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仁惠专利>正文

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422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其主要是将送纱轮以轻量型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一体成型为一圆筒形实体外周表面的送纱轮,其中心为一中空的短轴筒,可直接与送纱装置本体的金属传动主轴锁合在一起,并在该轻型金属送纱轮本体的外周表面予以覆盖一不导电的高阻抗氧化金属层或进一步再覆盖一层极低摩擦系数的铁氟龙层,因而使人造成纤维纱线在送纱过程中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送纱轮外周表央接触时不产生静电,也不发生热,藉以提升针织布的品质。(*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送纱轮表面的新构造,尤指一种无静电的送纱轮的表面构造。由于早期针织布多半是棉织品或人织与棉纱的混纺居多,且纱线均属粗纤维组织,同时机台的运转速皆为20-25RPM低速运转,随便开车都可以织出过水准的针织布匹。但因最近几年,人工短缺,棉花收成欠佳,世界市场供不应求,大有节节上升的趋势,造成业者生产成本日益高涨,为图生存,业者便往生产较高级的织品发展,以提升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无疑地,业者便生产细纤维所织成的布匹,一则手感好,易于吸汗,二则织品酷似棉织品,广受市场欢迎,于是将多股细纱支由一股36股提升至96股甚至于提高至目前的144股细纱线组成的细纤维纱线,同时将机台的运转速度由20-25RPM提高至30-40RPM,几乎提高50%,亦即使原先每一送纱轮的600-700RPM的转速提高至900-1200RPM,当然纱线的送纱速度也相对提高,则人纤在送纱过程中与所导引的零组件之间磨擦关系也同时相对大幅增加。再者,针织品的布面质是由每一个圈(loop)均匀组成,而每一纱圈品质的好坏又与送纱张力、送纱速度是否均匀息息相关。最近,由于上述发展趋势使然,各家竞争相当剧烈。业者为提高产量拼命开快车,使出浑身解数,期使降低成本,无奈车速一开快,常使针织布面出现“直条”或“横条”现象,对于针织布面品质的均匀性影响很大,使业者损失惨重但却苦无良策。创作人乃积制售针织机送纱轮二十多年的经验,多方探索研究,终于在多次试验中发现针织布面出现“直条”等弊病完全来自于业者大量采用差异化人纤纱线后,又将纱线组织支数提高,机台运转速度也提高,使纱线与送纱轮外周表面的铁棒间的摩擦作用增大,因而造成大量的静电积存在纱线上,致各细纤维间相互作用,影响送纱张力的稳定性,使细纤维的织目细度不均匀,并且细纤维在高速送纱下极易产生静电,而将送纱轮外周所吸附的纱絮一起被织入布匹上,使针织布的布面品质低下。当然,欲消除静电的手段很多,例如使用与纱线摩擦接触面达到最少的栅栏式送纱轮,其本体虽为塑胶,但其送纱外周表面却为多数小铁棒所围成的栅栏是导电性,与人纤在高度摩擦时易于产生静电,仍然无法解决上述困难;如将金属栅栏改用耐摩擦的绝缘磁棒,不但重量太量,且表面摩擦系数较大,长时间使用后易于造成摩擦热,并伤及纱线的表面组织,也非适宜的解决手段;又如将送纱表面整体完全改用实体塑胶材料射出成型,但摩擦系数增高,易于产生高热使送纱轮变形,实非良策。因此,本技术的最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无静电的高硬度、高阻抗、耐热性且低摩擦系数的轻量型金属实体的送纱轮表面的新构造,以将上述纱线在送纱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一扫而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静电的送纱轮外周表面的新构造,使纱线在送纱过程中绕设在本技术的高阻抗、低摩擦系数的送纱轮的储纱部表面时所可能产生的静电的可能性减至最低限度,使经过本技术的送纱轮后的纱线可在几无静电环境下被针织成良好的布匹。本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包括一送纱本体;一以可旋转地装设在该本体上的送纱轮金属驱动主轴该主轴上方设有皮带驱动轮和离合器;其主要改良的部份是在于,该金属驱动主轴的下方锁固一轻量型金属成型的送纱轮,该送纱轮是由轻量型金属一体成型,其外周为实体的金属圆周面,其上覆盖一层具高硬度、高阻抗的氧化金属层,例如氧化铝层,再于该氧化铝层表面的针孔覆盖一层极低摩擦系数的铁氟龙层,因而可使人纤纱线完全密接绕设在其上,使纱线在极低摩擦系数数下又具高阻抗表面的高速运转下仍不产生表电,不发生热量,并维护纱线表面组织的完整性,以提高针织布的品质。更具体地讲,技术为一种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包括一送纱装置本体;一以可旋转地装设在该本体上的送纱轮金属驱动主轴;该主轴上方设有皮带驱动轮和离合器;该金属驱动主轴的下方锁固一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是由轻量型金属一体成型,其圆周表面以金属为基材,覆盖以一不导电的高阻抗氧化金属层,该氧化金属层的厚度为20至80μm,其电阻系数于20℃为2至5×1015Ωcm2/cm,该氧化金属层表面所形成的针孔再涂覆以一铁氟龙层予以填补。如上所述的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送轮是由铝合金制成,其外周表面为一实体的的构造,包括一弧形入纱导纱部、一往中心略为缩小直径(约0.5mm)的中间锥体储纱部和弧形出纱导纱部三者连成一体成型。如上所述的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送纱轮的外周表面是做成非实体的表面。如上所述的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氧化金属层为三氧化二铝。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功效及特点将参考如下附图的说明而更加明了。图式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份剖面正视图;图3A、3B分别为本技术送纱轮外周表面的第一和第二覆盖层构造的剖面说明示意图。本技术的送纱轮构造,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一送纱装置的金属本体10(以下称本体),其上方以可旋转地固定皮带轮12和离合器11,该皮带轮12的驱动主轴13是藉上套筒15B、上轴承14B、下套筒15A、下轴承14A、金属护盖17,再藉两螺丝16由上往下锁入护盖17的两螺孔内,而将之以可旋转方式如图所示固定在本体10之内,该金属驱动主轴13的下端是伸出本体的底部,本技术的特征是该驱动主轴13直接锁固一由轻量型金属,例如铝合金,一体成型的中空筒体式实体外周表面的送纱轮30,该送纱轮30的外周表面包括由上而下形成一弧形入纱导纱部31、一往中心略为缩小(约0.5mm)外周直径(约0.5mm)的中间锥体储纱部32及弧形出纱导纱部33等所组成,同时在该送纱轮30的外周表面上覆盖一层具有厚度在20至80μm的氧化铝层301,该层具有硬度为RC30至60之间,电阻值于20℃为2至5×1015Ωcm2/cm,耐热点达1000℃以上,由图3A可知,氧化铝层301的表面具有诸多细小针孔302,因而再于该氧化铝层上的针孔再覆盖一层铁氟龙层305,如此将该氧化铝层表面上所形成的针孔302予以填满,也可将送纱轮外周表面再予以完全覆盖,因而使其表面的摩擦系数值降低至0.02至0.04之间,亦即使纱线40是在极低摩擦系数下被送纱,所以人纤纱线经由本技术的送纱轮送纱时,几乎无静电产生(因人纤与金属氧化层表面几乎无摩擦作用发生的缘故),同时在无静电下加上本技术的上述弧形入纱导纱部31、中间锥体储纱部32和弧形出纱导纱部33的导引下,使纱线的导引更加顺畅,故经由本技术送纱轮所送出的纱线不但无静电产生且送纱张力特别均一,因而可将细纤维人纤送纱的困难完全迎刃而解,并可提升针织布的品质。此间应加说明的是,本技术上述说明中,送纱轮外周表面在进行覆盖氧化铝层301时,如采用铝合金表面硬化处理技术形成氧化铝层时,其层厚可包括覆盖层表层301及内层的渗透层303两部份,经实测结果发现其覆盖层301与渗透层303的厚度大约相等,且接近本体底材部份的内层硬度远大于表层,一般皆在RC60以上。经创作人测试结果,本技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的较佳实施例的氧化铝覆盖层以厚度为50μm,硬度为RC40以上,电阻系数在20℃为4×1015Ωcm2/cm为宜,而其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包括:一送纱装置本体;一以可旋转地装设在该本体上的送纱轮金属驱动主轴;该主轴上方设有皮带驱动轮和离合器;该金属驱动主轴的下方锁固一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是由轻量型金属一体成型,其圆周表面以金属为基材,覆盖 以一不导电的高阻抗氧化金属层,该氧化金属层的厚度为20至80μm,其电阻系数于20℃为2至5×10↑[15]Ωcm↑[2]/cm,该氧化金属层表面所形成的针孔再涂覆以一铁氟龙层予以填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惠
申请(专利权)人:陈仁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