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取还车装置,包括外壳组件、内部取还车组件,所述的外壳组件内安装有内部取还车组件,所述的外壳组件上设置有刷卡区域和车辆信息指示灯;所述的内部取还车组件由机架模块、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组成,机架模块上安装有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上下升降模块安装于左右移动模块内;所述的机架模块由右立板、左立板、前上下层分隔板、后上下层分隔板组成,右立板、左立板分别立于左右两侧,前上下层分隔板、后上下层分隔板安装于右立板、左立板之间,并分隔出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通过错位停放、智能存储车等形式,减缓车辆老化,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的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取还车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取还车装置。
技术介绍
在目前,公共自行车普遍采用兴建停车粧等方式用于停放公共自行车,而公共自行车基本都停放于露天条件下,即使有遮挡棚也不能很好的避免自行车因为风吹日晒而导致的加速自然老化。并且由于需要兴建牢固的停车粧(遮挡棚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的公共自行车普遍采用并排排列的方式,非常的浪费使用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行车取还车装置,通过错位停放、智能存储车等形式,减缓车辆老化,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的便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自行车取还车装置,包括外壳组件、内部取还车组件,所述的外壳组件内安装有内部取还车组件,所述的外壳组件上设置有刷卡区域和车辆信息指示灯;所述的内部取还车组件由机架模块、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组成,机架模块上安装有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上下升降模块安装于左右移动模块内;所述的机架模块由右立板、左立板、前上下层分隔板、后上下层分隔板组成,右立板、左立板分别立于左右两侧,前上下层分隔板、后上下层分隔板安装于右立板、左立板之间,并分隔出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托盘活动于该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之间,且前上下层分隔板、后上下层分隔板安装有托盘位置传感器,自行车放置于托盘上。作为优选,所述的左右移动模块由伸缩爪、移动架、移动架位置传感器、移动架运动盖、螺杆、螺杆驱动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组成,所述的移动架位于前上下层分隔板、后上下层分隔板上,移动架上设置有移动架位置传感器;所述的螺杆驱动电机的头部与第一齿轮连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该第二齿轮内设置有螺纹孔,并通过移动架运动盖与移动架相连接,所述的螺杆分别与第二齿轮和移动架呈旋转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移动架上设置有呈对称分布的伸缩爪,当移动架与托盘位置对应后,伸缩爪扣入于托盘内。作为优选,所述的上下升降模块由上下升降位置传感器、升降台、升降组件、伸缩电机组成,所述的升降台的下方与升降组件相连接,升降台的上方位于托盘的下方,升降组件由伸缩电机驱动,上下升降位置传感器位于移动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错位停放,以及自动取还车方式的运行,并将整个装置可封闭于停车柜内,则可以有效避免风吹日晒导致的加速自然老化,以及采用错位停放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例如采用此种方式停放12辆公共自行车仅需使用原有停车粧形式的车位50%左右的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内部取还车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1-Ι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内部取还车组件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内部取还车组件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外壳组件;2、刷卡区域;3、车辆信息指示灯;4、内部取还车组件;10、托盘;11、伸缩爪;12、前上下层分隔板;13、移动架;14、移动架位置传感器;15、移动架运动盖;16、上下升降位置传感器;17、升降台;18、升降组件;19、伸缩电机;20、托盘位置传感器;21、后上下层分隔板;22、自行车;23、右立板;24、螺杆;25、左立板;26、螺杆驱动电机;27、第一齿轮;28、第二齿轮;29、上层空间;30、下层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至7所示,本技术包括外壳组件1、内部取还车组件4,所述的外壳组件1内安装有内部取还车组件4,外壳组件1用于避免车辆暴露在露天以及用于显示内部车辆信息情况、取还车操作组件等小组件。所述的外壳组件1上设置有刷卡区域2和车辆信息指示灯3,当需要取还车时可以通过刷卡区域2进行刷卡操作。在外壳组件1上所设有的若干车辆信息指示灯3 (也可使用数字或者液晶屏幕作为信息显示),可用于显示停车柜内部的剩余车辆信息和剩余空位信息、运行状态等信息。所述的内部取还车组件4由机架模块、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组成,机架模块上安装有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上下升降模块安装于左右移动模块内,左右移动模块可单独或带动托盘10移动至指定位置,上下升降模块用于上下移动托盘10至指定位置。所述的机架模块由右立板23、左立板25、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组成,右立板23、左立板25分别立于左右两侧,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安装于右立板23、左立板25之间,并分隔出上层空间29和下层空间30,托盘10活动于该上层空间29和下层空间30之间,且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安装有托盘位置传感器20,自行车22放置于托盘10上。上层空间29为停入停车柜内的车辆及对应托盘10所在的位置,下层空间30为空托盘(无车托盘)放置的位置。所述的左右移动模块由伸缩爪11、移动架13、移动架位置传感器14、移动架运动盖15、螺杆24、螺杆驱动电机26、第一齿轮27、第二齿轮28组成,所述的移动架13位于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上,移动架13上设置有移动架位置传感器14 ;所述的螺杆驱动电机26的头部与第一齿轮27连接,第一齿轮27与第二齿轮28啮合;该第二齿轮28内设置有螺纹孔,并通过移动架运动盖15与移动架13相连接,所述的螺杆24分别与第二齿轮28和移动架13呈旋转相连接;所述的移动架13上设置有呈对称分布的伸缩爪11,当移动架13与托盘10位置对应后,伸缩爪11扣入于托盘10内。伸缩爪11可进行自动伸出或缩入,当移动左右移动架时上层的托盘10即可跟随移动架13移动至指定位置;移动架位置传感器14用于确定左右移动架移动的相对位置。当移动架13需要左右移动时,驱动螺杆驱动电机26,螺杆驱动电机26头部与第一齿轮27连接,螺杆驱动电机26运转后带动第一齿轮27旋转,第一齿轮27带动第二齿轮28旋转,第二齿轮28内有螺纹孔,并通过移动架运动盖15与移动架13相连接,在螺杆24上旋转,从而带动左右移动模块移动。此处驱动移动架移动部分可以演变为带轮驱动、无刷电机驱动、链轮驱动、同步带驱动等演变形式。为了使内部结构更紧凑,采用内有螺纹孔的第二齿轮28作为主动件。在等同效应下,还可以通过螺杆24作为旋转运动的主动件,其余结构做响应改变。所述的上下升降模块由上下升降位置传感器16、升降台17、升降组件18、伸缩电机19组成,所述的升降台17的下方与升降组件18相连接,升降台17的上方位于托盘10的下方,升降组件18由伸缩电机19驱动,上下升降位置传感器16位于移动架13上。当驱动伸缩电机19运动时,升降台17在升降组件18的作用下实现上下升降运动,其中上下升降位置传感器16用于判断升降台17的升降位置。升降台17可插入托盘10下部,实现带动托盘一起做升降或限位等运动。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技术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自行车取还车装置,包括外壳组件⑴、内部取还车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组件(1)内安装有内部取还车组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取还车装置,包括外壳组件(1)、内部取还车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组件(1)内安装有内部取还车组件(4),所述的外壳组件(1)上设置有刷卡区域(2)和车辆信息指示灯(3);所述的内部取还车组件(4)由机架模块、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组成,机架模块上安装有左右移动模块、上下升降模块,上下升降模块安装于左右移动模块内;所述的机架模块由右立板(23)、左立板(25)、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组成,右立板(23)、左立板(25)分别立于左右两侧,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安装于右立板(23)、左立板(25)之间,并分隔出上层空间(29)和下层空间(30),托盘(10)活动于该上层空间(29)和下层空间(30)之间,且前上下层分隔板(12)、后上下层分隔板(21)安装有托盘位置传感器(20),自行车(22)放置于托盘(10)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超,尹昌兵,应龙泉,徐立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宁海新启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