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0722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包括诱捕箱体、设于诱捕箱体内的引诱组件及设于诱捕箱体顶部的诱捕顶罩,所述诱捕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在所述诱捕顶罩的底端面上间隔排列形成多个导爬条,所述诱捕顶罩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各导爬条相接的导集管道,在所述导集管道上设有与各导爬条相对接的诱捕通孔,小绿叶蝉受诱落于两侧的百叶窗式诱捕组件上,在百叶窗式诱捕组件的作用下使得小绿叶蝉单向进入诱捕箱体内,小绿叶蝉沿着导爬条和相邻导爬条之间形成的夹缝随机爬行寻找出路,进而穿过诱捕通孔进入导集管道内,最后受困于导集管道内,直至死亡,从而达到捕捉小绿叶蝉,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其危害,并很好的保护天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昆虫诱捕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
技术介绍
小绿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并且世代重叠,一年可发生多代,危害严重。可危害茶、花生、大豆、麦、棉、桑、十字花科蔬菜、果树等。例如,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茶树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生长受阻。目前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农药防治,但其易引起害虫抗药性增加,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存在明显的缺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另外还有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板等技术防治小绿叶蝉,通过小绿叶蝉的趋光、趋色等特性,以及信息素对小绿叶蝉的吸引,利用粘胶或高压电击杀死害虫。但是粘虫板难于处理,存在一定的环保问题,而且同时将害虫天敌粘住,减少有益昆虫的种群数量;而频振式杀虫灯能耗较高,且同样存在选择性不强,对天敌和其它无益无害昆虫也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的小绿叶蝉诱捕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包括诱捕箱体、设于诱捕箱体内的引诱组件及设于诱捕箱体顶部的诱捕顶罩,所述诱捕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在所述诱捕顶罩的底端面上间隔排列形成多个导爬条,所述诱捕顶罩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各导爬条相接的导集管道,在所述导集管道上设有与各导爬条相对接的诱捕通孔。进一步,所述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挡板,各所述挡板依次等距间隔并呈阶梯式布置,相邻所述挡板之间在水平方向具有间隔间隙,相邻所述挡板之间在竖直方向具有部分重叠。进一步,相邻所述挡板在水平方向具有0.1-0.5cm的间隔间隙,相邻所述挡板之间在竖直方向具有0-0.3cm的重叠,所述挡板的宽度为0.2-1cm。进一步,各所述导爬条与导集管道相垂直,所述诱捕通孔为设置在导集管道壁面上的半圆孔,各所述导爬条端部穿过半圆孔并伸入导集管道内。进一步,相邻所述导爬条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cm,各所述导爬条的直径为0.1-0.5cm,各所述导爬条端部穿过半圆孔伸入0-1cm,所述半圆孔的直径为0.2-1cm。进一步,各所述导爬条间隔交错排列分布在诱捕顶罩左右两侧。进一步,所述引诱组件为设置在诱捕箱体中间的色诱板,所述诱捕箱体、诱捕顶罩及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进一步,所述导集管道连接有收集装置,所述导集管道内形成有斜面结构以将诱捕的小绿叶蝉滑落至收集装置内。进一步,所述导集管道具有透气小孔。进一步,所述诱捕箱体两端分别设有接头以使相邻诱捕箱体首尾相接。有益效果:此小绿叶蝉诱捕器中,小绿叶蝉受诱落于两侧的百叶窗式诱捕组件上,在百叶窗式诱捕组件的作用下使得小绿叶蝉单向进入诱捕箱体内,小绿叶蝉沿着导爬条和相邻导爬条之间形成的夹缝随机爬行寻找出路,进而穿过诱捕通孔进入导集管道内,最后受困于导集管道内,直至死亡,从而达到捕捉小绿叶蝉,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其危害,并很好的保护天敌。该小绿叶蝉诱捕器还可与虫生真菌繁殖释放器联用,利用捕捉到的小绿叶蝉繁殖杀虫真菌,释放真菌孢子,达到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有机结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包括诱捕箱体10、设于诱捕箱体10内的引诱组件及设于诱捕箱体10顶部的诱捕顶罩20,诱捕箱体10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百叶窗式诱捕组件30,在诱捕顶罩20的底端面上间隔排列形成多个导爬条21,诱捕顶罩20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各导爬条21相接的导集管道22,在导集管道22上设有与各导爬条21相对接的诱捕通孔23。其中,百叶窗式诱捕组件30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挡板31,挡板31的宽度为0.6cm,各挡板31依次等距间隔并呈阶梯式布置,各挡板31设置在诱捕箱体10左右两侧形成了倒梯形或倒三角形结构,相邻挡板31之间在水平方向保持0.2cm左右的间隔间隙,使得附着在挡板31上的小绿叶蝉可爬入诱捕箱体10内,相邻挡板31之间在竖直方向具有0.1cm的重叠。小绿叶蝉受到诱捕箱体10内的引诱组件的吸引,首先落于诱捕箱体10左右两侧的挡板31上,由于小绿叶蝉具有横移及顶边停留的活动习性,在引诱组件的诱惑作用下,小绿叶蝉习惯性的翻爬进入诱捕箱体10内,继续受到诱惑或感觉环境不适而飞跃碰壁多次后,倒爬于诱捕顶罩20的底端面,随机爬行搜寻出路,当倒爬于诱捕顶罩20上的小绿叶蝉爬行遇到横梁式布置的导爬条21后,会沿着导爬条21和相邻导爬条21之间形成的夹缝随机爬行寻找出路,进而穿过诱捕通孔23进入导集管道22内,由于小绿叶蝉的形体特征和活动习性,遇到诱捕顶罩20的特殊结构而无法沿路返回逃逸,最终受困于导集管道22内,直至死亡。本实施例中,诱捕箱体10、诱捕顶罩20及百叶窗式诱捕组件30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引诱组件采用色诱板11,当然还可采用引诱剂、引诱光源、引诱声波等来引诱小绿叶蝉进入,色诱板11设置在诱捕箱体10中间并将诱捕箱体10分隔成左右两半,各导爬条21间隔交错排列分布处于色诱板11两侧。当然,各导爬条21还可采用横梁结构的形式间隔排列设置在诱捕顶罩20的底端面。作为优选,各导爬条21与导集管道22相垂直,诱捕通孔23为设置在导集管道22壁面上的半圆孔,半圆孔的直径为0.6cm,相邻导爬条2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cm,各导爬条21的直径为0.2cm,其中,各导爬条21端部穿过半圆孔伸入0.2cm,使得小绿叶蝉能被诱捕顺利进入导集管道22内。此外,两侧的导集管道22连接有收集装置40,导集管道22内形成有斜面结构以将诱捕的小绿叶蝉滑落至收集装置40内,收集装置40用于收集被困后死亡的小绿叶蝉,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后续利用,如将收集装置40直接接地设置,死亡的小绿叶蝉腐化为肥料,达到免于清理的效果;或者另外接上接虫生真菌繁殖释放器,进一步发挥生物防治的功效。其中,在导集管道22和收集装置40上都设有透气小孔,形成空气流通,使得小绿叶蝉更容易进入。收集装置40可设置在诱捕箱体10的中间或两端,诱捕箱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接头,从而使得多个诱捕箱体10可以上下层叠相接形成一体。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
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捕箱体、设于诱捕箱体内的引诱组件及设于诱捕箱体顶部的诱捕顶罩,所述诱捕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在所述诱捕顶罩的底端面上间隔排列形成多个导爬条,所述诱捕顶罩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各导爬条相接的导集管道,在所述导集管道上设有与各导爬条相对接的诱捕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绿叶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捕箱体、设于诱捕箱体内的引诱组件及设于诱捕箱体顶部的诱捕顶罩,所述诱捕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在所述诱捕顶罩的底端面上间隔排列形成多个导爬条,所述诱捕顶罩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各导爬条相接的导集管道,在所述导集管道上设有与各导爬条相对接的诱捕通孔,各所述导爬条与导集管道相垂直,所述诱捕通孔为设置在导集管道壁面上的半圆孔,各所述导爬条端部穿过半圆孔并伸入导集管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绿叶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式诱捕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挡板,各所述挡板依次等距间隔并呈阶梯式布置,相邻所述挡板之间在水平方向具有间隔间隙,相邻所述挡板之间在竖直方向具有部分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绿叶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挡板在水平方向具有0.1-0.5cm的间隔间隙,相邻所述挡板之间在竖直方向具有0-0.3cm的重叠,所述挡板的宽度为0.2-1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少彬汤历吕思行江敏华赖创荣刘娜刘达综郑常格利广规苏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生物防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