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2521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它设有一个四通急冷接头,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1)、急冷油分支管(2)和混合物流出管(3)组成。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套管组件,套管组件包括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6)。过渡段位于内管和外管的顶部与急冷油管的底部之间。过渡段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急冷油管和内管相通。内管的外壁、外管和急冷油分支管的内壁、过渡段的底面之间形成热流空腔(8),内管的底部出口(40)位于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于石油化工行业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系统的管道中,供反应进料与急冷油进行混合,用急冷油对反应进料进行急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安装于石油化工行业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系统的管道中,供反应进料与急冷油进行混合,用急冷油对反应进料进行急冷。
技术介绍
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中,反应进料的温度一般为400?450°C,急冷油的温度一般为70?90°C。用急冷油对反应进料进行急冷,通常是使用四通急冷接头,反应进料与急冷油在四通急冷接头内混合。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急冷油分支管和混合物流出管组成。反应进料和急冷油在反应进料管与急冷油分支管的连接部位即开始接触、混合;由于急冷油与反应进料的温差较大且同反应进料管与急冷油分支管的连接部位直接接触,往往会造成急冷效果差以及在上述部位出现热疲劳破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以解决现有的反应进料急冷接头所存在的急冷效果差以及在反应进料管与急冷油分支管的连接部位出现热疲劳破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一个四通急冷接头,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急冷油分支管和混合物流出管组成,其特征在于: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套管组件,套管组件包括内管、外管、急冷油管和过渡段,过渡段位于内管和外管的顶部与急冷油管的底部之间,过渡段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急冷油管和内管相通,外管的底部与急冷油分支管的顶部相连,内管的外壁、外管和急冷油分支管的内壁、过渡段的底面之间形成热流空腔,内管的底部出口位于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采用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急冷油经急冷油管、过渡段的中心孔和内管进入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由于在内管流动的过程中被热流空腔内的高温反应进料通过内管的管壁预热,急冷油在内管的底部出口处的温度可以得到适当提升。预热后的急冷油深入至反应进料内部、与反应进料在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才开始接触、混合,因此急冷效果能够得到改善,并且可以防止在反应进料管与急冷油分支管的连接部位出现热疲劳破坏现象。本技术,内管的底部出口是自由端,且内管的内外壁所承受的介质压差较小,因此内管的热应力状态和压力状态较好,基本上不会出现热疲劳破坏现象。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反应进料急冷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的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一个四通急冷接头,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1、急冷油分支管2和混合物流出管3组成。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套管组件,套管组件包括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6,过渡段6位于内管4和外管5的顶部与急冷油管7的底部之间。过渡段6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急冷油管7和内管4相通。外管5的底部与急冷油分支管2的顶部相连,内管4的外壁、外管5和急冷油分支管2的内壁、过渡段6的底面之间形成热流空腔8,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位于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反应进料管1、急冷油分支管2、混合物流出管3、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6的中心孔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过渡段6大致为设有中心孔的圆台形。急冷油分支管2、混合物流出管3、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6的中心孔同轴设置。本技术所述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是指反应进料管1的轴心线与急冷油分支管2和混合物流出管3的轴心线的相交点附近的区域。热流空腔8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热流空腔8的顶部至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的垂直距离L 一般为400?500毫米,热流空腔8的宽度t 一般为80?120毫米。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可位于反应进料管1轴心线的上方或下方,或是如图1所示、位于反应进料管1的轴心线上。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至反应进料管1轴心线的垂直距离通常小于或等于反应进料管1内直径的四分之一;该距离为0时,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正好位于反应进料管1的轴心线上(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优选的方案。本技术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全部使用耐高温抗氢不锈钢(例如TP347H、TP321型不锈钢)制造。套管组件和四通急冷接头分别预制成整体构件,外管5的底部与急冷油分支管2的顶部焊接连接。反应进料管1的两端、急冷油管7的顶部和混合物流出管3的底部分别与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系统中的相关管道连接(图略)。本技术在使用时,两股反应进料9 (温度一般为400?450°C )分别从反应进料管1的两端进入四通急冷接头,急冷油10 (温度一般为70?90°C )经急冷油管7、过渡段6的中心孔和内管4进入四通急冷接头。急冷油10在内管4流动的过程中被热流空腔8内的高温反应进料预热,在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处可获得1?3°C的温升。预热后的急冷油10从内管4的底部出口 40流出,与反应进料9在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接触并均匀混合;形成的混合物11从混合物流出管3流出。【主权项】1.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一个四通急冷接头,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1)、急冷油分支管(2)和混合物流出管(3)组成,其特征在于: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套管组件,套管组件包括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过渡段(6)位于内管(4)和外管(5)的顶部与急冷油管(7)的底部之间,过渡段(6)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急冷油管(7)和内管(4)相通,外管(5)的底部与急冷油分支管(2)的顶部相连,内管⑷的外壁、外管(5)和急冷油分支管(2)的内壁、过渡段(6)的底面之间形成热流空腔(8),内管(4)的底部出口(40)位于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其特征在于:热流空腔(8)的顶部至内管(4)的底部出口(40)的垂直距离为400?500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其特征在于:内管(4)的底部出口(40)至反应进料管(1)轴心线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反应进料管(1)内直径的四分之一。【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它设有一个四通急冷接头,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1)、急冷油分支管(2)和混合物流出管(3)组成。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套管组件,套管组件包括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6)。过渡段位于内管和外管的顶部与急冷油管的底部之间。过渡段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急冷油管和内管相通。内管的外壁、外管和急冷油分支管的内壁、过渡段的底面之间形成热流空腔(8),内管的底部出口(40)位于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本技术安装于石油化工行业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系统的管道中,供反应进料与急冷油进行混合,用急冷油对反应进料进行急冷。【IPC分类】C10G47/30, B01J4/00【公开号】CN204952848【申请号】CN201520684263【专利技术人】王京红, 王金富, 张大船, 姜万军, 司马靓明, 李波 【申请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申请日】2015年9月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一个四通急冷接头,四通急冷接头由反应进料管(1)、急冷油分支管(2)和混合物流出管(3)组成,其特征在于:反应进料急冷接头设有套管组件,套管组件包括内管(4)、外管(5)、急冷油管(7)和过渡段(6),过渡段(6)位于内管(4)和外管(5)的顶部与急冷油管(7)的底部之间,过渡段(6)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急冷油管(7)和内管(4)相通,外管(5)的底部与急冷油分支管(2)的顶部相连,内管(4)的外壁、外管(5)和急冷油分支管(2)的内壁、过渡段(6)的底面之间形成热流空腔(8),内管(4)的底部出口(40)位于四通急冷接头的中心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京红王金富张大船姜万军司马靓明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