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49394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1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用机械插秧机取秧器,特别是一种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由凸轮(3)、拨叉(4)和推秧杆(5)组成;凸轮(3)表面与L型拨叉(4)尾部(9)构成滑动接触连接;L型拨叉(4)围绕其角位上的轴(7)转动;L型拨叉(4)头部(8)设有一平面,该平面与安装于推秧杆(5)上的横挡部(6)底面构成接触连接;所述拨叉(4)尾部(9)设有弧形倒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拨叉设置于凸轮后下侧,有效利用空间,拨叉受力变小,使用寿命更长,且拨叉摆角更小,由此侧向受力更合理,也减少了摩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业用机械插秧机取秧器,特别是一种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
技术介绍
水稻插秧是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环节,传统的插秧机是的取秧器内部采用的是前布置拨叉凸轮机构,如图1,即因为结构空间的限制,拨叉和凸轮均做的很小,摆角很大,因此拨叉2和凸轮1都受力大、磨损快,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易磨损、使用寿命更长、结构简单的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设计一种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由凸轮、拨叉和推秧杆组成;凸轮表面与L型拨叉尾部构成滑动接触连接;L型拨叉围绕其角位上的轴转动;L型拨叉头部设有一平面,该平面与安装于推秧杆上的横挡部底面构成接触连接。进一步的,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拨叉尾部设有弧形倒角。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拨叉设置于凸轮后下侧,有效利用空间,拨叉受力变小,使用寿命更长,且拨叉摆角更小,由此侧向受力更合理,也减少了摩损。【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案的相关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凸轮;2、拨叉;3、凸轮;4、拨叉;5、推秧杆;6横挡部;7、轴;8、头部;9、尾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技术所述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特征在于:其由凸轮3、拨叉4和推秧杆5组成;凸轮3表面与L型拨叉4尾部9构成滑动接触连接;L型拨叉4围绕其角位上的轴7转动;L型拨叉4头部8设有一平面,该平面与安装于推秧杆5上的横挡部6底面构成接触连接。进一步的,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拨叉4尾部9设有弧形倒角。具体工作时:工作时,随着凸轮3转动、与凸轮3相接触连接的拨叉4围绕轴7摆动,进而通过与推秧杆5上横挡部6的接触使推秧杆5上下移动。【主权项】1.一种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特征在于:其由凸轮(3)、拨叉(4)和推秧杆(5)组成;凸轮(3)表面与L型拨叉(4)尾部(9)构成滑动接触连接;L型拨叉(4)围绕其角位上的轴(7)转动;L型拨叉(4)头部(8)设有一平面,该平面与安装于推秧杆(5)上的横挡部(6)底面构成接触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4)尾部(9)设有弧形倒角。【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农业用机械插秧机取秧器,特别是一种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由凸轮(3)、拨叉(4)和推秧杆(5)组成;凸轮(3)表面与L型拨叉(4)尾部(9)构成滑动接触连接;L型拨叉(4)围绕其角位上的轴(7)转动;L型拨叉(4)头部(8)设有一平面,该平面与安装于推秧杆(5)上的横挡部(6)底面构成接触连接;所述拨叉(4)尾部(9)设有弧形倒角;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拨叉设置于凸轮后下侧,有效利用空间,拨叉受力变小,使用寿命更长,且拨叉摆角更小,由此侧向受力更合理,也减少了摩损。【IPC分类】A01C11/02【公开号】CN204968472【申请号】CN201520757082【专利技术人】胡武 【申请人】宁波利农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申请日】2015年9月28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置凸轮拨叉布置式取秧器,其特征在于:其由凸轮(3)、拨叉(4)和推秧杆(5)组成;凸轮(3)表面与L型拨叉(4)尾部(9)构成滑动接触连接;L型拨叉(4)围绕其角位上的轴(7)转动;L型拨叉(4)头部(8)设有一平面,该平面与安装于推秧杆(5)上的横挡部(6)底面构成接触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利农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