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包括船体、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所述船体上设置有垃圾收集舱,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与所述船体铰接,用以将其收集的垃圾倒入所述垃圾收集舱中;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篓体;所述篓体包括底板、后板、左翼、右翼,所述后板靠近所述船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后端,所述左翼、右翼对称铰接在所述底板后端的左、右两侧并能平行于所述底板左、右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收集垃圾的效率高、操作灵活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面垃圾收集
,尤其涉及水面垃圾收集船。
技术介绍
我国经济改革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 环境也受到了污染,尤其是我们身边的水体环境受到了不小的破坏。一次性包装用品的大 量使用,环境意识的淡薄,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江河、港 口、湖泊水面漂浮垃圾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段。大量水面垃圾的存 在,不但影响了市容环境,也污染了生活水源,使人们的饮水用水问题得不到保障。 打捞水面垃圾的原始方法是采用半舱式或甲板机动驳船,由环卫工人手持网兜站 在甲板上直接把垃圾捞上来,这种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效率也十分低下。 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采用垃圾收集机械装置,以机械作业为主,并且做到全自动化,可采 用遥控器远程操控,做到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船上不需要人力资源的帮助。 周围的漂浮垃圾引导过来后,通过特定装置输送到垃圾收集舱内,并且在垃圾收 集舱上放置垃圾收集篓完全覆盖,其原理就像放置在垃圾桶里的垃圾袋,可以将垃圾全部 整合在垃圾收集篓里,使得返航后一次性将垃圾收集篓吊上码头处理,而不需要人工多次 地从垃圾收集舱中处理垃圾。由于水面垃圾往往分布在靠岸边的浅水区及码头边等角落 处,因此,水面垃圾清扫船必须灵活、机动、易于操作,并以小型船舶为主。 现在的主流清污船体积较大,除了要有站立工作人员的空间以外,还需要大量的 空间作为动力舱,用于放置发动机、发电机等动力及其相关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收集垃圾的效率高、操作灵活的水面垃圾收集 船。 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水面垃圾收集船,包括船体、旋转 式垃圾收集装置,所述船体上设置有垃圾收集舱,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与所述船体铰 接,用以将其收集的垃圾倒入所述垃圾收集舱中;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篓体;所述 篓体包括底板、后板、左翼、右翼,所述后板靠近所述船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后端,所述左 翼、右翼对称铰接在所述底板后端的左、右两侧并能平行于所述底板左、右移动。 优选地:所述左翼、右翼均呈L形,包括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挡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平 行的承重板;所述承重板后端与所述底板对应侧的后端铰接。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呈扇形状。优选地: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一伸缩装置,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伸 缩端与所述篓体相连,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固定端与船头铰接。 优选地:所述篓体宽度略小于所述垃圾收集舱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水面垃圾收集船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船体两侧的叶轮式垃圾收集 手臂、升降垃圾篓;所述升降垃圾篓包括篓子以及第二伸缩装置,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的固定 端与船体中对应的侧面铰接,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的伸缩端与所述篓子连接,所述篓子通过 所述船体侧面的通孔将其中的垃圾倒入至所述垃圾收集舱中;所述叶轮式垃圾收集手臂用 以将垃圾揽入至对应的篓子中。 优选地:所述叶轮式垃圾收集手臂包括栅叶、销钉、传送履带、第一传动齿轮、第二 传动齿轮;所述传送履带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靠 近对应的篓子,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远离对应的篓子;所述栅叶通过所述销钉设置在所述 传送履带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轴体上并与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 而所述第一轴体的顶部设置在所述船体上;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轴体上并与 所述第二轴体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二轴体的顶部与第三伸缩装置的伸缩端铰接,所述第三 伸缩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船体铰接。 优选地:所述垃圾收集舱包括前端垃圾收集舱、后端垃圾收集舱;所述前端垃圾收 集舱和所述后端垃圾收集舱分别位于船体的前部和后部,所述前端垃圾收集舱和所述后端 垃圾收集舱均内嵌于所述船体内部,且通过通道相连通;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收集的 垃圾能倒入至所述前垃圾收集舱中。 优选地:在所述船体的尾部还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船体上还设置有支撑杆,所述 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信号接收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1)本专利技术的伸缩杆能控制篓体上下升降,使篓体处于最佳收集垃圾位置, (2)由于左、右翼可分别打开,这样将增大有效垃圾拦截面积,船行驶在水面上,当 垃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关闭两侧,即可将垃圾收集到垃圾篓中,启动机动主轴装置,使篓 体转动,可将清扫的水面垃圾由篓体倒入到垃圾收集舱里,完成一次垃圾收集。 (3)左、右翼下侧有扇形托承板,优选为金属网格结构材料制作,强度较大,当左、 右翼收集垃圾后关闭时,垃圾由托承板承载避免垃圾由左、右翼底部流出,利于垃圾的收 集。 (4)第三伸缩装置可以控制叶轮式垃圾收集手臂的位置、角度,方便扩大收集垃圾 的范围与能力。叶轮式垃圾收集手臂操作灵活,可以使船体周围的大片区域垃圾清除彻底。 (5)水流对栅叶的力可分解为垂直于栅叶方向的分力和平行栅叶平面的力,垂直 于栅叶平面的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克服水的阻力后使栅叶向左移动,考虑到枯水期时水流 速度不够大,仅在水流作用下可能无法使栅叶转动,所以为其装配了电动驱动装置,以保证 栅叶在任何时候都能顺利转动。当水面上的漂浮物遇到转动的机械手臂后将随着机械手臂 的栅叶移向船体一侧,最终到达垃圾收集舱,从而实现船周围大片区域垃圾不用人工打捞。 (6)由于篓体宽度略小于垃圾收集舱的宽度,以便篓体翻倒倒垃圾时垃圾不会从 两边流出,利于垃圾的收集。 (7)通过设置收集篓,使得收集到的垃圾完好地落在收集篓中,船完成工作靠岸 后,可直接将垃圾收集篓取下,将其中的垃圾倾倒入陆地上指定地点,等候进一步处理。 (8)太阳能板可以收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机械能等船体运行所需能源;该转化 能源与该船自带的电动机的能源组成该船的所用能源供给。与其他打捞船相比,本专利技术动 力舱舱顶安装了太阳能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船舶行驶时的动能,减少了有污染性的气体 和液体的排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的仰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中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中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的左、右翼在张开状态下的 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的俯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中升降垃圾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水面垃圾收集船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水面垃圾收集船,包括船体1、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船体1 上设置有垃圾收集舱2,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与船体1铰接,用以将其收集的垃圾倒入垃圾 收集舱2中。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篓体31。 如图2-3所示,篓体31包括底板311、后板312、左翼313、右翼314,后板312靠近船体 1设置在底板311的后端,左翼313、右翼314对称铰接在底板311后端的左、右两侧并能平行 于底板311左、右移动。左翼313、右翼314能分别打开60度,这样将增大有效垃圾拦截面积,船行驶在水面 上,当垃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关闭左翼313、右翼314,即可将垃圾收集到垃圾篓中,再将篓 体31转动至离开水面50度,可将清扫的水面垃圾由篓体31倒入到垃圾收集舱2里,完成一次 垃圾收集。 本专利技术通过左油缸32、右油缸33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水面垃圾收集船,包括船体、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所述船体上设置有垃圾收集舱,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与所述船体铰接,用以将其收集的垃圾倒入所述垃圾收集舱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式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篓体;所述篓体包括底板、后板、左翼、右翼,所述后板靠近所述船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后端,所述左翼、右翼对称铰接在所述底板后端的左、右两侧并能平行于所述底板左、右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嘉骏,黄宵剑,余雪城,赵毅,周邵云,
申请(专利权)人:徐嘉骏,黄宵剑,余雪城,赵毅,周邵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