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自轴承产生的异响和轴承寿命的短缩并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的内部空间内的电动机。电动机包括: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定子;轴承,其以能够使旋转轴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壳体,其支承定子,并连同该定子一起划分出用于容纳转子的内部空间;轴承支承面,其配置为不能相对于壳体移动,该轴承支承面包围轴承的外周面并支承轴承;第1槽,其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或轴承支承面,该第1槽在一端处与内部空间相连通,在另一端处与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及第2槽,其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或轴承支承面,该第2槽以与第1槽相交叉的方式沿周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内部的电动机。
技术介绍
在电动机中,需要防止清洗水、切削油等异物进入到容纳有转子的壳体的内部空间内。以往,公知有如下一种技术:通过在壳体上设置通气路径、自壳体的内部空间经由该通气路径向外部喷出压缩气体,从而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的内部空间内(例如,日本特开2007 - 105850号公报和日本实开平2 — 051050号公报)。为了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的内部空间内,需要使压缩流体在更接近旋转轴的位置处喷出。然而,采用以往的电动机,因设置通气路径而对支承旋转轴的轴承的强度产生影响,由此,有可能导致自轴承产生异响和轴承寿命的短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其中,该电动机包括: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定子,其配置于转子的径向外侧;轴承,其以能够使旋转轴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以及壳体,其支承定子,并连同该定子一起划分出用于容纳转子的内部空间。另外,该电动机包括轴承支承面,其配置为不能相对于壳体移动,该轴承支承面包围轴承的外周面并支承轴承;第I槽,其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或轴承支承面,该第I槽在一端处与内部空间相连通,在另一端处与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及第2槽,其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或轴承支承面,该第2槽以与第I槽相交叉的方式沿旋转轴的周向延伸。也可以是,轴承支承面形成于壳体。也可以是,电动机还包括环状构件,该环状构件配置于壳体与轴承之间且在内周具有轴承支承面。也可以是,第I槽沿旋转轴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是,第2槽在轴承的外周面的整周上延伸或在轴承支承面的整周上延伸。也可以是,第I槽和第2槽这两者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和轴承支承面中的任意一者。也可以是,壳体具有固定于定子的轴向一侧的第I壳体部和固定于定子的轴向另一侧的第2壳体部。也可以是,轴承配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在第2壳体部上形成有使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通的通气孔。通过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说明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或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会变得更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侧剖视图。图2是将图1的局部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从轴向前方、即图2中的箭头III观察图2所示的旋转轴、第I轴承、以及凸缘部的放大图。图4是图3所示的轴承支承面的立体图。图5是从轴向前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旋转轴、第I轴承以及凸缘部的放大图,其与图3相对应。图6是从图5中的箭头IV观察图5所示的第I轴承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局部放大图,其与图2相对应。图8是图7所示的环状构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表示沿着旋转轴13的旋转轴线O延伸的方向,径向表示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周向表示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另外,为了方便,将图1的纸面左侧作为轴向前方进行说明。电动机10包括转子12、定子16、壳体18、第I轴承20、第2轴承22、后罩24、以及端子箱26。定子16由例如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磁性钢板制作而成。在定子16上卷绕有线圈28 ο转子12具有旋转轴13和固定于该旋转轴13的径向外侧且具有多个磁体(未图示)的转子芯14。转子芯14以与定子16略微隔开的方式配置于定子16的轴向内侧。因而,在转子芯14的外周面与定子16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30。壳体18支承定子16。具体而言,壳体18具有固定于定子16的轴向前方侧的前壳体(第I壳体部)32和固定于定子16的轴向后方侧的后壳体(第2壳体部)34。前壳体32具有圆环状的主体部36和自该主体部36的轴向前方的端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凸缘部38。前壳体32在主体部36的轴向后端部固定于定子16的轴向前方的端面 16a。后壳体34具有固定于定子16的轴向后方的端面16b的圆环状的主体部40和固定于该主体部40的径向内侧的圆环状的轴承支承部42。在后壳体34的主体部40上形成有贯穿该主体部40的通气孔44。该通气孔44使内部空间SI和后壳体34的外部空间S2相连通。后罩24固定于后壳体34的主体部40的轴向后方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2的转子芯14容纳在由前壳体32、后壳体34、定子16、以及后罩24划分出的内部空间SI内。第I轴承20被插入到前壳体32的凸缘部38与旋转轴13之间,以能够使该旋转轴13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旋转轴13。此外,在后面叙述第I轴承20的支承构造。另一方面,第2轴承22被插入到后壳体34的轴承支承部42与旋转轴13之间,与第I轴承20同样地,以能够使该旋转轴13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旋转轴13。端子箱26固定在后壳体34的外周面上。在端子箱26中拉入有用于向线圈28供给电力的动力电缆(未图示)和用于将压缩流体向内部空间SI送入的流体供给管(未图示)O流体供给管在其一端处与形成于后壳体34的通气孔44相连接,并在其另一端处与设置于电动机10的外部的流体供给装置(未图示)相连接。流体供给装置将压缩流体经由流体供给管和通气孔44向内部空间SI导入。此外,压缩流体例如为压缩气体。接下来,参照图2?图4说明前壳体32的凸缘部38和第I轴承20的结构。第I轴承20是滚珠轴承,其具有内圈46、外圈48、以及配置于内圈46与外圈48之间的多个滚珠50。内圈46是圆环状的构件,具有内周面52和位于与该内周面52相反的那一侧的外周面54。旋转轴13以与内圈46的内周面52相抵接的方式嵌入到内圈46内。内圈46的外周面54作为轨道面发挥功能,滚珠50在该外周面54上滚动。外圈48是直径比内圈46的直径大的圆环状的构件,其具有内周面56和位于与该内周面56相反的那一侧的外周面58。外圈48的内周面56作为轨道面发挥功能,滚珠50在该内周面56上滚动。外圈48的外周面58划分出第I轴承20的外周面,并如后所述那样被前壳体32的凸缘部38包围。前壳体32的凸缘部38在其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圆筒状的轴承支承面60。轴承支承面60自径向外侧包围外圈48的外周面58且与该外周面58相抵接。第I轴承20由该轴承支承面60支承于凸缘部38的径向内侧。在凸缘部38上固定有环状壁66。环状壁66配置于第I轴承20的轴向前方,在环状壁66与第I轴承20之间划分出空间68和间隙69。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包括形成于轴承支承面60的第I槽62和第2槽64。第I槽62以自轴承支承面60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且自轴承支承面60的轴向后端起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到轴向前端为止。第I槽62在其轴向后端62a处与内部空间SI相连通,且在其轴向前端62b处经由空间6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其中,该电动机包括: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定子,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轴承,其以能够使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壳体,其支承所述定子,并连同该定子一起划分出用于容纳所述转子的内部空间;轴承支承面,其配置为不能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该轴承支承面包围所述轴承的外周面并支承所述轴承;第1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的外周面或所述轴承支承面,该第1槽在一端处与所述内部空间相连通,在另一端处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及第2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的外周面或所述轴承支承面,该第2槽以与所述第1槽相交叉的方式沿所述旋转轴的周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井康仁,
申请(专利权)人:发那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