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78810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包括真空腔室、可来福接头、抽真空部件和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真空腔室由底座、侧壁和顶盖围合而成,可来福接头插设在顶盖的开孔中,抽真空部件包括连接管、软管和真空泵,软管两端分别连接真空泵和连接管,可来福接头包括用于连接连接管和真空腔室的第一可来福接头以及用于连接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和真空腔室的第二可来福接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来福接头包括外壳、密封盖和连通导管,具有良好的密闭性,且可配合抽真空部件和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实现抽真空和注液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注液效果良好,同时具有注液量精确、注液速度快、可满足不同电解液的注入需求等综合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用于电池的真空注液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通讯技术和智能系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设备的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的储能需求越来越高,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等。在实际应用中,扣式电池与超级电容器都逐渐朝着使用厚电极片的方向发展,通过使用厚电极片提高电极片上活性物质的面密度,从而提高储能能力。但是,使用厚电极片必然会面临电解液在厚电极片中浸润不充分的问题,导致电极中的活性物质难以获得有效的发挥,电池的储能能力依然无法提高,所以电极片的浸润问题是研究扣式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专利CN201562708U公开了一种电池电解液真空加注设备,包括机架、电池定位传动机构、电池真空注液控制机构、电解液加注机构、电解液精致机构、电池上下料机构。通过电池上下料机构实现电池的自动作业,通过电池真空注液控制机构注入电解液。专利CN202662706U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真空注液机,包括机架、真空注液机构、电池主体加热加压机构和反馈控制系统。该注液机在真空注液的同时能够加热电池主体,提高电解液对电极的浸润效果。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通过真空注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极片的浸润问题,但仍存在一些缺陷:(1)真空注液装置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这类真空注液装置的操作和控制往往较为繁琐,且设备的价格昂贵。另外其庞大的体积也无法对尺寸较小的扣式电池进行注液。(2)直接滴加电解液效果不佳。对于尺寸较小的电池一般通过在电极片上直接滴加电解液,待电解液对电极片自然浸润。但是对于厚电极片,这种自然浸润方式不足以实现电解液对厚电极片的完全浸润。(3)注液量精度难以控制,注液速度慢。现有的真空注液装置往往无法精确控制注液量,或者为了调节注液量而影响注液速度,这一方面浪费了电解液,另一方面导致每块电池的注液量不一致,影响产品质量。(4)注入不同电解液时,易产生交叉污染。在对电池的研制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向电极片上注入不同的电解液来测试效果,现有真空注液装置中的注液部件往往都是固定设置,难于更换,或更换成本较高,所以用同样的注液部件注入不同的电解液必然会带来交叉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同时具有体积小、注液快且注液量可精确控制、注液部件易于更换等多种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包括真空腔室、可来福接头、抽真空部件和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所述真空腔室由底座、侧壁和顶盖围合而成,所述顶盖中设有若干用于插设所述可来福接头的开孔,所述抽真空部件包括连接管、软管和真空泵,所述软管一端连接所述真空泵,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管;所述可来福接头包括外壳、密封盖和连通导管,所述外壳的内部上下贯通,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为一空腔,且所述连通导管的上部为一锥形尖锐部,所述尖锐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空腔,所述密封盖套设在所述连通导管的外部,使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与所述外壳隔离,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密封盖的外部;所述可来福接头插设在所述顶盖的开孔中,且所述可来福接头包括用于抽真空的第一可来福接头和用于注液的第二可来福接头,所述第一可来福接头上端与所述抽真空部件的连接管匹配连接,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上端与所述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匹配连接。其中,所述可来福接头为医疗输液领域常用的接头,可通过商业购买获得,例如美国ICU医疗公司生产并销售的的可来福接头,所述第一可来福接头的数量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的数量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注射器为常见的注液工具,包括注射器外壳和设置在注射器外壳内部并与注射器外壳密闭匹配的活塞杆,但不包括针头;其中,所述电解液为注入到电池或电容器中的液体介质,例如可为氢氧化钾(KOH)电解液、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电解液、碳酸乙烯酯电解液或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所述可来福接头的密封盖由具有弹性形变的材料制成,例如密封盖可以为矽质帽,所述密封盖未受力时,将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的通孔密封在所述密封盖中;所述密封盖受力向下压缩时,所述密封盖被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刺破,使所述尖锐部侧壁的通孔露出在所述密封盖的外部。可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所述真空腔室的底座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或六边形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真空腔室为圆柱形腔室,所述底座为圆形底座,所述顶盖为圆形顶盖,所述底座的直径为40-160mm,所述侧壁高度为50-200mm,所述顶盖的直径为30-150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4-6mm。更优选地,所述底座的直径为80-120mm,所述侧壁高度为50-100mm,所述顶盖的直径为70-110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4.5-5.5mm。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所述真空腔室的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电池槽和一凹槽,所述电池槽用于放置电池壳,或用于放置超级电容器,所述凹槽内设有垫圈,所述真空腔室由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凹槽内设置的垫圈、所述侧壁和所述顶盖围合而成。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电池槽的数量根据需制备的电池数目及所述真空注液装置的规格确定。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所述电池槽的直径为18-25mm,优选为20.5-21mm,更优选为20.5mm。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的下方对应设置所述电池槽,所述电池槽与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的数量相同。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所述抽真空部件的连接管为注射器外壳。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注液装置中,在抽真空的过程中,所述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通过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向所述电池槽注液,或在完成抽真空后,所述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通过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向所述电池槽注液。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来福接头,包括外壳、密封盖和连通导管,所述外壳的内部上下贯通,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为一空腔,且所述连通导管的上部为一锥形尖锐部,所述尖锐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空腔,所述密封盖套设在所述连通导管的外部,使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与所述外壳隔离,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密封盖的外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注液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真空注液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腔室、可来福接头、抽真空部件和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所述真空腔室由底座、侧壁和顶盖围合而成,所述顶盖中设有若干用于插设所述可来福接头的开孔,所述抽真空部件包括连接管、软管和真空泵,所述软管一端连接所述真空泵,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管;所述可来福接头包括外壳、密封盖和连通导管,所述外壳的内部上下贯通,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为一空腔,且所述连通导管的上部为一锥形尖锐部,所述尖锐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空腔,所述密封盖套设在所述连通导管的外部,使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与所述外壳隔离,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密封盖的外部;所述可来福接头插设在所述顶盖的开孔中,且所述可来福接头包括用于抽真空的第一可来福接头和用于注液的第二可来福接头,所述第一可来福接头上端与所述抽真空部件的连接管匹配连接,所述第二可来福接头上端与所述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匹配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腔室、可来福接
头、抽真空部件和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所述真空腔室由底座、侧壁
和顶盖围合而成,所述顶盖中设有若干用于插设所述可来福接头的开
孔,所述抽真空部件包括连接管、软管和真空泵,所述软管一端连接
所述真空泵,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管;
所述可来福接头包括外壳、密封盖和连通导管,所述外壳的内部
上下贯通,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为一空腔,且所述连通导管的上部为
一锥形尖锐部,所述尖锐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于
所述连通导管的内部空腔,所述密封盖套设在所述连通导管的外部,
使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与所述外壳隔离,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密封
盖的外部;
所述可来福接头插设在所述顶盖的开孔中,且所述可来福接头包
括用于抽真空的第一可来福接头和用于注液的第二可来福接头,所述
第一可来福接头上端与所述抽真空部件的连接管匹配连接,所述第二
可来福接头上端与所述装有电解液的注射器匹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
来福接头的密封盖由具有弹性形变的材料制成,所述密封盖未受力
时,将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侧壁的通孔密封在所述密封盖中;所述
密封盖受力向下压缩时,所述密封盖被所述连通导管的尖锐部刺破,
使所述尖锐部侧壁的通孔露出在所述密封盖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
空腔室为圆柱形腔室,所述底座为圆形底座,所述顶盖为圆形顶盖,
所述底座的直径为40-160mm,所述侧壁高度为50-200mm,所述顶
盖的直径为30-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可杜兆龙马万顺卢威陈立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