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1005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23:34
提供一种发动机等产生的热量难以传递至逆变器和电容器,并由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产生驱动力的作业车辆。作业车辆具有车体框架、外装罩、发动机室、冷却室、隔壁、逆变器、电容器。发动机室内部具有发动机。冷却室内部具有冷却装置。隔壁从发动机室划分出冷却室。逆变器及电容器配置在隔壁和冷却装置之间。逆变器位于电容器的上方。电容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逆变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位于逆变器的左侧面的左方的外装罩的第1侧面及位于逆变器的右侧面的右方的外装罩的第2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与逆变器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柴油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产生驱动力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由柴油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产生驱动力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正被开发。(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418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为了驱动电动马达,需要设置逆变器和电容器。逆变器和电容器容易受到热量的影响,所以必须配置在不易受到由发动机等产生的热量影响的地方。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液压挖掘机作为混合动力作业车辆的例子。液压挖掘机的发动机室的空置空间大,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专利技术中,逆变器、电容器与发动机之间配置有冷却风扇和冷却单元。由此,回避了由发动机等产生的热量的影响。但是,轮式装载机和平地机的发动机室的空置空间小,冷却风扇和冷却单元的配置位置也受限,所以不能进行上述配置。用于要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方式中的作业车辆是由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产生驱动力的作业车辆,具有:车体框架、外装罩、发动机室、冷却室、隔壁、逆变器、电容器。发动机室在内部具有发动机。冷却室在内部具有冷却装置。隔壁从发动机室划分出冷却室。逆变器及电容器配置在隔壁和冷却装置之间。电容器由车体框架支承。逆变器位于电容器的上方。逆变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电容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短。位于逆变器的左侧面的左方的外装罩的第1侧面及位于逆变器的右侧面的右方的外装罩的第2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与逆变器分离。优选地,外装罩的左侧面和逆变器的左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1距离大于等于外装罩的左侧面和电容器的左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2距离。进而,优选地,外装罩的右侧面和逆变器的右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3距离大于等于外装罩的右侧面和电容器的右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4距离。优选地,车体框架的左侧面和逆变器的左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5距离大于等于车体框架的左侧面和电容器的左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6距离。进而,优选地,车体框架的右侧面和逆变器的右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7距离大于等于车体框架的右侧面和电容器的右侧面在车宽方向上的第8距离。优选地,第1侧面及第2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引入外部气体的开口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开口部和逆变器可以重叠。开口部和逆变器也可以分离。优选地,电容器的最长边沿着车宽方向。优选地,逆变器的最短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优选地,逆变器的最长边沿着上下方向。优选地,电容器由设置在车体框架的电容器支承部弹性支承。优选地,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油冷却器及马达冷却器。而且,优选地,散热器、油冷却器及马达冷却器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优选地,冷却装置还具有用于冷却电容器和逆变器的混合冷却器。而且,优选地,将混合冷却器配置在散热器、油冷却器及马达冷却器的前方,并且配置在逆变器的后方。优选地,逆变器和混合冷却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优选地,逆变器在上下方向上从电容器分离设置。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一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中,设有发动机的发动机室和设有逆变器和电容器的冷却室由隔壁划分。因此,由发动机等产生的热量变得难以传递至逆变器和电容器。此夕卜,该作业车辆中,逆变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电容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短,与逆变器的左右侧面中的任一方对应的外装罩9的侧面和逆变器分离。因此,由于利用空气冷却逆变器和电容器,逆变器和电容器变得更加难以受到由发动机等产生的热量的影响。因此,在轮式装载机和平地机等作业车辆中,能够将逆变器和电容器配置在难以受到由发动机产生热量的影响的地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卸下图1的作业车辆的外装罩的状态下的上表面局部图。图3是卸下图1的作业车辆的外装罩的状态下的左侧面局部图。图4是表示从图2的截面线IV -1V观察的逆变器、电容器及它们的支承部件的图。图5是卸下图1的作业车辆的外装罩的状态下的右侧面局部图。图6是从斜前方观察隔壁的立体图。图7是冷却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侧视图。优选地,该作业车辆1是轮式装载机。另外,图1中用虚线表示后述的搭载于发动机室21的主要装置。在此,以下说明中的“前方”表示车辆的前方,“后方”表示车辆的后方。另外,“左方”和“右方”各自意味着朝向车辆的前方时的车辆的左方、右方。如图1所示,作业车辆1具备车体框架2、工作装置3、行走轮4、5、驾驶室6。作业车辆1通过旋转驱动行走轮4、5来行走。作业车辆1能够利用工作装置3进行挖掘等作业。车体框架2安装有工作装置3及行走轮4、5。工作装置3由来自未图示的液压油栗的液压油驱动。工作装置3具有大臂11和铲斗12。大臂11装配在车体框架2上。工作装置3具有提升油缸13和铲斗油缸14。提升油缸13和铲斗油缸14为液压缸。提升油缸13的一端安装在车体框架2上。提升油缸13的另一端安装在大臂11上。提升油缸13通过来自液压油栗的液压油进行伸缩,使大臂11上下摆动。铲斗12安装在大臂11的前端。铲斗油缸14的一端安装在车体框架2上。铲斗油缸14的另一端通过曲拐15安装在铲斗12上。铲斗油缸14通过来自液压油栗的液压油进行伸缩,使铲斗12上下摆动。车体框架2安装有驾驶室6和行走轮4、5。驾驶室6被载置在车体框架2上。驾驶室内配置有驾驶员的坐席及操作装置等。车体框架2具有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在左右方向上可相互摆动地安装。作业车辆1具有转向油缸18。转向油缸18安装在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上。在此,由前框架16支承的区域被称作前车体部,由后框架17支承的区域被称作后车体部,转向油缸18为液压缸。转向油缸18通过来自未图示的转向栗的液压油进行伸缩,从而左右改变作业车辆1的行进方向。图2是将驾驶室6的后方外装罩9 (图1)卸下,从上方观察后车体部的图。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外装罩9的外形。图3是将驾驶室6的后方外装罩9(图1)卸下,从左侧观察后车体部的图。图2和图3中,省略了比发动机23的前半部分位于更前方的后车体部的表示。图3中,为了方便说明,后框架17的外形用虚线表示,以表示位于后框架17的内部的部件。如图2所示,后框架17具有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部件71和右部件72。左部件71具有从左部件71 (后框架17或者车体框架2)的内侧面朝向内侧(右侧)突出的左逆变器支承部73及左电容器支承部76 (参照图3等)。右部件72具有从右部件72 (后框架17或者车体框架2)的内侧面朝向内侧(左侧)突出的右逆变器支承部74、前逆变器支承部75(参照图4等)以及右电容器支承部77 (参照图4等)。除右部件72包含的前逆变器支承部75之外,左部件71及右部件72大致左右对称。本实施方式中,将左逆变器支承部73、右逆变器支承部74及前逆变器支承部75统称为逆变器支承部,将左电容器支承部76及右电容器支承部77统称为电容器支承部。后面将详细叙述左逆变器支承部73、右逆变器支承部74、前逆变器支承部75、左电容器支承部76及右电容器支承部77。如图3所示,后车体部由隔壁20划分成发动机室21和冷却室22。也就是说,隔壁20从发动机室21划分出冷却室22。发动机室21配置有发动机23,排气处理装置26,变速箱27(参照图1)及电动马达28、29(参照图1)等。也就是说,发动机室21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该混合动力作业车辆是由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产生驱动力的作业车辆,具有:车体框架;外装罩;发动机室,在内部包含发动机;冷却室,在内部包含冷却装置;隔壁,从所述发动机室划分所述冷却室;逆变器,配置在所述隔壁和所述冷却装置之间;电容器,配置在所述隔壁和所述冷却装置之间;所述电容器由所述车体框架支承,所述逆变器位于所述电容器的上方,所述逆变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电容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短,位于所述逆变器的左侧面的左方的所述外装罩的第1侧面及位于所述逆变器的右侧面的右方的所述外装罩的第2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逆变器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