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瑛专利>正文

重载塔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6883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重载塔吊装置具有:将塔身联结支撑在建筑楼体的塔身撑托固定机架、及设置于尾架首末两端与举升笼架底端之力臂合力机构,藉此,吊臂之负载通过力臂合力机构传递转移到塔身承受、以及藉由设置于吊臂之吊臂支撑架和专属配备之吊臂顶托举升机之运用使塔身与吊臂顶托举升机协同作用构成吊臂两端稳固之门型构造承载体,其形成之合力令吊臂全长具有同等负荷承载能力。(*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重载塔吊装置,包含塔身撑托固定机架、力臂合力机构、吊臂支撑架、吊臂顶托举升机,由这些单元构成的重载塔吊装置形成了一种具有超常的重载能力的重载塔吊设备;藉由本技术一重载塔吊装置能获致超常的重荷载承载功能。通常关于营造业在建造楼房、高塔、大桥等工程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塔吊机之类设备来吊运输送钢筋、钢构体、混凝土等建材,而塔吊机吊运负荷能力大小与运转效率高低,很大地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建设成本与利益;然而当前普遍使用的塔吊机由于存在技术与构造问题,它吊运、承载负荷能力小,尤其是吊臂跨距愈大,亦即吊臂之起重滑车距离塔身愈远,吊臂承载能力便愈小;如果要增加塔吊承载能力,使塔吊机具有重载性能,则往往是从增加塔吊机体积、增加机体用材钢材之宽度、厚度、令结构复杂化等方法着手来增加受力强度,以致这类塔吊机体积庞大笨重,造价昂贵,浪费资源,并使建筑成本居高不下。上述习用塔吊机之构成一般包括由所谓的标准节组成的塔身、举升笼架和塔架组成。塔架与塔身则以一具可旋转齿盘与固定圆盘结合,齿圆盘则承受着塔架所有负荷和一切受力,这是当今习用塔吊机承载能力小,效率低的主要症结所在。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构造精简,且吊臂全跨幅全程任一位置均具有同等重载承载能力之重载塔吊装置。本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造价低廉,操作运行稳定、效率高、低成本,并具有大重载承载功能的重载塔吊装置。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可以从以下说明中理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举出一代表性的最隹实施例之重载塔吊装置,其具有强化塔身强度与稳固之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及形成塔架吊臂大荷载承载能力之力臂合力机构B、及构成塔架吊臂更大荷载承载能力之吊臂支撑架C与D和配合运用的可移动式吊臂顶托举升机E、以及适当增加长度的举升笼架2,这些机构单元协同作用形成了重载塔吊装置优异的、超常的远端重载塔吊功能。以下针对重载塔吊装置各单元之特征进行说明其中,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之特征主要在于塔身1的每一适当高度位置处如每5~8节主基节中之一节处设置一套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它的一端紧固地装设在塔身1,另一端安装固着在相对应之楼层地板或立面墙体上,据此将塔吊之负荷转移到建筑结构体承载而有力地、有效地分担重载塔吊装置之荷载及各向受力。塔身撑托固定机架为利于安装,在本示例系将其分成两节,一节套设于塔身内部空间,另一节则装设于相对应高度的已建楼地板上,也可以另一种结构型式装设于楼体立面上,在将这两节机架相接合。另外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与塔身1结合处之两侧并斜对向于建筑楼体立面间设有斜拉支撑杆,加强了横向受力。由于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是随着塔身和建筑楼体之逐渐增高后至一定的恰当高度而加设,亦即大约每增高15米至24米之间加装一套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这样将塔身强有力地固定在相对应之建筑楼体上,从而分担或大部分地承担了塔吊负载、受力。力臂合力机构B之特征在于举升笼架2下端周边环绕设置一和塔架F回转中心线同中心的圆环轨道结构,它可供受力支撑滚轮绕着圆环轨道旋转滑行。其次,于举升笼架2底端周边设置可调节支撑顶掣器,当举升笼架举升作业完成后即可将此支撑顶掣器锁紧掣着于塔身1,如此举升笼架2下半部可更为稳固地固定在塔身1。再次,于尾架4邻近齿转盘处设有一向下垂直于尾架4的基本上与举升笼架2大致等长的垂直联结支撑杆构体B2,及于尾架末端部位设有一向下斜拉并于邻近圆环轨道处和垂直联结支撑杆构体接合之斜拉联结支撑杆构体B1,在接合部位设有一个或两个受力支撑滚轮,该受力支撑滚轮则套设依附在圆环轨道上;当塔吊作业操作塔架F旋转时,受力支撑滚轮同时在圆环轨道上同轴心同步旋转。力臂合力机构B可不受限地延伸受力支点与力臂之间的距离;亦即力臂合力机构B将作为塔吊回转中心之塔架F之齿转盘15形成为支点,尾架4形成为力臂作用,则尾架愈长形成力臂愈长,承受负载能力愈强大。这是因为一端联结于尾架尾端,另一端可滚动滑行地联结套设于举升笼架2底端之圆环轨道的力臂合力机构B形成了将吊臂之负载经由吊臂、吊臂拉杆、顶架、尾架拉杆、尾架及力臂合力机构B传递转移到举升笼架底端的塔身所承受,如是,塔身1承受负载之重心亦降低许多,塔身1的承载能力更强大。同时,举升笼架2长度亦适当增加也增强增大了重载塔吊装置承受负载能力;再者,塔身所承受之负载、受力也通过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转移传递到建筑楼体所分担承受,因此塔身亦具有较习用塔吊机塔身更强大的承受重载能力。透过力臂合力机构B之机能作用,重载塔吊装置吊运货物、承载负荷之能力有了创新性的、极大的突破,可以比现今使用的塔吊机多出数倍或更大的吊运能力。吊臂支撑架包括两套结构不同之吊臂支撑架C及D,第一套吊臂支撑架C设置于吊臂末端,第二套吊臂支撑架D设置于大约是吊臂全长度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区域之间。装设吊臂支撑架D的作用主要是当塔吊施工作业时,吊臂支撑架C超出某部份建筑平台范围而又要实施吊臂全程大负荷的重载吊运作业时,便可运用吊臂支撑架D;实施这种吊运作业,吊臂支撑架必需配置一部专属设备之吊臂顶托举升机E,由吊臂顶托举升机E顶托住吊臂支撑架从而承受吊臂之荷载。吊臂支撑架D之特点乃在于它的设置不会妨碍起重滑车在吊臂3全程间的运行,它的装设架空在吊臂的起重滑车行走轨道上方适当高度空间位置,吊臂支撑架D左右架之间距离及上方空间有足够间隙可以通过起重滑车。吊臂支撑架C及D之作用在于为缩短吊臂3和施工楼层之间的距离,以使吊臂顶托举升机E顶托支撑吊臂3时所需扬升的高度减少,缩短举升行程,使吊臂顶托举升机E更加容易操作和增加操作之稳定性以及支撑能力,并且吊臂顶托举升机E可以降低建造的高度。吊臂顶托举升机E之特征在于一内框体E2可滑动地套设在外框体E1内空间且相对于外框体垂直长度方向可升降滑行,并于外框体之一侧上半部设一驱动组E7以驱动内框体上下升降运动。再于外框体两外侧之中间设有锁固器,当内框体举升作业或升降作业定位时,利用锁固器固定住内框体使保持在定位点。外框体的底部前后两端设有支撑行走轮,作为吊臂顶托举升机E移动行走兼具支撑作用。吊臂顶托举升机E在实际作业时系安放在施工楼层地板上,随时能推动移行到吊臂支撑架C或D下方以举升顶托支撑吊臂3,故此,吊臂顶托举升机E与塔身1协同构成吊臂两端稳固之门型构造承载体,得以承担更重负载;吊臂顶托举升机E之顶托支撑效用协同塔身形成之合力令吊臂全长任一位置均具有超常的重载承载能力。以下依据附图说明图1~图10详细说明本技术一重载塔吊装置最隹实施例;于此所示之最隹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典型实施例,其并不只限于此实施例。在图1示意图中所示的重载塔吊装置主要包含将塔身1稳固地联结支撑在建筑楼体H上而能将塔吊负荷转移至建筑楼体H来分别承担之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及设置于尾架4首末两端与举升笼架2底端以形成塔架F吊臂3大负荷承载能力的力臂合力机构B、以及构成吊臂3超常的、更大负荷承载能力的吊臂支撑架C与吊臂支撑架D和专属配备之吊臂顶托举升机E;这些单元机构协同作用形成了显著的巨大合力作用,从而形成了重载塔吊装置更大重载的吊运输送功能。兹分别叙述之。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之构成如图1所示,系于塔身每一适当高度处,亦即于最足以对塔身起支撑强固作用与较佳的经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载塔吊装置系包含:将塔身(1)联结支撑于建筑楼体以转移负载之作用的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及形成塔架(F)之吊臂(3)重荷载承载能力的力臂合力机构(B)、及构成吊臂(3)全跨幅具有更大负荷承载能力的吊臂支撑架(C、D)和专属设备之可移动式吊臂顶托举升机(E),其特征为:于塔身(1)垂直向每一适当距离之高度及与之相对应楼层高度处设置一能将重载塔吊装置之负载转移至由建筑楼体所承载的塔身撑托固定机架(A),其一端系安装在建筑楼体上,另一端联结撑托住塔身(1),据此将塔身( 1)稳固地结合在楼体上从而有效地分担塔身荷载与受力;再于尾架(4)首末两端及举升笼架(2)底端之间设置一能将吊臂(3)之负载传递转移至与举升笼架(2)底端稳固支撑着的塔身(1)来承载之力臂合力机构(B),其具有环绕在举升笼架(2)底端外 周围且与塔架回转中心线同一中心线之圆环轨道(B9或B17);装设在垂直联结支撑杆构体(B2)与斜拉联结支撑杆构体(B1)结合部位之受力支撑滚轮(B7或Ba∶B15、B23或B13、B16)则可滚动旋转滑行地依附触接在圆环轨道(B9或B17)上,当塔架(F)回转时力臂合力机构(B)亦同时循圆环轨道同步回转,而吊臂(3)之负载便透过吊臂拉杆(9)、顶架(5)、尾架拉杆(10)、力臂合力机构(B)传递转移到塔身(1)所承载;其次,在吊臂(3)之末端设有吊臂支撑架(C)和吊臂中间 区域设有吊臂支撑架(D),一配合运作之专属设备-吊臂顶托举升机(E)于实施超常的重载塔吊作业时可顶托支撑着吊臂支撑架(C或D),其与塔身(1)协同作用构成一稳固的门型承载体,同时形成吊臂(3)从塔架(F)回转中心到吊臂(3)末端均可具有大致相同的大负荷承载能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瑛林庆万
申请(专利权)人:王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