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车门的锁舌机构、锁杆机构和自动落锁机构;所述锁舌机构包括锁舌和锁舌旋转轴,所述锁舌能与固定在车身框架的锁扣配合或分离;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杆和锁杆机构旋转轴,所述锁杆包括与所述锁舌通过弹簧拉索连接的驱动部以及能与所述自动落锁机构配合或分离的支撑部;所述自动落锁机构包括落锁本体,所述落锁本体包括能与所述锁杆的支撑部配合或分离的延伸部以及能与所述锁舌配合或分离的阻旋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车门门锁结构,取消了内开拉手。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用户在开门时只需要向车外方向推动车门,即可以达到开启车门的效果,从而可以省去内开拉手结构,减少门板配合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相关
,特别是一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门板内开拉手是用于开启车门的机械锁结构的一部分,由于电子门锁结构在发生紧急情况可能出现失灵,所以就需要相对可靠稳定的机械结构来保证门锁的正常开启。目前市场常见的内开拉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机械结构的锁机构,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需要人工拨动拨钮拉动锁机构达到锁死车门的效果,从而保证在车辆开动的时候不会因为误拉动拉手导致车门开启的情况出现。如要开启车门则需要拨回拨钮,拉动拉手即可;另一种是电子和机械机构相互配合的锁机构,在车门关闭的情况下,只需要开启汽车,则通过电子控制,车门锁结构自动处于锁止状态(另在驾驶员侧会有控制车门锁死开关,便于驾驶员控制),一般情况下车辆停止时,车门锁止状态会自动解开,如遇紧急情况,电子开关失灵,则人为拉动拉手两次,也能达到开启车门的效果。以上两种机构,内开拉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内开拉手是一个需要长期使用,运动的零件,与其他零件的配合稍有误差,或者长期使用导致零件磨损、老化,即可导致异响问题,间隙问题的出现,导致用户抱怨。同时,传统的拉手和拨钮需要与周边件保证足够的运动间隙,间隙大了,不美观也会有看穿的风险,间隙小了就会有刮擦甚至阻滞的风险。内开拉手与门板的配合形式(前装/后装)对于门饰板的包覆工艺也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汽车车门门锁开启需要内开拉手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车门的锁舌机构、锁杆机构和自动落锁机构;所述锁舌机构包括锁舌和锁舌旋转轴,所述锁舌能绕所述锁舌旋转轴旋转,所述锁舌能与固定在车身框架的锁扣配合或分离;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杆和锁杆机构旋转轴,所述锁杆能绕所述锁杆机构旋转轴旋转,所述锁杆包括与所述锁舌通过弹簧拉索连接的驱动部以及能与所述自动落锁机构配合或分离的支撑部;所述自动落锁机构包括落锁本体,以及驱动所述落锁本体旋转使落锁本体处于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的自动落锁驱动装置,所述落锁本体包括能与所述锁杆的支撑部配合或分离的延伸部以及能与所述锁舌配合或分离的阻旋部;当所述落锁本体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部分离,所述阻旋部与所述锁舌配合并阻止所述锁舌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所述锁舌开锁方向为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分离时,所述锁舌绕所述锁舌旋转轴的旋转方向;当所述落锁本体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部配合,所述阻旋部与所述锁舌分离,且当所述锁舌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并拉动所述弹簧拉索拉伸至预设长度时,带动所述锁杆绕所述锁杆机构旋转轴旋转使得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部分离,所述落锁本体恢复锁止状态。本专利技术的汽车车门门锁结构,取消了内开拉手。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用户在开门时只需要向车外方向推动车门,即可以达到开启车门的效果,从而可以省去内开拉手结构,减少门板配合结构,也不会产生因拉手,拉锁的长期磨擦老化而导致的异响问题的出现。同时避免了传统的拉手自身或者内开拉手与周边零件配合的一系列问题,也避免了内开拉手对于造型和门饰板包覆工艺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方向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落锁本体处于解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开门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开门结束的结构不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关门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关门结束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手动和自动落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1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设置在汽车车门的锁舌机构、锁杆机构和自动落锁机构; 所述锁舌机构包括锁舌4和锁舌旋转轴5,所述锁舌4能绕所述锁舌旋转轴5旋转,所述锁舌4能与固定在车身框架的锁扣3配合或分离;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杆6和锁杆机构旋转轴7,所述锁杆6能绕所述锁杆机构旋转轴7旋转,所述锁杆6包括与所述锁舌通过弹簧拉索8连接的驱动部62以及能与所述自动落锁机构配合或分离的支撑部61 ;所述自动落锁机构包括落锁本体9,以及驱动所述落锁本体9旋转使落锁本体9处于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的自动落锁驱动装置,所述落锁本体9包括能与所述锁杆6的支撑部61配合或分离的延伸部91以及能与所述锁舌4配合或分离的阻旋部92 ;当所述落锁本体9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延伸部91与所述支撑部61分离,所述阻旋部92与所述锁舌4配合并阻止所述锁舌4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所述锁舌开锁方向为所述锁舌4与所述锁扣3分离时,所述锁舌4绕所述锁舌旋转轴5的旋转方向;当所述落锁本体9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延伸部91与所述支撑部61配合,所述阻旋部92与所述锁舌4分离,且当所述锁舌4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并拉动所述弹簧拉索8拉伸至预设长度时,带动所述锁杆6绕所述锁杆机构旋转轴7旋转使得所述延伸部91与所述支撑部61分离,所述落锁本体恢复锁止状态。本专利技术中,门锁结构1设置在汽车车门上,随车门开启、关闭运动,锁扣3安装在车身框架上,不随车门开启关闭运动。落锁本体9受自动落锁驱动装置的驱动,在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锁止状态下,由于阻旋部92与所述锁舌4配合并阻止所述锁舌4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因此锁舌4无法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从而阻止锁舌4与锁扣3分离。当落锁本体9处于解锁状态时,由于阻旋部92与所述锁舌4分离,则使得锁舌4可以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因此,只要用户推动车门,则会使得锁扣3与锁舌4分离,从而带动锁舌4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并将弹簧拉索8拉伸至预设长度,弹簧拉索8在拉伸的过程中,其拉伸力在不断增大,当弹簧拉索8到达预设长度时,其拉伸力就足够拉动锁杆6旋转,从而使得延伸部91与支撑部61分离,所述落锁本体恢复锁止状态。弹簧拉索8的预设长度可以事先通过有限次实验进行测定。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的使得用户在开门时只需要向车外方向推动车门,即可以达到开启车门的效果,从而可以省去内开拉手结构,减少门板配合结构,也不会产生因拉手,拉锁的长期磨擦老化而导致的异响问题的出现。同时避免了传统的拉手自身或者内开拉手与周边零件配合的一系列问题,也避免了内开拉手对于造型和门饰板包覆工艺的限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舌4包括锁舌前端41和锁舌后端42,所述锁舌旋转轴5设置在所述锁舌前端41和所述锁舌后端42之间,所述锁舌后端42设有锁舌斜槽2,所述锁舌前端41与所述锁杆通过弹簧拉索8连接,所述锁舌4与所述锁扣3配合时,所述锁扣3插入所述锁舌斜槽2,所述锁舌4与所述锁扣3分离时,所述锁扣3从所述锁舌斜槽2中脱离。锁扣3从锁舌斜槽2中分离时,则能带动锁舌4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而锁扣3插入锁舌斜槽2中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门门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汽车车门的锁舌机构、锁杆机构和自动落锁机构;所述锁舌机构包括锁舌和锁舌旋转轴,所述锁舌能绕所述锁舌旋转轴旋转,所述锁舌能与固定在车身框架的锁扣配合或分离;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杆和锁杆机构旋转轴,所述锁杆能绕所述锁杆机构旋转轴旋转,所述锁杆包括与所述锁舌通过弹簧拉索连接的驱动部以及能与所述自动落锁机构配合或分离的支撑部;所述自动落锁机构包括落锁本体,以及驱动所述落锁本体旋转使落锁本体处于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的自动落锁驱动装置,所述落锁本体包括能与所述锁杆的支撑部配合或分离的延伸部以及能与所述锁舌配合或分离的阻旋部;当所述落锁本体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部分离,所述阻旋部与所述锁舌配合并阻止所述锁舌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所述锁舌开锁方向为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分离时,所述锁舌绕所述锁舌旋转轴的旋转方向;当所述落锁本体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部配合,所述阻旋部与所述锁舌分离,且当所述锁舌向锁舌开锁方向旋转并拉动所述弹簧拉索拉伸至预设长度时,带动所述锁杆绕所述锁杆机构旋转轴旋转使得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部分离,所述落锁本体恢复锁止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顺亮,吴立秋,周持恒,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