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109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设置在升降通道(1)内、沿轿厢导轨(4)升降的轿厢(3);设置在升降通道(1)内、沿配重导轨(7)升降的配重(6);具有绳轮(10)、驱动该绳轮(10)的电动机部(11)、且绳轮(10)的旋转面呈水平地配置在升降通道(1)内的顶部上的卷扬机(9);配置在升降通道(1)的顶部上的第1和第2方向转换轮(13、14);一端与所述轿厢(3)连接、另一端与配重(6)连接、并被卷挂在第1和第2方向转换轮(13、14)及绳轮(10)上、悬挂轿厢(3)和配重(6)的主索(8)。(*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没有机械室的无机械室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附图说明图11作为没有机械室的无机械室电梯装置被揭示于日本专利特开平10-139321号公报中。图中,1是升降通道;3是在底面上具有2个轿厢下返轮26、通过轿厢下返轮26被主索8悬吊的、由轿厢导轨4导向并在升降通道1内升降的轿厢;6是在上部具有配重吊轮27、通过配重吊轮27被主索8悬吊的、被配重导轨7导向并在升降通道1内升降的配重;9是由绕挂主索8的绳轮10和对绳轮10驱动的电动机部11构成的、绳轮10的旋转面呈水平且绳轮10处于电动机部11的下侧地配置在升降通道1顶部上的卷扬机;13是配置在升降通道1顶部上的第1方向转换轮;14是配置在升降通道1顶部上的第2方向转换轮。另外,使主索8的一端位于第1固定点28上,使另一端位于第2固定点29上。主索8,从第1固定点28起经过配置在配重6上的配重吊轮27,接着通过配置在升降通道1的顶部上的第1方向转换轮13,再通过卷扬机9的绳轮10,接着通过配置在升降通道1的顶部上的第2方向转换轮14,然后经过配置在轿厢3的底面上的轿厢下返轮26而被挂到第2固定点29上。图12是表示图11的以往的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1的顶部的剖视图。图中表示经常与旋转臂30连接并配置在卷扬机9上的框架31。旋转臂30利用旋转轴32可在点线所示的位置转动。因此,以往的电梯装置,在卷扬机9的安装、可容易地进行维修和检查作业方面是有利的。但是,由于以往的电梯装置是作成2∶1的粗绳索(日文ロ一ピング)的结构,故必须在轿厢3的底面上配置2个轿厢下返轮26、还要在配重6上配置配重吊轮27,因此,结构复杂,妨碍了升降通道内整体布置的灵活性。另外,如以往的电梯装置那样,当配置第1方向转换轮13和第2方向转换轮14时,升降通道1的顶部上的卷扬机9在升降通道1的高度方向的幅度,成为卷扬机9的厚度与第1方向转换轮13或第2方向转换轮14的直径之和,轿厢3上部的升降通道1顶部上的间隙尺寸变大。另外,在对卷扬机9进行维修及检查时必须使旋转臂30转动,而不能容易地进行维修及检查。专利技术的概要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升降通道内节省空间、并可容易地进行维修检查的电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沿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轿厢导轨进行升降的轿厢;沿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配重导轨进行升降的配重;具有绳轮、驱动绳轮的电动机部、控制电动机部的制动器部、且绳轮的旋转面呈水平地配置在升降通道内顶部上的卷扬机;配置在升降通道顶部上的第1及第2方向转换轮;一端与轿厢连接、另一端与配重连接并被卷挂在第1及第2方向转换轮及绳轮上、悬挂轿厢和配重的主索。另外,卷扬机在旋转轴方向的厚度比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薄。另外,具有设置在升降通道的顶部上、搭载卷扬机和第1及第2方向转换轮的卷扬机装配体。另外,卷扬机装配体由轿厢导轨或配重导轨支承。另外,卷扬机装配体由升降通道的壁支承。另外,卷扬机装配体在升降通道的高度方向上,其高度位于第1方向转换轮或第2方向转换轮的高度范围内。另外,卷扬机配置在升降通道的俯视图中的转角上。另外,是卷扬机配置在升降通道的俯视图中的转角上并配置成从升降通道的俯视图中的轿厢的垂直投影面露出。另外,卷扬机配置成制动器部位于升降通道的下侧。另外,使所述制动器部朝向所述升降通道的下侧地将卷扬机配置在所述卷扬机装配体的上面,卷扬机装配体具有被设成贯通卷扬机的垂直投影面的检查口。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横剖视图,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中的卷扬机装配体的剖面的示图。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中的卷扬机附近的示图,是表示卷扬机设置结构的示图。图5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绳轮与第1和第2方向转换轮之间的绳索挂法的示图,(a)是从升降通道的顶部看到的示图,(b)是从水平方向看到的示图。图6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是图7中的VI-VI剖视图。图7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横剖视图,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中的卷扬机附近的示图,是卷扬机设置结构的示图。图9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是图10中的IX-IX剖视图。图10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横剖视图,是图9中的X-X剖视图。图11是以往的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12是表示图11中以往的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顶部的剖视图。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形态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用以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对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用图1进行说明。图1中,1是升降通道、2是升降通道壁、3是由轿厢导轨4导向并在升降通道1内升降的轿厢、5是构成轿厢3周围的轿厢框架、6是由配重导轨7导向并在升降通道1内升降的配重、8是悬挂轿厢3和配重6的主索、9是由卷挂主索8的绳轮10和驱动绳轮10的电动机部11构成并使绳轮10的旋转面呈水平、且成为电动机部11上侧而配置在升降通道1顶部上的卷扬机,在电动机部11的内部设有制动器部12。因此,制动器部12也被设置成与电动机部11同样地朝向下侧。13是配置在升降通道1的顶部上的第1方向转换轮、14是配置在升降通道1顶部上的第2方向转换轮、15是由作为底面的平面状的基板16和两端的边形成コ字状的缘部17构成、并被支承于轿厢导轨4和配重导轨7上的用于安装卷扬机9和第1方向转换轮13及第2方向转换轮14的卷扬机装配体、18是与卷扬机装配体15的缘部17平行地设置在基板16面上的转角上的卷扬机辅助支承座、19是在基板16中卷扬机辅助支承座18与卷扬机装配体15的缘部17之间的区域中设有开口的卷扬机的制动器部检查口。21是在基板16上开口设置的第1开口部、22是在基板16上开口设置的第2开口部、23是乘梯口的门、24是最上层乘梯口的地面。将主索8的一端固定在轿厢框架5上的升降通道俯视图中成为轿厢3的重心位置的点上,将其另一端固定在配重6顶部上的升降通道俯视图中成为配重6的大致重心位置的点上。主索8从与轿厢框架5的固定点开始垂直地上升,通过第1方向转换轮13转换成水平方向,用卷扬机9的绳轮10进行折返,通过第2方向转换轮14垂直向下地进行转换至配重6的固定点。卷扬机9被设置成跨在卷扬机装配体15的缘部17与卷扬机辅助支承座18上,制动器部检查口19位于卷扬机9对于基板16的卷扬机9的垂直投影面上。卷扬机9被设置成使绳轮10的旋转面呈水平且绳轮10朝向升降通道1的天花板侧,电动机部11及制动器部12朝向下侧。卷扬机9被配置在升降通道1的俯视图中乘梯口的门23侧的转角部。另外,卷扬机9,是在旋转轴的方向作成薄结构、即所谓的薄型卷扬机。所谓薄型卷扬机指的是,旋转轴方向的厚度比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薄的卷扬机、或可容纳在最上层位置的轿厢3与升降通道1的天花板的间隙中的薄的卷扬机。薄型卷扬机,例如有日本专利特开平12-289954号公报中介绍的卷扬机,其详细的说明省略。另外,如图3所示,在升降通道1的高度方向上,卷扬机9的高度(图中的高度B)的大部分被设置成纳入在第1方向转换轮13及第2方向转换轮14的高度(图中的高度A)范围内。也就是说,通过将绳轮10配置在卷扬机9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沿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轿厢导轨而升降的轿厢;沿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的配重导轨而升降的配重;具有绳轮、驱动该绳轮的电动机部、控制该电动机部的制动器部、且所述绳轮的旋转面呈水平地配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的顶 部上的卷扬机;配置在所述升降通道顶部上的第1及第2方向转换轮;一端与所述轿厢连接、另一端与配重连接、并被卷挂在所述第1及第2方向转换轮和所述绳轮上、并悬挂所述轿厢和所述配重的主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敏昭滨口修喜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