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6229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隔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该装置包括隔震沟盖板、第一滚滑机构、第二滚滑机构、第三滚滑机构、滑动套和滑动槽;滑动槽为侧边开口框状,其底部设有折钩状部,第二滚滑机构和第一滚滑机构分别水平和垂直安装在所述折钩状部上;隔震沟盖板呈L形,第三滚滑机构水平安装在其折边外侧部;滑动套与滑动槽间隔距离并相向设置,隔震沟盖板水平端位于滑动套内,折边端位于滑动槽内壁与折钩状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满足隔震建筑单方向运动,不能满足多方向运动及扭转的问题。该隔震沟装置适用范围广,且地震后不需修复或只需较小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专利涉及建筑耗能减震
,特别是一种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 目.Ο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隔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等生命线工程,地震时,隔震支座会发生水平位移,建筑上部结构作近似平动,这时隔震构造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阻碍隔震建筑的平动,影响隔震的效果,最终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相邻隔震建筑之间或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之间隔震沟的处理,由于要考虑多种运动状态,普通的构造处理不能满足要求。在大量的实际工程中,存在很多直接在两栋隔震建筑隔震沟上铺钢板的形式,这种做法只能满足垂直于隔震沟方向的水平位移,一旦发生其它方向的位移或者扭转时,钢板便会阻碍建筑的运动,降低了隔震效果,且会破坏隔震沟相关范围内的建筑面层,地震后需要修复,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来解决以往隔震沟做法不能适应建筑运动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适应多个方向运动状态的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满足隔震建筑单方向运动,不能满足多方向运动及扭转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包括隔震沟盖板、第一滚滑机构、第二滚滑机构、第三滚滑机构、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的滑动套和滑动槽;所述滑动槽为侧边开口框状,其底部设有折钩状部,所述第二滚滑机构和第一滚滑机构分别水平和垂直安装在所述折钩状部上;所述隔震沟盖板呈L形,所述第三滚滑机构水平安装在隔震沟盖板L形折边外侧部;所述滑动套与滑动槽间隔距离并相向设置,隔震沟盖板水平端位于滑动套内,折边端位于滑动槽内壁与折钩状部之间。所述第一滚滑机构、第二滚滑机构和第三滚滑机构为多组万象球。所述的万向球为承重球或滚动球;万向球之间的间距为0.2?0.5m,数量与隔震沟盖板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第一滚滑机构、第二滚滑机构和第三滚滑机构为设有润滑层的滑动板。所述润滑层为石墨粉层或者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的滑动套底面和/或内侧壁上匹配设置有滑动导轨或滑动槽。所述的滑动套底面和/或内侧壁上设有润滑层。所述滑动套的净宽度至少为2倍的隔震沟宽度,并通过螺栓与建筑混凝土板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槽钢板厚度为10mm?20mm,宽度为150mm?300mm。所述隔震沟盖板长度至少为2倍的隔震沟宽度,厚度与其受荷载相适配。本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隔震沟装置适用范围广,能够通用于相邻两栋隔震建筑或隔震与非隔震之间的隔震沟处理,尤其适合有功能性连通功能的走道,疏散通道、车道跨越隔震沟的情况。2)该隔震沟装置通过隔震沟盖板分别与各滚滑机构和滑动槽配合,摩檫力小,能自动适应两栋建筑之间相对X,Y方向的位移及扭转,不阻碍建筑运动,同时保证相关范围内建筑面层不破坏。3)由于该隔震沟装置的滚滑机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复位能力,该隔震沟装置地震后不需修复或只需较小修复,日后不同方向地震会促使其复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施工安装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施工安装实施例2的示意图;图中:1-牛腿构件,2-滑动槽,3-第二滚滑机构,4-第一滚滑机构,5-第三滚滑机构,6-隔震沟盖板,7-滑动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包括L型的隔震沟盖板6、第一万象球、第二万象球、第三万象球、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的滑动套7和滑动槽2 ;滑动槽2为侧边开口框状,其底部设有折钩状部,第二万象球和第一万象球分别水平和垂直安装在折钩状部上;隔震沟盖板6呈L形,第三万象球水平安装在L型折边外侧部;滑动套7与滑动槽2间隔距离并相向设置,隔震沟盖板6水平端位于滑动套7,折边端位于滑动槽2内壁与折钩部之间。其中第一万向球为承重球,第二,第三万象球为滚动球;万向球之间的间距为0.2?0.5m,数量与隔震沟盖板6的宽度相适配。滑动套7底面和/或内侧壁上匹配设置有滑动导轨或滑动槽,隔震沟盖板6的水平端在滑动导轨或滑动槽上水平滑动。滑动套7的净宽度至少为2倍的隔震沟宽度,并通过螺栓与建筑混凝土板固定连接。滑动槽2钢板厚度为10mm ?20mm,宽度为 150_ ?300mm。实施例2如图2所示的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包括L型的隔震沟盖板6、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第三滑动板、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的滑动套7和滑动槽2 ;滑动槽2为侧边开口框状,其底部设有折钩状部,第二滑动板和第一滑动板分别水平和垂直安装在折钩状部上;隔震沟盖板6呈L形,第三万象球水平安装在L型折边外侧部;滑动套7与滑动槽2间隔距离并相向设置,隔震沟盖板6水平端位于滑动套7,折边端位于滑动槽2内壁与折钩部之间。滑动板上设有石墨粉或者聚四氟乙烯制成的润滑层,滑动套7底面和/或内侧壁上也设有润滑层。隔震沟的安装实例1如图3所示,滑动套7和滑动槽2分别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牛腿构件1与建筑结构主体一起浇筑,滑动槽2固定在牛腿构件1的上。隔震沟尺寸为600_,滑动槽2由厚度为15mm的光滑钢板弯折成一侧边开口框状,宽度为200mm。牛腿1构件的宽度为200mm,支撑滑动槽2。第一万向球的数量为15个,水平分布在滑动槽的倒钩部位,间距为250mm。第二万向球数量为8个,垂直分布在滑动槽2倒钩部位,间距为500mm。第三万向球的数量为8个,间距为500mm。滑动套的净宽度为900mm,通过螺栓固定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上,其底面和侧面设置滑道。隔震沟盖板6宽度为1500mm,L端长度为100mm。隔震沟的安装实例2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滑动槽2的形状及安装方式。滑动槽2连接部位呈T型,搭靠在建筑物主体上,并通过螺栓直接相连。滑动槽2由钢板弯折而成,形状可根据与建筑主体连接方式不同而自由设计,因此还有其它不同安装方式。本技术原理是:未发生地震时,第一滚滑机构4、滑动槽2起承重作用,地震时发生X方向位移,隔震沟盖板6 —端沿着滑动套7做滑行运动,另一端也通过第一滚滑机构4在滑动槽内做X向运动;发生Y方向的位移时,第三滚滑机构5沿着滑动槽2内侧壁与折钩状部之间发生滚滑动,防止隔震沟盖板6与滑动槽2相对摩擦力较大而被卡住,若此时第二滚滑机构3与隔震沟盖板6的L型折边接触,第二滚滑机构3亦是沿着隔震沟盖板6发生滚滑动,由于隔震沟盖板6与各滚滑动机构以滚滑动接触,摩擦力非常小,有效防止现有技术中由于相对摩擦力较大而被卡住。当两建筑物发生相对扭转时,隔震沟盖板6在滑动槽2内位置的角度错位来适应扭转变形。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震沟盖板¢)、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自动协调变形隔震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震沟盖板(6)、第一滚滑机构(4)、第二滚滑机构(3)、第三滚滑机构(5)、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的滑动套(7)和滑动槽(2);所述滑动槽(2)为侧边开口框状,其底部设有折钩状部,所述第二滚滑机构(3)、第一滚滑机构(4)分别水平和垂直安装在所述折钩状部上;所述隔震沟盖板(6)呈L形,所述第三滚滑机构(5)水平安装在隔震沟盖板(6)L形折边外侧部;所述滑动套(7)与滑动槽(2)间隔距离并相向设置,隔震沟盖板(6)的水平端位于滑动套(7)内,折边端位于滑动槽(2)内壁与折钩状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云昆龙云刚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