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392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梯装置,轿厢及对重通过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在井道内设置有引导轿厢的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轿厢导轨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轿厢导轨之间的直线与轿厢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相交。对重配置于轿厢导轨的后方空间,该轿厢导轨在轿厢的纵深方向上位于前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引导轿厢升降的导轨设置于井道内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7-10434号中所公开的现有电梯装置中,一对轿厢导轨在轿厢的纵深方向的中心附近,并相对于轿厢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配置。并且,对重在轿厢的纵深方向上配置于一根导轨的后方。因此,对重的宽度尺寸受到限制,必须增大对重的厚度尺寸,井道的平面尺寸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节省井道的空间的电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包括具有驱动绳轮的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及对重;悬吊轿厢及对重的主绳索,其卷绕在驱动绳轮上;引导轿厢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井道内;轿厢导轨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轿厢导轨之间的直线与轿厢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相交。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电梯装置的左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配置有轿厢2和对重3。轿厢2具有轿厢框架4和由轿厢框架4支承的轿厢室5。轿厢框架4具有设置于轿厢室5的下部的下框架(未图示);水平配置于轿厢室5上方的上梁4a;垂直配置于下框架与上梁4a之间的第1和第2立柱4b、4c。轿厢室5具有设有轿厢出入口的前面部5a;与前面部5a对置配置的背面部5b;一对侧面部5c、5d。对重3配置在轿厢2的侧方,并且当对重与轿厢2位于相同高度时与侧面部5d对置。另外,第1立柱4b配置成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靠后侧与侧面部5c对置(或接合)。第2立柱4c配置成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靠前侧与侧面部5d对置(或接合)。即,立柱4b、4c大致呈对角线配置。由此,连接立柱4b、4c之间的上梁4a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倾斜相交。在井道1内的上部配置有驱动装置(未图示)。驱动装置的驱动绳轮上卷绕有多根主绳索(未图示)。主绳索具有与上梁4a连接的轿厢侧端部,和与对重3的上端部连接的对重侧端部。轿厢2和对重3由主绳索以1∶1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并根据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升降。在井道1内设置有引导轿厢2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6a、6b,和引导对重3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7a、7b。导轨6a、6b、7a、7b通过多个支架8固定于井道壁。轿厢导轨6a、6b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轿厢6a、6b之间的直线与轿厢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或者轿厢出入口中心线)倾斜相交。即,轿厢导轨6a、6b在井道1内大致呈对角线配置。另外,轿厢导轨6a、6b分别与立柱4b、4c对置。并且,轿厢导轨6a、6b被设置成水平截面的中心线与轿厢2的宽度方向平行。因此,轿厢导轨6a的水平截面的中心线与轿厢导轨6b的水平截面的中心线相互平行。轿厢框架4上安装有与轿厢导轨6a、6b接合的多个轿厢导靴9。轿厢导靴9设置在轿厢2两侧的上下端部,合计4个。对重导轨7a、7b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对重导轨7a、7b之间的直线与轿厢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平行。并且,对重3配置于轿厢导轨6b的后方空间中,轿厢导轨6b在轿厢2的纵深方向上位于前侧。对重3上安装有与对重导轨7a、7b接合的多个对重导靴10。对重导靴10设置在对重3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上下端部,合计4个。作为轿厢导靴9以及对重导靴10,例如使用滑动导靴或者滚动导靴。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轨6a、6b配置成这样,即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轿厢导轨6a、6b之间的直线与轿厢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倾斜相交,因此可以确保轿厢导轨6b后方的空间较大。因此,通过将对重3配置在轿厢导轨6b的后方空间,可以增大对重3的宽度尺寸、缩小其厚度尺寸。由此,可以缩小井道1的平面尺寸,实现节省空间。实施方式2下面,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在图中,轿厢2具有轿厢框架11和轿厢室5。轿厢框架11具有设于轿厢室5的下部的下框架(未图示);水平配置于轿厢室5上方的大致I字形的上框架11a;垂直配置于下框架与上框架11a之间的4根立柱(未图示)。上框架11a及立柱相对于轿厢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左右对称配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这样,通过使用具有4根立柱的左右对称的轿厢框架11,可以容易地将轿厢导靴9安装到轿厢框架11上。实施方式3下面,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电梯装置的左视图。在图中,轿厢2的下部安装有一对轿厢吊轮12a、12b。对重3的上部安装有对重吊轮13。在导轨6a、6b、7a、7b中的至少一根的上部固定有支承台14(在图3中省略图示)。在支承台14上支承有使轿厢2及对重3升降的驱动装置15。该驱动装置15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16,以及通过驱动装置主体16旋转的驱动绳轮17。另外,驱动装置15是整体轴向尺寸小于驱动装置主体16或者驱动绳轮17的外径尺寸的薄形曳引机。并且,将驱动装置15配置成使驱动绳轮17的旋转轴水平。另外,驱动装置15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顶部),并且在垂直投影面内轿厢2与对重3部分重叠。轿厢2和对重3由多根(在图中仅示出1根)主绳索18以2∶1的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主绳索18具有轿厢侧端部18a和对重侧端部18b。轿厢侧端部18a和对重侧端部18b通过绳索端连接装置19a、19b与支承台14连接。主绳索18从轿厢侧端部18a开始顺次卷绕在轿厢吊轮12b、轿厢侧吊轮12a、驱动绳轮17以及对重吊轮13上。主绳索18的、通过轿厢2下方的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倾斜相交,并且,与连接轿厢导轨6a、6b之间的直线隔开间隔配置。这里,主绳索18的、通过轿厢2下方的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连接轿厢导轨6a、6b之间的直线平行。另外,在轿厢2下部的至少与轿厢导轨6a、6b对置的部分设有异常停止装置(未图示)。将轿厢吊轮12a、12b配置成偏离连接轿厢导轨6a、6b之间的直线,以避免在主绳索18与异常停止装置在轿厢2下部的干涉。另外,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支承导轨6a、6b、7a、7b的导轨支承台19。另外,在导轨支承台19的上面固定有轿厢缓冲器(未图示)以及对重缓冲器20。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这样,即使是以2∶1绕绳方式的电梯装置也可以应用本专利技术,从而可以缩小井道1的平面尺寸。另外,由于主绳索18的通过轿厢2的下方的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连接轿厢导轨6a、6b之间的直线隔开间隔配置,因此无需将主绳索18配置在低于异常停止装置的位置,就可以容易地避免主绳索18与异常停止装置在轿厢2的下部的干涉,从而可以防止轿厢2的上下尺寸的增大。因此,可以缩小井道1的井深尺寸,由此可以实现节省井道1的空间。另外,可以使得位于轿厢2的下部的异常停止框架和吊轮框架的结构简化。另外,对重3可以配置于轿厢导轨6a的前方空间,该轿厢导轨6a在轿厢2的纵深方向上位于后侧。实施方式4下面,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具有驱动绳轮的驱动装置;通过上述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及对重;悬吊上述轿厢及上述对重的主绳索,其卷绕在上述驱动绳轮上;引导上述轿厢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上述轿 厢导轨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上述轿厢导轨之间的直线与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寺秀明冈本健一木川弘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