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属于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等3个生长阶段,对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5种防治措施进行集成组装,提出适用于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措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显著降低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对提升茶叶的产量、经济价值及种植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属于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领域。
技术介绍
茶小绿叶蝉一般在南方发生9-12代,世代重叠。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卵产于嫩茎皮层内,且多产于芽下二三叶上茎内。主要为害茶树嫩梢、芽叶。一般年份有两个虫口高峰,第一高峰5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夏暑茶。第二高峰在9月中下旬至10上旬,主要为害秋茶。根据小绿叶蝉发生及危害特点,绿色防控应以生物防控为核心,调查测报为依据,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阶段,可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控措施包括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虫情监测:利用物候法、有效积温法等方法进行小绿叶蝉虫情预测预报。园艺防控:田间管理、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可降低虫口密度;可在适当时期对茶园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优点是方便、经济,具有预防作用;缺点是对发生的虫口量大时控制效果差。物理防控:利用色板(黄板等)、诱剂等方法减轻小绿叶蝉为害;优点是不破坏生态平衡,不产生3R后果;缺点是涉及成本略高。生物防控:利用生防菌(白僵菌等)和天敌(蜘蛛等)控制小绿叶蝉种群;优点是保持生态平衡,保证长久发展,不污染环境,不产生3R后果;缺点是使用时常受气候等各种条件限制,防治具有专一性。化学防控: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2:1)稀释1000-2500倍喷雾控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优点是见效快、效果好,不受地区、季节和面积等的限制,同时对小绿叶蝉的不同虫态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缺点是在杀灭小绿叶蝉的同时,有益生物也受到伤害,破坏生态平衡,会产生3R后果。目前,这些防控措施在生产上已有各自使用,但由于未根据茶树不同生长期的小绿叶蝉防控要求进行有效集成组装,对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不佳,近年来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仍呈加重之势,已成为茶叶种植过程的主要害虫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该方法生产应用效果较好,能将茶小绿叶蝉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指标范围内,对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3个生长期,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方法,具体防控方法包括:(1)第一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监测、园管的防控体系;其中虫情监测: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若早春气温偏暖,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物理防控:加强茶园的管理,及时将茶园的杂草清理出园,减少越冬虫源;园艺防控: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可降低虫口密度;(2)第二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其中物理防控: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通过糖醋液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生物防控: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进行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进行喷施;园艺防控: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化学防控: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3)第三次生长期结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其中物理防控: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生物防控: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喷施;化学防控:采用生物农药加以防控,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园艺防控: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本专利技术的综合防控方法依据如下:1、掌握小绿叶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两者形态特征大同小异,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均属同翅目叶蝉。但全国各地主要发生的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剌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成虫体长3-4毫米,黄绿至绿色,头顶中央有一个白纹,两侧各有一个不明显的黑点,复眼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纹,并与前一白纹连成“山”形。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雌成虫腹面草绿色,雄成虫腹面黄绿色。卵长约0.8mm,香蕉形,头端略大,浅黄绿笆,后期出现1对红色眼点。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和体色与成虫相似。茶小绿叶蝉一般在南方发生9-12代,世代重叠。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卵产于嫩茎皮层内,且多产于芽下二三叶上茎内。主要为害茶树嫩梢、芽叶。一般年份有两个虫口高峰,第一高峰5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夏暑茶。第二高峰在9月中下旬至10上旬,主要为害秋茶。2、做好虫情监测及测报根据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天敌情况和茶树生长发育状况,利用物候法(是利用一种生物与他种生物之间生活、生长和发育的相互关系和规律,作为预测预报虫害的一种方法)、有效积温法(是利用害虫发育的有效积温预测害虫发生的方法,用公式表示:K=N(T-C);K:有效积温,N:发育天数;T:实际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等方法,作好该虫的预测预报。3、综合防控方法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茶树不同生长期,应用“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防控措施,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为核心的防控技术体系。主要防控措施:(1)虫情监测加强测报,利用物候法、有效积温法等方法进行小绿叶蝉虫情预测预报。最重要的是需根据当地当年的气温情况掌握虫情。若早春气温偏暖(以温度10℃为基线),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2)园艺防控①加强园间管理做好茶园枯枝和杂草防除工作。种植期间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浇水施肥,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清扫枯枝落叶及杂草,并结合修剪,剪除过密枝、枯枝、病枝,摘除虫瘿,减少虫源。②进行茶园全面耕翻,深度20cm,在梯面内侧挖一条施肥沟,沟的深、宽均为30-35cm,把梯面、梯坎和茶蓬中清除出的杂草和有机肥混合埋入沟中,以作基肥,复土后压实,重新平整梯面。(3)物理防控色板、诱剂进行诱杀在早春及时清理枯枝败叶,减少越冬虫源。同时通过在茶园放置有色粘虫板、性诱剂等,诱集成虫,可减少产卵与为害,有效地减少虫口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4)生物防控用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喷施。(5)化学防控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配以使用少量化学农药,进行混合防治,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的3个生长阶段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方法,具体防控方法包括:(1)第一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监测、园管的防控体系;(2)第二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所述的化学防控为: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3)第三次生长期:结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的3个生长阶段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方法,具体防控方法包括:(1)第一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监测、园管的防控体系;(2)第二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所述的化学防控为: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3)第三次生长期:结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第一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虫情监测: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物理防控:加强茶园的管理,将茶园的杂草及时清理出园,减少越冬虫源;园艺防控: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降低虫口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第二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峰,王长方,胡进锋,王俊,吴玮,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