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99320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4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包括油箱装置、液压泵装置以及用于对外做功的液压阀装置,所述油箱装置设有进油腔和回油腔,所述进油腔、所述液压泵装置、所述液压阀装置和所述回油腔依次连通,且所述回油腔和所述进油腔之间通过多层油路通道连通,形成液压循环回路,相邻的两层所述油路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的外侧设置有冷却装置。该液压系统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而且占用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
,尤其涉及一种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液压系统在正常做功时,压缩、换向和旋转等都会产生热量,热量的产生会使液压油的粘度降低,随之液压系统的压缩比降低,输出压力降低,电机功率加大,进而使电机过载风险增大,效率下降,高温还会使液压油的氧化作用加剧,油品中逐渐产生一些酮类、酸类胶质、沥青等物质,其到达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油品失效,进而导致液压系统的摩擦部位表层形成的润滑膜发生化学作用分解,并造成钢件和其它有色金属腐蚀,零部件表面损害,系统彻底失效,同时产生腐蚀物,对人体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造成危害。现有液压系统在处理液压油时,一般都需要对高温液压油进行冷却,然而,现有的液压系统是在其在油泵溢流口的管路上连接一个冷却装置,这样的液压系统,一方面散热面积不够大,而且正常有三个以上的发热源,通常只在单一一处冷却,总体冷却不够全面,导致对于液压油的冷却效果仍然不够好,另一方面,为了增大散热量,需要加大油箱,这导致液压系统会占用较大空间,并增加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系统,该液压系统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而且占用空间较小。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液压系统,包括油箱装置、液压泵装置以及用于对外做功的液压阀装置,所述油箱装置设有进油腔和回油腔,所述进油腔、所述液压泵装置、所述液压阀装置和所述回油腔依次连通,且所述回油腔和所述进油腔之间通过多层油路通道连通,形成液压循环回路,相邻的两层所述油路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的外侧设置有冷却装置。可选的,所述油箱装置包括进油箱和回油箱,所述进油腔设于所述进油箱,所述回油腔设于所述回油箱,所述进油箱和所述回油箱通过所述油路通道相连通。可选的,所述间隔空间中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与其相邻的油路通道相连。可选的,所述散热翅片包括多个拱部,所述拱部与所述油路通道的外壁相接,且所述拱部将所述间隔空间分隔成多条拱形通道,所述拱形通道通向所述冷却装置。可选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间隔空间的外侧。可选的,所述油箱装置设有安装凹位,所述散热风扇通过支架板安装于所述安装凹位中,且所述支架板与所述油路通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支架板与所述油箱装置之间密封连接。可选的,所述油路通道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多个隔板条,该多个隔板条将所述油路通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通路。可选的,所述油箱装置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油腔和回油腔。可选的,所述溢流槽设于所述油路通道的上方。可选的,所述液压泵装置包括油泵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油泵运转的电机,所述电机和所述油泵相连接,所述油泵和所述进油箱之间通过吸油管相连通。可选的,所述油箱装置的旁边设有用于安装电气控制装置的电气控制箱,所述电气控制箱与所述油箱装置一体成型。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系统包括油箱装置,油箱装置设有进油腔和回油腔,且在所述进油腔和所述回油腔之间设有多层油路通道,且相邻的两层所述油路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的外侧设置有冷却装置,因而,一方面,由回油腔回流到进油腔的高温液压油的热量可经由所述油路通道的外壁和所述间隔空间传导给冷却装置,再由冷却装置将热量传导给外界,实现对于高温液压油的冷却,而且各所述油路通道之间会形成多层所述间隔空间,所述冷却装置设于间隔空间的外侧,则有利于扩大散热面积,并能实现多层位的散热,进而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而另一方面,可无需通过加大油箱装置来增大散热量,则能够使液压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液压系统所占用的空间。另外,在所述间隔空间中还设置有散热翅片,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量,从而对于油路通道中的液压油能够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而且,上述散热翅片和散热风扇等散热装置安装于油箱装置的中部,则在使得油箱装置的占用空间缩小的基础上,还能够大大减小液压油的注入量,有利于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液压系统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液压系统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油箱装置和冷却装置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油箱装置和散热翅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油路通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所示的油路通道的B向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台,2、油箱装置,21、进油箱,211、进油腔,22、回油箱,221、回油腔,23、油路通道,231、隔板条,24、溢流槽,3、液压泵装置,31、油泵,32、电机,4、液压阀装置,41、回油组件,5、散热风扇,6、散热翅片,61、拱部,7、支架板,8、电气控制组件,9、电气控制箱,10、吸油管,11、间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液压系统,包括油箱装置2、液压泵装置3以及用于对外做功的液压阀装置4,油箱装置2设有进油腔211和回油腔221,进油腔211、液压泵装置3、液压阀装置4和回油腔221依次连通,且回油腔221和进油腔211之间设置有多层油路通道23,形成液压循环回路,相邻的两层所述油路通道23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及油路通道23的外侧设置有冷却装置。其中,油箱装置2包括进油箱21和回油箱22,进油腔211设于进油箱21上,回油腔221设于回油箱22上,进油箱21和回油箱22通过上述油路通道23相连通。则基于该结构,一方面,由回油腔221回流到进油腔211的高温液压油的热量可经由油路通道23的外壁及上述间隔空间传导给冷却装置,再由冷却装置将热量传导给外界,实现对于高温液压油的冷却,而由于各油路通道23之间会形成多层间隔空间,且冷却装置设于间隔空间的外侧,则有利于扩大散热面积,并可实现多层位的散热,能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另一方面,可无需通过加大油箱装置2来增大散热量,这能够使液压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能够使液压系统占用的空间较小。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大大减少液压油的注入量,其可比传统同样大小的液压系统减少1/2的液压油,从而也就能够降低成本;从使用成本上来说,按每一年更换一次液压油,其使用成本可以减少整台系统造价的1/10。参见图3至图5,相邻的两层油路通道23之间的间隔空间中设置有散热翅片6,散热翅片6与其相邻的油路通道23相连。具体的,散热翅片6包括多个拱部61,拱部61与油路通道23的外壁相接,且拱部61将上述述间隔空间分隔成多条拱形通道,各拱形通道均通向冷却装置;因而,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面积,加大散热量,进而能对油路通道中的液压油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风扇5,油箱装置2设置有两个安装凹位,该两个安装凹位分别对应于上述油路通道23或上述间隔空间的两侧,在每个安装凹位中均设置上述散热风扇5,而且,散热风扇5通过支架板7安装于上述安装凹位中,因而,散热风扇5能够将上述油路通道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装置、液压泵装置以及用于对外做功的液压阀装置,所述油箱装置设有进油腔和回油腔,所述进油腔、所述液压泵装置、所述液压阀装置和所述回油腔依次连通,且所述回油腔和所述进油腔之间通过多层油路通道连通,形成液压循环回路,相邻的两层所述油路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的外侧设置有冷却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装置、液压泵装置以及用于对外做功的液压阀装置,所述油箱装置设有进油腔和回油腔,所述进油腔、所述液压泵装置、所述液压阀装置和所述回油腔依次连通,且所述回油腔和所述进油腔之间通过多层油路通道连通,形成液压循环回路,相邻的两层所述油路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的外侧设置有冷却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装置包括进油箱和回油箱,所述进油腔设于所述进油箱,所述回油腔设于所述回油箱,所述进油箱和所述回油箱通过所述油路通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间中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与其相邻的油路通道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包括多个拱部,所述拱部与所述油路通道的外壁相接,且所述拱部将所述间隔空间分隔成多条拱形通道,所述拱形通道通向所述冷却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光瑞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骏合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