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和氯化锌加入溶剂中,加热回流10~24小时,加水搅拌,萃取,干燥,重结晶,得到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将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经DDQ氧化,重结晶,得到单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将单吲哚马来酰胺类化合物、吲哚类化合物、催化剂和氧化剂加入溶剂中,反应8~24小时,加水搅拌,萃取,干燥,重结晶或柱层析,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成本低、环境友好、纯度和收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吲哚马来酰亚 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新型蛋白激酶C(PKC) 抑制剂,如Arcyriarubin A(I)显示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等生物活 性(赵圣印,邵志宇,钦维民,张灯青,吲哚马来酰亚胺类蛋白激酶C抑制剂的研究进 展,有机化学,2008,28 (10) ,1676 ;Smith,I.M. ;Hoshi,N.ATP competitive protein kinase C inhibitors demonstrate distinct state-dependent inhibition. PLoS One,2011,6 (10) :e26338 ;Siltz,L. A. F. ;Viktorova,E. G. ;Zhang,B. ;Kouiavskaia,D.; Dragunsky,E. ;Chumakov, K. ; I saacs,L. ;Belov,G.A.New smal1-mo 1 ecu1e inhibitors effectively blocking picornavirus replication. Journal of Viro logy, 2014, 88 (19) : 11091-11107 ;Zhu,G. ;Conner, S. E. ;Zhou, X. ;Shih,C. ;Li, T.; Anderson, B. D. ;Brooks, H. B. ;Campbell, R. M. ;Considine, E. ;Dempsey, J. A. ;Faul, M. M. ;0gg, C. ;Patel, B. ;Schultz, R. M. ;Spencer, C. D. ;Teicher, B. ;ffatkins, S. A.Synthesi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Biological Studies of Indolocarbazoles as Potent Cyclin D1-CDK4 Inhibitor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3, 46 (11) : 2027-2030.) 同时,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还是合 成吲哚咔唑的重要的化合物前体,在对天然生物碱星孢菌素(Staurosporine)以 及蝴蝶霉素(Rebeccamycin)等的结构修饰改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此外,由 于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两个吲哚环和一个马来酰亚胺环的结 构,可以形成共辄体系,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以及长久的化学荧光活性(Manabu Nakazono, Shinkoh Nanbu, Akihiro Ueaki, Ryoichi Kuwano, Manabu Kashiwabara, and Kiyoshi Zaitsu, Bisindolylmaleimides with large stockes shift and long-lasting chemi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rg. Lett.,2007, 9 (18),3583),并且双H引噪马来酰亚胺 类化合物本身就是红色固体,近年来作为红色发光材料成功应用在有机电致器件上(李倩 倩,李振,秦金贵,新型含吲哚基团的光电功能材料,化学进展,2009, 21 (12),2578)。 目前,文献报道的有关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方 法一(如图1所示),吲哚-3-乙酰胺和吲哚-3-草酸酯在碱的作用下缩合制得 (Margaret M. Faul, Leonard L. ffinneroski, and Christine A. Krumrich, J. Org. Chem.,1998, 14(17),5781.);方法二(如图2所示),N-甲基吲哚-3-草酰胺与芳基乙 酸甲酯在强喊作用下缩合制得(Sudipta Roy, Sujata Roy, and Gordon W.Gribble, Org. Lett.,2006, 8 (21),4975.);方法三(如图3所示),吲哚溴化镁与3, 4-二溴马来酰亚胺偶 耳关制得(Michael Btrnner, Hans Rexhausen, Bert Steffan, Wolfgang Steglich, Tetrahedr on, 1988, 44(10),2887.)等。这些方法反应条件过于苛刻,对吲哚的适用不够广泛,且中间 体需要多步制备不易获得等缺点。因此,探究更简洁有效的,适用范围更广的双吲哚马来酰 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该方法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成本低、环境友好、纯度和收率高、适合工业化 生产。 本专利技术的,包括: (1)将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和氯化锌加入溶剂中,加热回流10~24小时,加 水搅拌,萃取,干燥,重结晶,得到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其中,吲哚和马来酰亚胺类化 合物的摩尔比为1. 0 :1. 0~1. 5,加热温度为60~100°C ; (2)将步骤(1)中得到的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经DDQ氧化,重结晶,得到单吲 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 (3)将步骤⑵中单吲哚马来酰胺类化合物、B引噪类化合物、催化剂和氧化剂加入 溶剂中,反应8~24小时,加水搅拌,萃取,干燥,重结晶或者柱层析,得到双吲哚马来酰亚 胺类化合物;其中吲哚类化合物与单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 〇~2. 0 :1. 0, 反应温度为室温~100°c。 所述步骤(1)中氯化锌的加入量为吲哚摩尔数的20%。 所述步骤⑴中的溶剂为二氯乙烷。 所述步骤(1)中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甲基 马来酰亚胺或N-苄基马来酰亚胺。 所述步骤(1)中萃取为二氯甲烷萃取;重结晶为乙醇重结晶。 所述步骤⑵中DDQ的为与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 0~1. 5; 氧化过程中溶剂为1,4-二氧六环。 所述步骤⑵中重结晶为乙醇重结晶。 所述步骤(3)中吲哚类化合物为吲哚或5-甲氧基吲哚;催化剂为醋酸钯或者氯化 钯;氧化剂为醋酸铜或者硝酸银。 所述步骤⑶中溶剂为DMS0或者DMF。 所述步骤(3)中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式为DMS0和DMF中的至少一 种。其中,札=氢、甲基或苯基;R2=H或-0CH3。 '''' ; 所述步骤(3)中吲哚类化合物、催化剂和氧化剂的摩尔比为1. 0~2. 0 :0? 05~ 0? 2 :1. 0 ~3. 0〇 所述步骤(3)中加热的温度为80°C。 所述步骤(3)中搅拌的时间为5分钟。 所述步骤(3)中萃取为乙酸乙酯萃取,除去有机溶剂的方法为减压蒸发。 所述步骤(3)中单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与反应溶剂的重量体积比为1克:1 毫升~100毫升。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适用范围广、原料易得、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成本低、降低了 三废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和氯化锌加入溶剂中,加热回流10~24小时,加水搅拌,萃取,干燥,重结晶,得到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其中,吲哚和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1.0~1.5,加热温度为60~100℃;(2)将步骤(1)中得到的吲哚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经DDQ氧化,重结晶,得到单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3)将步骤(2)中单吲哚马来酰胺类化合物、吲哚类化合物、催化剂和氧化剂加入溶剂中,反应8~24小时,加水搅拌,萃取,干燥,重结晶或者柱层析,得到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其中吲哚类化合物与单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2.0:1.0,反应温度为室温~10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圣印,安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