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30769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7:36
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连接,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和右连接杆机构。这种结构的可折叠童车,折叠更加便捷并且折叠后的体积更小且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便捷的可折叠童车。
技术介绍
可折叠童车因其携带型较好,所以越来越受到父母们的喜欢。目前有各种结构的可折叠童车。授权公告号为CN101734269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于2010年6月16日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童车”,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推车车架、第一前轮组件、第一后轮组件、用于将推车车架锁定于展开位置的锁定装置,推车车架包括第一前支架、与第一前支架相滑动地设置的第一前驱杆、第一后轮架、与第一后轮架相滑动地设置的第一推杆架、后部与第一推杆架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一座位架、前部与第一座位架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一摆杆,当锁定装置解锁后,第一前驱杆相对第一前支架向下滑动,第一推杆架相对第一后轮架向下滑动,第一推杆架带动第一座位架的后端部向下滑,从而使得第一前支架与第一后轮架相对靠拢,实现折叠,折叠后第一前轮组件与第一后轮组件着地对推车车架形成支撑实现自立。这种结构的可折叠童车虽然实现了折叠目的,但是由于结构设计的局限,使得折叠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便捷的可折叠童车。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童车,其关键是: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前轮,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前轮,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和右连接杆机构,纵向支撑机构的一端同时与所述左连接杆机构和所述右连接杆机构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童车从折叠状态打开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交叉位置处和所述纵向支撑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卡扣机构扣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支撑机构包括纵向上端支撑杆、可以相对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滑动的纵向下端支撑杆以及滑动连接架,在所述上端支撑杆还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以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支架,在所述滑动连接架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左连接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转动的左侧转动部、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的左侧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转动的右侧转动部、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的右侧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所述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上的活动卡勾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或者第二后轮支撑杆上与所述活动卡勾配合的卡合凸起,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侧辅助支撑杆,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关节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连接,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旋转支架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绕所述旋转支架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右侧辅助支撑杆,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二万向关节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旋转支架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绕所述旋转支架旋转的旋转轴线。作为本技术的改进一,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末端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末端铰接且可以绕两者的铰接轴旋转,所述活动卡勾与所述提手连接在一起,所述提手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且在两者之间的铰接处还设置有驱动所述提手绕铰接处向一个方向转动的弹簧,在弹簧作用下,所述活动卡勾旋转并卡入到卡合凸起的凹陷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作用下,当第一复位弹簧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的下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施加使两者分离开的力,当第一复位弹簧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施加使两者合拢的力。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可以绕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翻转的左侧手把以及可以绕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翻转的右侧手把,在折叠时,所述左侧手把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翻转并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最终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靠在一起,所述右侧手把在翻转时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最终所述右侧手把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靠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改进二,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通过旋转锁止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旋转锁止机构包括与所述左侧手把连接的第一旋转件、与所述右侧手把连接的第二旋转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件之间的卡块,所述卡块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凸起,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卡块的外缘形状近似的容纳腔,在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内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靠近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相应的,在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斜面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在所述卡块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在所述左侧手把上设置有第一旋转扳手,所述第一旋转扳手通过第一调节线与所述滑动块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前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的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所述左侧手把的下端设置有调节钩,所述调节钩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与所述左侧手把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靠近所述左侧手把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配合的收车钩,所述收车钩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左侧手把下端的铆钉以使所述左侧手把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左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逆时针旋转,所述调节钩通过第二调节线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连接,通过压动第一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会推动所述收车钩旋转从而使收车钩从所述铆钉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的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所述右侧手把的下端也设置有调节钩,所述调节钩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与所述右侧手把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靠近所述右侧手把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配合的收车钩,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11)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12),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21),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22),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前轮(41),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前轮(42),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的下部末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13)和右连接杆机构(14),纵向支撑机构(50)的一端同时与所述左连接杆机构(13)和所述右连接杆机构(14)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童车从折叠状态打开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交叉位置处和所述纵向支撑机构(50)的另一端通过卡扣机构(56)扣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支撑机构(50)包括纵向上端支撑杆(52)、可以相对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滑动的纵向下端支撑杆(51)以及滑动连接架(53),在所述上端支撑杆(52)还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支撑杆(52)活动连接且可以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支架(54),在所述滑动连接架(53)与所述旋转支架(5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5),所述连接板(55)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左连接杆机构(13)包括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转动的左侧转动部(131)、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13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的左侧第一连接杆(132)以及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13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51)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133),所述右连接杆机构(14)包括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转动的右侧转动部(141)、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14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的右侧第一连接杆(142)以及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14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51)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143),所述卡扣机构(56)包括设置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上的活动卡勾(56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或者第二后轮支撑杆(12)上与所述活动卡勾(561)配合的卡合凸起(562),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侧辅助支撑杆(71),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关节(8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部末端连接,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旋转支架(54)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绕所述旋转支架(54)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右侧辅助支撑杆(72),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的一端通过第二万向关节(83)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端连接,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旋转支架(54)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绕所述旋转支架(54)旋转的旋转轴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美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飞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