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91164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1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通过普查、防治及防治检查等一系列有步骤性的防治方法,采用的混合杀虫剂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通过了解茶小绿叶蝉的生长高峰期,对这一时期的茶小绿叶蝉进行靶向防治和专项治理,不但节省了防治时间,减少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而且通过对两个高峰期的防治后,茶小绿叶蝉数量明显减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步骤合理周详,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使用的混合杀虫剂具有显著的速效性高、持效性长,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制剂残留量少,对靶标天敌安全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虫害防治技术,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茶小绿叶蝉又名俗称叶跳虫、浮尘子、响虫等,属同翅目叶蝉科,在河南、湖北等多 地茶区多有发生。茶小绿叶蝉以成虫在茶丛下部老叶或茶园杂草上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 始取食,茶叶发芽后陆续在嫩梢表皮组织内产卵,导致茶叶输导组织受损,养分供应不足, 是茶叶产区常见的害虫。杂草丛生的茶园该虫容易发生,成虫、若虫怕阳光直射,多栖息在 嫩叶背面为害。 茶小绿叶蝉是茶叶产区常见的虫害,这类虫害的防治也一直在进行,但是由于物 种的长时间的进化,会对常用的药剂以及方法等产生一定的抗体,如果仍旧使用,就不会达 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时间和财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 茶叶质量和产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长期使用传统杀虫剂,茶小绿叶蝉抗药性越来越强, 单一药剂已经难以满足防治的需要,即使加大用药量也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茶小绿叶蝉具有以下危害特点,趋嫩性:成虫和若虫多栖息于芽梢嫩叶背面活动 危害,常以芽下二、三片叶背虫口为多。卵多产于新梢嫩茎组织内,且以芽下二、三叶上下最 多,叶柄次之。畏光怕湿:常栖息于芽梢嫩叶背面,阴雨天或早晨露水未干时不活动,一天内 露水干后活动,逐渐增强。中午阳光照射强烈,活动暂时减弱,自茶蓬面向茶蓬内转移。喜 横行、善跳跃。三龄后则变得活泼,善爬爱跳,稍受惊动即跳跃和沿茶叶枝条迅速逃走。杂 食性:茶小绿叶蝉除危害茶叶外,还可害大豆、花生、烟叶、十宁花科、蔬菜、桃、梨等植物。趋 色性:成虫喜好黄绿色和浅绿色,徒长枝芽叶上虫口较多,若虫蜕下的皮留在叶片背面。茶 小绿叶蝉是茶叶重要的食叶害虫,每年4至9月份以若虫危害茶叶嫩梢、叶片,被蚕食后影 响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该虫具有代数多、危害能力强、传播扩散速度快的特点,对茶叶生 产及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该方法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具 有很好的效果,用药成本低,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普查:对茶叶上的茶小绿叶蝉进行专项普查,掌握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范围、危害状 况和生活习性等详细资料; 2. 防治:茶小绿叶蝉每年有两个虫口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5-6月,以6月份虫量最 为集中,主要危害夏茶,危害较重,高峰期较短,虫口密度较大,在5月份对茶叶进行杀虫剂 喷雾,间隔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喷雾;第2个高峰期在9-10月,主要危害秋茶,高峰持续 期比第一高峰期长,但虫量比第1个高峰期少,在9月份对茶叶进行杀虫剂喷雾,间隔5-7 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喷雾; 3.防治检查:在5月份及9月份分别对茶叶进行杀虫剂第二次喷雾后的3天进行防治 效果检查,如有少量茶小绿叶蝉,再进行补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上述杀虫剂为甲维盐与吡虫啉的混合物,它们质量比为20~40 : 10~20 ;喷雾时所 用杀虫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 : 1〇〇〇~2000。 上述杀虫剂以甲维盐与吡虫啉30 : 15的比例混配增效最为明显,毒系数达180 以上,显著性的提高了两种农药原有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上述杀虫剂按照本
的常规生产工艺可配制成悬浮剂型、微乳剂型、水乳 剂型及水分散粒剂型。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 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吡虫啉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 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 持效期长,无抗性问题,而且对有益昆虫毒性低,对环境安全,是无公害生产的首选良药。害 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 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 甲维盐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 Bl开始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 剂,它具有超高效、低毒(制剂近无毒)、低残留、无公害等生物农药的特点,与阿维菌素比 较提高了杀虫活性,甲维盐对很多害虫具有其它农药无法比拟的活性,尤其对鳞翅目、双翅 目,如红带卷叶蛾、烟姐夜蛾、棉铃虫、烟草天蛾、小菜蛾粘虫、甜菜夜蛾、旱地贪夜蛾、纷纹 夜蛾、甘蓝银纹夜蛾、菜粉蝶、菜心螟、甘蓝横条螟、番茄天蛾、马铃薯甲虫、墨西哥瓢虫等效 果较好。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和其它许多害虫的活性极高,既有胃毒作用又兼触杀作用,具 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在防治害虫的过程中对益虫没有伤害,有利于对害虫的综合防治,另外 扩大了杀虫谱,降低了对人畜的毒性,但是甲维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抗光解能力差,容易 分解的缺点。 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 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甲维盐和吡虫啉的混配防治茶小绿叶 蝉目前尚无报道与应用。本专利技术人对甲维盐、吡虫啉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甲维盐 和吡虫啉进行混配,在一定的混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当防治茶小绿叶 蝉时,由于二种杀虫剂属速效和持效的混配,防治效果显著,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农药的增效组合是扩大防治谱和提高防效的有效措施,本专利技术人对甲维盐与吡虫 啉的混配制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甲维盐与吡虫啉的混配制剂具有强烈的增效效 应,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上效果突出,杀虫效果明显强于两种单剂,达到了 1+1>2的效果。 本专利技术先通过普查茶小绿叶蝉的生活习性,了解到茶小绿叶蝉的生长高峰期,为 下一步的定向防治指明方向;防治过程中,采用甲维盐与吡虫啉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在 生长高峰期进行间隔性的两次喷雾;分别对上述防治过程进行防治检查,如有少量茶小绿 叶蝉再次进行喷雾,对彻底消灭茶小绿叶蝉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利技术通过普查、防治及防效检查等一系列有步骤性的防治方法,方案周详,为其 他地区的防治积累了经验;本专利技术通过了解茶小绿叶蝉的生长高峰期,对这一时期的茶小 绿叶蝉进行靶向防治和专项治理,不但节省了防治时间,减少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而且通过 对两个高峰期的防治后,茶小绿叶蝉数量明显减少,达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采用 的混合杀虫剂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杀虫效果 好,有利于克服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本专利技术中针对两种药剂进行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 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步骤合理周详,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好,用药成本 低,使用的混合杀虫剂具有显著的速效性高、持效性长,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制剂残留量少, 对靶标天敌安全等特点。【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其仅仅是示例,而绝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 围构成限制。 实施例1:分别在2012年5月份和9月份对河南省桐柏县朱庄镇茶园进行田间药 效试验。 5月份和9月份的试验均包括以下步骤: 1. 对茶叶上的茶小绿叶蝉进行专项普查,掌握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和生 活习性详细资料; 2. 分别在5月份和9月份对茶园进行杀虫剂喷雾,间隔5-7天后对茶园进行第二次喷 雾; 3. 在5月份及9月份分别对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普查:对茶叶上的茶小绿叶蝉进行专项普查,掌握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和生活习性详细资料;2)防治:茶小绿叶蝉每年有两个虫口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5‑6月,以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主要危害夏茶,危害较重,高峰期较短,虫口密度较大,在5月份对茶叶进行杀虫剂喷雾,间隔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喷雾;第2个高峰期在9‑10月,主要危害秋茶,高峰持续期比第一高峰期长,但虫量比第1个高峰期少,在9月份对茶叶进行杀虫剂喷雾,间隔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喷雾;3)防治检查:在5月份及9月份分别对茶叶进行杀虫剂第二次喷雾后的3天进行防治效果检查,如有少量茶小绿叶蝉,再进行补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山张娜曲静徐和琴郑安平曾丽路前程袁文龙刘洪瑜张玉
申请(专利权)人:桐柏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