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233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下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上垫板下端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下模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模、第二凹模、第三凹模、第四凹模、第五凹模和第六凹模,下垫板顶端还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第五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的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向上倒角镶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向下成型结构,生产出的静触座产品尺寸合格稳定,成型后肉厚饱满,螺纹扭力足够大,满足静触座产品的质量要求,且能够连续稳定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金属板成型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
技术介绍
低压电器是用于交流电压至1200V、直流电压至1500V的电路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的电器,发电设备所发出电能的80%以上是通过低压电器分配使用的。我国每年需要低压框架式断路器约50-100万台,塑壳式断路器500-1000万台,接触器3000-6000万台,MCB器3亿-4亿台,总市场需求在600亿人民币以上。静触座是低压电器中的关键部件,其成型要求为上模内攻M8的螺纹,扭力要求在12Nm以上。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制备静触座的向下成型结构,无法保证翻边后形状饱满的肉厚,且翻起的竖立直边无法成型,导致扭力无法达到要求而容易发生安全与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该成型结构生产出的静触座产品尺寸合格稳定,成型后肉厚饱满,螺纹扭力足够大,满足静触座产品的质量要求,且能够连续稳定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下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上垫板下端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下模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模、第二凹模、第三凹模、第四凹模、第五凹模和第六凹模,下模座底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分别与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下垫板顶端还设置有向上倒角镶件,向上倒角镶件与第五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所述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的底端宽度均为7_8mm。所述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的顶端宽度均为10-11mm。所述向上倒角镶件的顶端宽度为10-11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成型结构生产出的静触座产品尺寸合格稳定,成型后肉厚饱满,螺纹扭力足够大,满足静触座产品的质量要求,且能够连续稳定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如下:1-上模座;2_第六冲头;3_上垫板;4_上夹板;5_背脱板;6_向上倒角镶件;7-第五凹模;8_上脱板;9_第六凹模;10-下模板;11-下垫板;12-下模座;13-第四冲头;14-第三冲头;15_第二冲头;16_第一冲头;17_第四凹模;18_第三凹模;19_第二托块;20-第二凹模;21_第一托块;22_第一凹模;23_第二顶杆;24_第一顶杆;25_第二载荷弹簧;26_第一载荷弹簧;27_第二螺塞;28_第一螺塞。【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附图所示的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上垫板3、上夹板4、背脱板5和上脱板8,下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下模板10、下垫板11和下模座12,上垫板下端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冲头16、第二冲头15、第三冲头14、第四冲头13和第六冲头2,下模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模22、第二凹模20、第三凹模18、第四凹模17、第五凹模7和第六凹模9,下模座底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螺塞28和第二螺塞27,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载荷弹簧26和第二载荷弹簧25,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杆24和第二顶杆23,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块21和第二托19块,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分别与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下垫板顶端还设置有向上倒角镶件6,向上倒角镶件与第五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所述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的底端宽度均为7.60mm,所述第一托块的顶端宽度为10.25mm,所述第二托块的顶端宽度为10.35mm,所述向上倒角镶件的顶端宽度为10.40mm。应用本技术的向下成型结构生产静触座产品的制备工艺共分六步,分别为:步骤一:第一次向下成型上脱板压料,第一冲头向下打凸成型,成型后第一托块顶料完成卸料。步骤二:第二次向下成型与向下倒角上脱板压料,第二冲头直接向下打凸挤压材料,且在产品上表面倒C0.5斜角,同时第二托块的凸起部分使材料向两侧流动,使材料减薄,此步骤的目的是增大静触座的直壁长度,成型后第二托块顶料完成卸料。步骤三:冲孔第三冲头冲断圆形废料。步骤四:内径整形上脱板压料,第四冲头直接贯穿产品,第四凹模内径为产品外径的下公差尺寸,此步骤的目的是消除打凸与冲孔之间衔接处的接痕,并且保证产品下成型外径尺寸。步骤五:向上倒角上脱板压料,向上倒角镶件向上倒角,倒角后产品为全周C0.5,此步骤的目的是防止后面模内攻丝后在下表面形成毛刺。步骤六:整形向下倒角上脱板压料,第六冲头向下倒角,整形C0.5斜角,此步骤的目的是调整由于第五步倒角对上表面倒角产生的变形。以上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下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上垫板下端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下模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模、第二凹模、第三凹模、第四凹模、第五凹模和第六凹模,下模座底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分别与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下垫板顶端还设置有向上倒角镶件,向上倒角镶件与第五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的底端宽度均为7-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的顶端宽度均为10-11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上倒角镶件的顶端宽度为10-1 lmm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下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上垫板下端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下模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模、第二凹模、第三凹模、第四凹模、第五凹模和第六凹模,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级进模具的向下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下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上垫板下端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冲头、第二冲头、第三冲头、第四冲头和第六冲头,下模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模、第二凹模、第三凹模、第四凹模、第五凹模和第六凹模,下模座底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第一螺塞和第二螺塞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第一载荷弹簧和第二载荷弹簧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第一托块和第二托块分别与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下垫板顶端还设置有向上倒角镶件,向上倒角镶件与第五凹模处于同一竖直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禄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