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出晶圆级封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814266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5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扇出晶圆级封装方法,包括:在承载板的正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在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形成第一重布线层;在第一重布线层上形成导电柱,导电柱的顶面高于待装载芯片的顶面;在第一开口部内装载芯片;在承载板的正面设置第一封料层,第一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导电柱顶面和芯片的连接部件;在第一封料层上形成连接导电柱与连接部件的第二重布线层;在第二重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封料层,第二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第二重布线层的连接区域;在连接区域上形成焊球。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阻流结构fanout工艺,形成栅栏状的柱子区域,以限制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涨缩,限制芯片的偏移;在承载板上方、导电柱下方设置第一重布线层,增加结合力和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向小型化、智能化以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而集成电路封装直接影响着集成电路、电子模块乃至整机性能,在集成电路晶片尺寸逐步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子工业对集成电路封装结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的扇出(fanout)工艺,主要的困难在于芯片在树脂加工过程中由于树脂涨缩造成芯片偏移,中心和边缘的偏移量不尽相同,通常是中心小而边缘大,这样不可控的偏移量是造成fanout加工良品率较低以及限制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因,该扇出晶圆级工艺不适用于薄型产品的封装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主要包括:在承载板的正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形成第一重布线层;在所述第一重布线层上形成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顶面高于待装载芯片的顶面;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内装载芯片;在所述承载板的正面设置第一封料层,所述第一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所述导电柱顶面和所述芯片的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封料层上形成连接所述导电柱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重布线层;在所述第二重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封料层,所述第二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所述第二重布线层的连接区域;在所述连接区域上形成焊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阻流结构fanout工艺形成导电柱,以形成栅栏状的柱子区域限制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涨缩,从而对芯片的偏移起到限制作用;另外,通过在承载板与导电柱之间设置第一重布线层作为导电柱的基础,形成框架结构,增加结合力;再者,第一重布线层起到导通的作用,增加大电流的导通能力,并提高散热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多个不同的芯片进行封装,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整合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图1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扇出晶圆级封装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工艺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参照图1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晶圆级封装结构,包括:承载板101,承载板101上的第一开口部内装载有芯片102 ;形成于承载板101上且位于第一开口部周围的第一重布线层104 ;形成于第一重布线层104上的导电柱105,导电柱105的顶面高于芯片102的顶面;形成于承载板101上的第一封料层106,第一封料层106表面裸露出导电柱顶面和芯片的连接部件;形成于第一封料层106上连接导电柱与芯片的第二重布线层108 ;形成于第二重布线层108上的第二封料层109,第二封料层裸露出第二重布线层的连接区域;形成于连接区域上的焊球111。本实施例提供的扇出晶圆级封装结构,利用阻流结构fanout工艺,使得该封装结构中设置的导电柱形成栅栏状的柱子区域,以限制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涨缩,从而对芯片的偏移起到限制作用;并在承载板上方、导电柱下方设置第一重布线层作为导电柱的基础,形成框架结构,增加结合力;再者,第一重布线层起到导通的作用,增加大电流的导通能力,并提高散热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扇出晶圆级封装结构适用于封装多个不同的芯片,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整合度。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板101优选采用金属板,硅晶片具有较好的硬度和平整度,可有效降低封装器件的失效比例。在承载板101的正面通过激光形成对准标记,以确定第一开口部103的位置,方便后续装载芯片。可选的,第一开口部103通过硅蚀刻的方式形成。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重布线层包括多个第一重布线区域,多个第一重布线区域互不相连且围绕第一开口部,每个第一重布线区域上形成一个或多个导电柱。第一重布线层作为导电柱的基础,形成框架结构,增加结合力;并且增加大电流的导通能力,并提尚散热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开口部的横截面呈多边形,并且多边形至少包括四条边。进一步地,在第一开口部的周围,沿着每条边导电柱均呈一排布置,以在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形成栅栏状的柱子区域,以限制塑封时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涨缩,从而限制芯片的偏移。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承载板的正面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开口部。其中,第一开口部包括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可设置一个或多个芯片;或者,第一开口部包括多个凹槽,每个凹槽内设置一个芯片。本实施例提供的该封装结构适合多个不同芯片的封装,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整合度。进一步地,第一封料层106填充于承载板101、第一重布线层104、导电柱105以及芯片102之间,第一封料层106的顶面高于导电柱105的顶面。第一封料层106 —方面起到绝缘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芯片102、第一重布线层104以及导电柱105更加牢固的固定在承载板101上。并且,第一封料层106上形成有第二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可露出导电柱顶面和所述芯片的连接部件。进一步地,形成于第二开口部上的第二重布线层108,可以建立导电柱与连接部件之间的电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封料层109包覆第二重布线层108,且在第二封料层上形成有第三开口部,第三开口部可以露出第二重布线层的连接区域;焊球111形成于第三开口部内的连接区域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件为芯片的焊盘。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封料层106和第二封料层109的为树脂层,可优选为环氧树脂,这种材料的密封性能较好,塑封容易,是形成第一封料层106和第二封料层109的较佳材料。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装结构的优点,以下结合具体的封装方法实施例作进一步介绍。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中一个实施例的的流程图,包括步骤:SlO:在承载板的正面形成第一开口部;S20: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形成第一重布线层;S30:在所述第一重布线层上形成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顶面高于待装载芯片的顶面;S40: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内装载芯片;S50:在所述承载板的正面设置第一封料层,所述第一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所述导电柱顶面和所述芯片的连接部件;S60:在所述第一封料层上形成连接所述导电柱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重布线层;S70:在所述第二重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封料层,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扇出晶圆级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承载板的正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形成第一重布线层;在所述第一重布线层上形成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顶面高于待装载芯片的顶面;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内装载芯片;在所述承载板的正面设置第一封料层,所述第一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所述导电柱顶面和所述芯片的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封料层上形成连接所述导电柱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重布线层;在所述第二重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封料层,所述第二封料层的表面裸露出所述第二重布线层的连接区域;在所述连接区域上形成焊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万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