气通道相配合,可以单独实现二级气缸即第一压缩气缸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气缸(8)、第二压缩气缸(12)、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所述第一隔板(9)和所述第二隔板(10)叠置,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和所述第二压缩气缸(12)之间,所述第一隔板(9)和所述第二隔板(10)之间形成排气空腔,所述排气空腔与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和/或所述第二压缩气缸(1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气缸(8)、第二压缩
气缸(12)、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所述第一隔板(9)和
所述第二隔板(10)叠置,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和所述第
二压缩气缸(12)之间,所述第一隔板(9)和所述第二隔板(10)之
间形成排气空腔,所述排气空腔与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和/或所述第
二压缩气缸(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空腔包括
中压排气空腔或高压排气空腔,所述高压排气空腔与所述第一压缩气
缸(8)连通,所述中压排气空腔与所述第二压缩气缸(1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空腔包括
相互隔离的中压排气空腔和高压排气空腔,所述高压排气空腔与所述
第一压缩气缸(8)连通,所述中压排气空腔与所述第二压缩气缸(12)
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9)
靠近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所述第二隔板(10)靠近所述第二压缩
气缸(12),所述高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隔板(9)上的第一
高压排气空腔(91),所述中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隔板(9)
上的第一中压排气空腔(92),所述第一高压排气空腔(91)和所述第
一中压排气空腔(92)通过分隔肋板(97)间隔开,所述第一高压排
气空腔(91)和所述第一中压排气空腔(92)均朝向所述第二隔板(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9)
还包括与所述高压排气空腔连通的第一高压连通通道(93)和第一高
压排气口(95),以及与所述中压排气空腔连通的第一中压连通通道
(94),所述第二隔板(10)还包括第一中压排气口(101)所述第二
压缩气缸(12)的压缩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隔板(10)的第一中压排气
口(101)和所述第一隔板(9)的第一中压连通通道(94)排放至所
述第一压缩气缸(8)的吸气口,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的压缩气体
通过所述第一高压排气口(95)、所述第一高压连通通道(93)和所述
第一压缩气缸(8)的缸体排出至所述压缩机的壳体(2)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9)
靠近所述第一压缩气缸(8),所述第二隔板(10)靠近所述第二压缩

\t气缸(12),所述高压排气空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隔板(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阙沛祯黄建峰胡艳军翟元彬杨欧翔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