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组转向机构及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72398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组转向机构及转向装置,包括:四个第一转向臂、四个侧拉杆、四个转向节臂、两个横拉杆、两个第一转向臂支座、两个助力缸支座、一个第二转向臂,一个联动臂,一个拉杆总成;其中,横拉杆的两端均联接有转向节臂和侧拉杆;侧拉杆的一端与横拉杆联接,另一端与第一转向臂联接;第一转向臂支座的一端与转向节臂联接;拉杆总成的两端通过第二转向臂和联动臂与第一转向臂支座联接;其中,助力缸支座和拉杆总成固定在车架的外侧;第一转向臂支座固定在车架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机构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后组转向机构存在易与悬架系统发生运动干涉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减少了重型车悬架系统的布置局限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底盘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后组转向机构及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超重型特种越野车辆的不断发展,对于车辆的低速机动性和高速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多转向轴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前后轮转角方向相反,使汽车具有更好的机动性,与此同时,也对多轴转向汽车底盘总体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后组转向机构设计多采用将转向臂支座布置在车架外侧,对中缸和拉杆布置在车架内侧,此种布置方式后组转向机构易与悬架系统发生布置干涉和运动干涉,从而使得车轮在悬架跳动过程中出现一定量的摆动。转向机构和悬架运动协调性成为转向设计和布置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转向轮依靠悬架导向杆系来保证车轮与车身的相对运动关系,另一方面,转向机与转向轮之间的传动杆件也使车轮与车身之间有一定的运动关系。这两种运动关系是由两套独立的机构来实现的,因此,想要做到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不一致就易造成转向与悬架系统的布置干涉和运动干涉。进而导致难以布置13.0t级扭杆悬架,使得超重型越野车底盘总体布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后组转向机构存在易与悬架系统发生布置干涉和运动干涉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后组转向机构及转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后组转向机构存在易与悬架系统发生布置干涉和运动干涉的技术问题。—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种后组转向机构,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固定于车架上,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包括:四个第一转向臂、四个侧拉杆、四个转向节臂、两个横拉杆、两个第一转向臂支座、两个助力缸支座、一个第二转向臂,一个联动臂,一个拉杆总成;其中,每个所述横拉杆的两端均联接有一个所述转向节臂和一个所述侧拉杆;每个所述侧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拉杆联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联接;每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均与一个所述转向节臂联接;所述拉杆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向臂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联动臂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其中,两个所述助力缸支座和所述拉杆总成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侧;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车架上相背的面;所述内侧为所述车架上相对的面。可选的,所述后组转向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二转向臂支座,每个所述第二转向臂支座均与一个所述转向节臂联接,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臂支座均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侧;其中,与所述第二转向臂支座联接的所述转向节臂不是与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联接的转向节臂。可选的,两个所述横拉杆与四个所述转向节臂通过球头销或销轴联接。可选的,两个所述横拉杆与四个所述侧拉杆通过球头销或销轴联接。可选的,四个所述第一转向臂与四个所述侧拉杆通过球头销联接。可选的,所述第二转向臂及所述转向节臂与所述第二端通过花键联接;所述联动臂及所述转向节臂与所述第二端通过花键联接。可选的,所述拉杆总成与所述第二转向臂通过销轴联接;所述拉杆总成与所述联动臂通过销轴联接。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包括:前组转向机构、与所述前组转向机构联接的后组转向机构和车架;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包括:四个第一转向臂、四个侧拉杆、四个转向节臂、两个横拉杆、两个第一转向臂支座、两个助力缸支座、一个第二转向臂,一个联动臂,一个拉杆总成;其中,每个所述横拉杆的两端均联接有一个所述转向节臂和一个所述侧拉杆;每个所述侧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拉杆联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联接;每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均与一个所述转向节臂联接;所述拉杆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向臂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联动臂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其中,两个所述助力缸支座和所述拉杆总成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侧;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车架上相背的面;所述内侧为所述车架上相对的面。可选的,当所述后组转向机构转向时,所述前组转向机构与所述后组转向机构之间采用静压联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组转向机构及转向装置,通过更改后组转向机构的结构及布置,将所述助力缸支座和所述拉杆总成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侧,以避免所述后组转向机构中摆动范围较大的第一转向臂支座干扰到一般位于所述车架外侧的悬架系统,减少了重型车悬架系统的布置局限性,还减少了后组转向机构与悬架系统的运动干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后组转向机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后组转向机构及转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后组转向机构存在易与悬架系统发生布置干涉和运动干涉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减少后组转向机构对悬架系统的干扰,减少了重型车悬架系统的布置局限性及后组转向机构与悬架系统的运动干涉的技术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本申请提供一种后组转向机构,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固定于车架上,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包括:四个第一转向臂、四个侧拉杆、四个转向节臂、两个横拉杆、两个第一转向臂支座、两个助力缸支座、一个第二转向臂,一个联动臂,一个拉杆总成;其中,每个所述横拉杆的两端均联接有一个所述转向节臂和一个所述侧拉杆;每个所述侧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拉杆联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联接;每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均与一个所述转向节臂联接;所述拉杆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向臂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联动臂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其中,两个所述助力缸支座和所述拉杆总成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侧;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车架上相背的面;所述内侧为所述车架上相对的面。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通过更改后组转向机构的结构及布置,将所述助力缸支座和所述拉杆总成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侦牝以避免所述后组转向机构中摆动范围较大的第一转向臂支座干扰到一般位于所述车架外侧的悬架系统,减少了重型车悬架系统的布置局限性,还减少了后组转向机构与悬架系统的运动干涉。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后组转向机构,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后组转向机构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固定于车架101上,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包括:四个第一转向臂1、四个侧拉杆2、四个转向节臂3、两个横拉杆4、两个第一转向臂支座5、两个助力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固定于车架上,所述后组转向机构包括:四个第一转向臂、四个侧拉杆、四个转向节臂、两个横拉杆、两个第一转向臂支座、两个助力缸支座、一个第二转向臂,一个联动臂,一个拉杆总成;其中,每个所述横拉杆的两端均联接有一个所述转向节臂和一个所述侧拉杆;每个所述侧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拉杆联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联接;每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均与一个所述转向节臂联接;所述拉杆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向臂与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联动臂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第二端联接;其中,两个所述助力缸支座和所述拉杆总成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臂支座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内侧;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车架上相背的面;所述内侧为所述车架上相对的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婧袁大学李春风闵建苹魏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