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滤油小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5229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6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向液压系统注油的装置,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滤油小车,所述滤油小车包括所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该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包括内管(1)和套设在所述内管(1)上的外管,该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的特点在于,内管(1)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11),锥台部(11)设有第一吸油孔(111),内管(1)的侧壁靠近锥台部(11)设有第二吸油孔(12);外管相对内管(1)沿轴向或周向移动可以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有助于将油桶内的油液全部抽出,减少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滤油小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向液压系统注油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滤油小车。
技术介绍
在钢铁等行业中,重型成套设备的液压系统执行元件较多,系统庞大繁杂,工作压力高,系统中需要储存和循环的油液量大,多在数千升至上万升,运行过程中油液的日常损耗和故障泄漏较多,需要经常补充油液。向油箱内注入新的液压油需达到液压系统对工作介质清洁度指标的要求,否则将会对系统造成污染,整桶的油品购入时,其清洁度指标不能满足普通液压系统正常工作要求。为保证液压系统能安全可靠的运行,应采用适中过滤精度的滤油小车进行注油。滤油小车包括过滤器、抽油泵、抽油管和出油管等部件,目前的抽油管存在如下弊端:为了防止出现“吸底憋压”(抽油管的端口与油桶底部接触时,油液无法吸入,导致抽油管内负压持续增强,抽油泵的负荷不断增高的现象),在抽油管的侧壁开设有吸油孔,但是,当油桶内的液面低于该吸油孔时,抽油管将无法继续吸油,工人们通常会因此而放弃使用剩余油液,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将油桶内的油液抽完,减少浪费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滤油小车,所述滤油小车包括所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采用该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有助于将油桶内的油液全部抽出,减少浪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包括:内管,所述内管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所述锥台部设有第一吸油孔,所述内管的侧壁靠近所述锥台部设有第二吸油孔;套设在所述内管上的外管,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沿轴向或周向移动可以调整所述第二吸油孔的开口度。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锥台部的锥角为90°~120°。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外管远离所述锥台部的一端具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卡位孔,该多个卡位孔由一沿轴向延伸的长条孔连通,所述内管具有一个穿过所述长条孔的凸起物。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凸起物为固定在所述内管上的螺钉。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外管靠近所述锥台部的一端设有第三吸油孔,所述外管远离所述锥台部的一端具有两个沿周向分布的卡位孔,该两个卡位孔由一沿周向延伸的长条孔连通,所述内管具有一个穿过所述长条孔的凸起物,所述凸起物位于其中一个卡位孔内时,所述第二吸油孔与所述第三吸油孔导通,位于另一个卡位孔内时,所述第二吸油孔被所述外管的侧壁封闭。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凸起物为固定在所述内管上的螺钉。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第一吸油孔的直径为10mm~15mm。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第二吸油孔的直径为20mm~25mm。优选地,在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中,所述第一吸油孔的数量为2个~4个,所述第二吸油孔的数量为2个~4个。一种滤油小车,包括上述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设有内管和外管,内管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锥台部设有第一吸油孔,内管的侧壁靠近锥台部设有第二吸油孔,外管可以相对所述内管沿轴向或周向移动来调整第二吸油孔的开口度,具体工作原理为,当油桶内的液面低于内管侧壁上的第二吸油孔时,通过调整第二吸油孔的开口度来避免抽入空气,从而保证抽油管能够继续抽油,同时,由于第一吸油孔设置在锥台部上,所以第一吸油孔与油桶底部的距离较小,当油桶内液面较低时也能吸入油液,而且油液不是沿垂直油桶底部的方向进入第一吸油孔,当第二吸油孔的开口度为零时,第一吸油孔不容易发生“吸底憋压”现象。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有助于将油桶内的油液全部抽出,减少浪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件1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件2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的外管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内管;11、锥台部;111、第一吸油孔;12、第二吸油孔;13、凸起物;2、外管;21、卡位孔;22、长条孔;23、第三吸油孔;3、外管;31、卡位孔;32、长条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见图1~图4,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件1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件2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的外管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包括内管1和套设在内管1上的外管,其中,内管1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11,锥台部11设有第一吸油孔111,内管1的侧壁靠近锥台部11设有第二吸油孔12;套设在内管1上的外管,外管相对内管1沿轴向或周向移动可以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参见图2,锥台部11的锥角一般为60°~150°,为了加工方便,锥台部11的锥角可以选择90°~120°的角度值。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设有内管1和外管,内管1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11,锥台部11设有第一吸油孔111,内管1的侧壁靠近锥台部11设有第二吸油孔12,外管可以相对所述内管沿轴向或周向移动来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具体工作原理为,当油桶内的液面低于内管1侧壁上的第二吸油孔12时,通过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来避免抽入空气,从而保证抽油管能够继续抽油,同时,由于第一吸油孔111设置在锥台部11上,所以第一吸油孔111与油桶底部的距离较小,当油桶内液面较低时也能吸入油液,而且油液不是沿垂直油桶底部的方向进入第一吸油孔111,当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为零时,第一吸油孔111不容易发生“吸底憋压”现象。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有助于将油桶内的油液全部抽出,减少浪费。为了实现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外管可以相对内管1沿轴向移动,或者相对内管1沿周向移动。参见图1~图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外管2相对内管1沿周向移动可以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具体为,外管2靠近锥台部11的一端设有第三吸油孔23,外管2远离锥台部11的一端具有两个沿周向分布的卡位孔21,该两个卡位孔21由一沿周向延伸的长条孔32连通,内管1具有一个穿过长条孔32的凸起物13,凸起物13位于其中一个卡位孔21内时,第二吸油孔12与第三吸油孔23导通,位于另一个卡位孔21内时,第二吸油孔12被外管2的侧壁封闭。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用图4所示的外管3替换上述实施例中的外管2,外管3相对内管1沿轴向移动可以调整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具体为,外管3远离锥台部11的一端具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卡位孔31,该多个卡位孔31由一沿轴向延伸的长条孔32连通,内管1具有一个穿过长条孔32的凸起物13。对比图3和图4可知,外管3不必加工第三吸油孔23,并且,外管3的卡位孔31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因此外管3对第二吸油孔12开口度的调整更为灵活,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滤油小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1),所述内管(1)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11),所述锥台部(11)设有第一吸油孔(111),所述内管(1)的侧壁靠近所述锥台部(11)设有第二吸油孔(12);套设在所述内管(1)上的外管,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1)沿轴向或周向移动可以调整所述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1),所述内管(1)的进油端设有锥台部(11),所述锥台部(11)设有第一吸油孔(111),所述内管(1)的侧壁靠近所述锥台部(11)设有第二吸油孔(12);套设在所述内管(1)上的外管,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1)沿轴向或周向移动可以调整所述第二吸油孔(12)的开口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台部(11)的锥角为90°~1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远离所述锥台部(11)的一端具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卡位孔(31),该多个卡位孔(31)由一沿轴向延伸的长条孔(32)连通,所述内管(1)具有一个穿过所述长条孔(32)的凸起物(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物(13)为固定在所述内管(1)上的螺钉。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系统注油用抽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靠近所述锥台部(11)的一端设有第三吸油孔(23),所述外管(2)远离所述锥台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遵超惠泽洲徐强田遵建韦瑞务李希源杨洪磊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