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及具有该排气吊钩装置的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2909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及具有该排气吊钩装置的汽车,所述排气吊钩装置包括连接块本体、连接杆以及吊耳,所述连接块本体一端与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的另一端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排气吊钩装置的刚度较大,结构稳定性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排气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及具有该排气吊钩装置的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及具有该排气吊钩装置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及竞争日趋激烈,乘坐舒适性正成为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作为乘坐舒适性的主要方面,越来越引起各大汽车厂商的重视。为了降低排气的噪声,现在多采用在排气系统上安装消音器来减小排气的噪声。发动机是整车最主要的振动和激励源,其振动传递给排气系统,然后进一步通过排气系统与车身之间的吊钩装置传给车身,容易给乘客造成不舒服的感觉。可见,如何减小排气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及具有该排气吊钩装置的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减小排气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包括连接块本体、连接杆以及吊耳,所述连接块本体一端与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的另一端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排气吊钩装置,所述排气吊钩装置包括连接块本体、连接杆以及吊耳,所述连接块本体一端与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的另一端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吊钩装置及汽车,所述排气吊钩装置包括连接块本体、连接杆以及吊耳,所述连接块本体一端与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的另一端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排气吊钩装置的刚度较大,结构稳定性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排气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提高整车的NVH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吊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链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吊钩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气吊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排气吊钩装置100安装与消声器壳体200上,用于将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在汽车的车身(图未示)上。所述排气吊钩装置100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连接块本体10、连接杆20以及吊耳30。具体地,所述连接块本体10的一端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0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3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30的另一端与所述汽车车身固定连接。参见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块本体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块本体10包括第一连接块1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11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所述第一连接块10上设置有第一翻边111,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12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121,所述第一翻边111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用于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连接块本体10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块11呈任意角度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11的同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11的不同侧。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的个数为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块11垂直,且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11的同一侧,如图2所示,所述两个第二连接块12与所述第一连接块11形成一个“凹”字型。所述第一翻边111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块12的同一端,用于实现所述连接块本体10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翻边111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块11向下延伸形成向下的翻边,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块11向上延伸形成向上的翻边,当然,所述第一翻边111还可以是同时包括所述向下的翻边以及所述向上的翻边。所述第二翻边121可以是所述第二连接块12向左延伸形成向左的翻边,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连接块12向右延伸形成向右的翻边,还可以是同时包括所述向左的翻边以及所述向右的翻边。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12上的至少第二翻边121的翻边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一翻边111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翻边111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111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焊接在所述消声器壳体200上,这样,能够提高所述连接块本体10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可选地,所述第一翻边111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通过点焊的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111以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通过点焊的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200固定连接,所述点焊的间距可以预设的间距,也可以根据所述消声器壳体200的形状进行调节,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111以及所述第二翻边121分别通过点焊的方式实现将所述连接块本体10固定在所述消声器壳体200上,由于采用的是点焊的方式,点焊固定点较多并且分布较均匀,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排气吊钩装置100的安装点刚度,从而有效减小排气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此外,多个点焊固定点还可以辅助加强所述消声器壳体200的刚度,有利于降低所述消声器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及具有该排气吊钩装置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块本体、连接杆以及吊耳,所述连接块本体一端与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的另一端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吊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块本体、连接杆以及吊耳,所述连接块本体一端与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吊耳的另一端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块中的每个第二连接块上均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及所述第二翻边分别通过点焊的方式与所述消声器壳体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猛高原张志强鹿启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