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08045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2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造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运送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至恢复点、对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进行人工摆放、调查并调整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的距离和位置以及分季度监测分析牡蛎礁恢复情况。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让海水中的牡蛎苗幼体附着于人工礁体上进行生长、繁殖,达到增殖牡蛎种群质量与数量、扩增自然活体牡蛎礁面积、让天然牡蛎礁及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牡蛎礁人工恢复
,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来,由于沿海大量海岸工程的兴建,海洋生物生存环境被人造海岸所替代,再加上过度捕捞,使得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物资源量不断下降。尤其是位于江苏南通海域的小庙洪生物牡蛎礁,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活体牡蛎礁,位于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镇小庙洪西段南侧的潮间带,面积约3.557平方千米,离岸距离2.7海里,作为鲜活牡蛎大面积的潮间带生长区,小庙洪牡蛎礁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结合体,它是国内外罕见的鲜活牡蛎附生在牡蛎礁体上的区域。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称,人类活动是造成海洋生物剧烈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海门市东灶港镇附近海域也不例外,由于人为捕捞渔业资源的强度加大以及附近围海造地的海洋工程,泥沙覆盖作用明显导致小庙洪牡蛎礁的面积越来越小,牡蛎的死亡数量越来越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和资源量也逐年减少和降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沿海海域由于海洋工程包括围海造地、建大桥造码头、海洋资源的滥捕滥伐等人类活动造成附近海域牡蛎礁及其生态系统严重的破坏,甚至相关海洋生物物种的绝迹的现象,需要进行人工辅助恢复天然的牡蛎礁,以期达到构建生态功能群,提升海域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达到对受损海域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恢复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能够对近海海域受损的天然牡蛎礁进行恢复。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造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构造图,所述三角礁体为截面呈三角形的镂空管状结构、两侧面对应设置镂空圆孔,所述锥台礁体为去头四棱锥、四个侧面以及顶部对应设置镂空圆孔;(2)将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运送至牡蛎礁恢复点或人工组合礁体待构建地点;(3)人工摆放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将两个三角礁体对齐拼接放置,隔1-5m的距离线性对齐放置一个锥台礁体形成一组组合礁体,根据实际需要排布组合礁体的数量;(4)根据牡蛎礁恢复情况调查效果,以及附近海域泥沙的覆盖及流失情况,调整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的距离和位置;(5)分季度监测构建礁体上牡蛎幼体的自然附着数量和生长情况,分析人工礁体构建对牡蛎礁恢复的效果程度。所述三角礁体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两侧面的镂空圆孔对应设置为两个。所述锥台礁体为去头正四棱锥结构、四个侧面以及顶部镂空圆孔的数量对应设置为一个且直径相等。所述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采用混凝土制成。所述步骤(2)中待落潮中水位降低到最低时运送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所述步骤(3)中组合礁体的数量设置为8组以上。所述步骤(3)中组合礁体按照4×4矩阵排布。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均为镂空结构,当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被放置于海底时,这种镂空结构以利于流水通畅,降低对水流和泥沙的阻滞作用,适合于在水体泥沙含量高的近海海域营造人工牡蛎礁。自然海水中的牡蛎苗幼体能够附着于人工礁体上进行生长、繁殖,达到增殖牡蛎种群质量与数量、扩增自然活体牡蛎礁面积、让天然牡蛎礁及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三角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锥台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线性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所示的三角礁体1为截面呈三角形的镂空管状结构,其两侧面对应设置镂空圆孔。以现有的一种三角礁体1为例,该三角礁体1采用混凝土制成,截面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60cm,厚度为15cm,两侧面的镂空圆孔对应设置为两个,直径为10cm。如图2所示的锥台礁体2为去头四棱锥,其四个侧面以及顶部对应设置镂空圆孔。以现有的一种锥台礁体2为例,由混凝土制成,该锥台礁体2为去头正四棱锥结构,上台面边长40cm,底部边长60cm,高50cm,四个侧面以及顶部镂空圆孔的数量对应设置为一个,直径均为15cm。一种利用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构造图到水泥建材厂制造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2)待落潮至最低水位时,将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运送至牡蛎礁恢复点或人工组合礁体待构建地点,例如东灶港镇小庙洪蛎岈山东南部潮水带水域(121°33′38.8″E,32°08′24.0″N)和洪西堆潮间带区(121°33′07.9″E,32°09′11.6″N)。(3)人工摆放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将两个三角礁体1对齐拼接放置,隔1-5m的距离线性对齐放置一个锥台礁体2形成一组组合礁体,如图3所示,再根据实际需要排布组合礁体的数量,一般组合礁体的数量排成8组以上,常用的一种排布方式为4×4矩阵排布。(4)后期根据牡蛎礁恢复情况调查效果,以及附近海域泥沙的覆盖及流失情况,调整三角礁体和锥台礁体的距离和位置,以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5)分季度监测构建礁体上牡蛎幼体的自然附着数量和生长情况,分析人工礁体构建对牡蛎礁恢复的效果程度。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均为内部镂空结构,以组合礁体的方式放置与海底时,这种镂空结构有利于流水通畅,降低对水流和泥沙的阻滞作用,适合于在水体泥沙含量高的近海海域营造人工牡蛎礁。当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被放置于海水中时,自然海水中的牡蛎苗幼体能够附着于人工礁体上进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增殖牡蛎种群质量与数量、扩增自然活体牡蛎礁面积、让天然牡蛎礁及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造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所述三角礁体(1)为截面呈三角形的镂空管状结构、两侧面对应设置镂空圆孔,所述锥台礁体(2)为去头四棱锥、四个侧面以及顶部对应设置镂空圆孔;(2)将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运送至牡蛎礁恢复点或人工组合礁体待构建地点;(3)人工摆放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将两个三角礁体(1)对齐拼接放置,隔1‑5m的距离线性对齐放置一个锥台礁体(2)形成一组组合礁体,根据实际需要排布组合礁体的数量;(4)根据牡蛎礁恢复情况调查效果,以及附近海域泥沙的覆盖及流失情况,调整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的距离和位置;(5)分季度监测构建礁体上牡蛎幼体的自然附着数量和生长情况,分析人工礁体构建对牡蛎礁恢复的效果程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造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所述三角礁体(1)为截面呈三角形的镂
空管状结构、两侧面对应设置镂空圆孔,所述锥台礁体(2)为去头四棱锥、四
个侧面以及顶部对应设置镂空圆孔;
(2)将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运送至牡蛎礁恢复点或人工组合礁体待构建
地点;
(3)人工摆放三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将两个三角礁体(1)对齐拼接放置,
隔1-5m的距离线性对齐放置一个锥台礁体(2)形成一组组合礁体,根据实际
需要排布组合礁体的数量;
(4)根据牡蛎礁恢复情况调查效果,以及附近海域泥沙的覆盖及流失情况,调整三
角礁体(1)和锥台礁体(2)的距离和位置;
(5)分季度监测构建礁体上牡蛎幼体的自然附着数量和生长情况,分析人工礁体构
建对牡蛎礁恢复的效果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受损牡蛎礁恢复的人工组合礁体构建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为民唐峰华吴祖立张衡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