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和风扇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6460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轴流风扇和风扇单元。该轴流风扇的叶轮包括覆盖转子保持架的杯状的叶片支撑部和多个叶片。多个叶片在叶片支撑部的径向外侧沿着周向排列。当叶轮旋转时会产生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并且,该轴流风扇具有第一平衡校正部和第二平衡校正部。第一平衡校正部位于叶片支撑部与转子保持架之间。第二平衡校正部位于比第一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下方且位于比转子保持架和叶片对叶片支撑部的安装根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并且,叶轮具有第一锥形部,该第一锥形部位于比第二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该第一锥形部的直径逐渐缩小。由此,既能够改善气流损失又能够进行平衡校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轴流风扇和风扇单元
技术介绍
近年来,通过马达技术的革新促使了轴流风扇的高效化(电力消耗的降低)。并且,为了实现轴流风扇的进一步的高效化,人们正在对各种叶片形状进行着研究。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0-110772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风扇,其具有在排气侧支承马达的结构。在该公报的风扇中,从径向外侧包围叶轮的机壳与支撑马达的马达支撑部通过配置在比叶轮靠排气侧的支撑肋相连接。当将配置在比叶轮靠排气侧的支撑肋构成为所谓的“静翼”的叶片形状时,该支撑肋能够对由叶轮的旋转所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由此能够抑制在从叶轮所排出的气流中产生漩涡。尽管叶轮通过旋转产生气流,该气流在层流的情况下气流损失较小,而在紊流(产生有漩涡的状态)的情况下气流损失较大。也就是说,如果将支撑肋作为静翼发挥功能从而抑制游祸的广生,则会使风扇的效率得以提尚。然而,对于在比叶轮靠吸气侧设置有支撑肋(静翼)的轴流风扇,即使仔细考虑支撑肋的形状,也不能期望排气侧的气流的整流效果。也就是说,对于在比叶轮靠吸气侧设置有支撑肋的轴流风扇,人们希望利用与使支撑肋作为静翼发挥功能的上述方法所不同的方法来改善气流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改善气流损失又能够进行平衡校正的轴流风扇。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轴流风扇包括:静止部;以及旋转部,其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可旋转。旋转部具有:轴,其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磁铁,其围绕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转子保持架,其具有保持转子磁铁的圆筒状的内侧面;以及叶轮,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转子保持架的外周面上。静止部具有:电枢,其位于转子磁铁的径向内侧;轴承部件,其将轴支承为可旋转;基部,其支承轴承部件和电枢;筒状的机壳,其在叶轮的径向外侧在轴向上延伸;以及多根支撑肋,其连接机壳与基部,并且位于比叶轮靠上方的位置。叶轮具有:杯状的叶片支撑部,其覆盖转子保持架;以及多个叶片,其在叶片支撑部的径向外侧沿着周向排列,并且在旋转时产生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旋转部具有第一平衡校正部,该第一平衡校正部介于叶片支撑部与转子保持架之间,并且能够变更周向质量分布。叶轮具有第二平衡校正部和第一锥形部。第二平衡校正部位于比第一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下方且位于比转子保持架和叶片对叶片支撑部的安装根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并且能够变更周向质量分布。第一锥形部位于比第二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该第一锥形部的直径逐渐缩小。在比第二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上方且在比叶片对叶片支撑部的安装根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叶轮还具有第二锥形部,第二锥形部随着朝向上方而其直径逐渐扩大。连接第一锥形部的上端边缘与下端边缘的直线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平均倾斜角大于连接第二锥形部的上端边缘与下端边缘的直线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平均倾斜角。在沿着中心轴线剖切后的截面上,通过第一锥形部上端边缘中的径向外侧表面的切线与第二平衡校正部相交。叶轮具有圆筒部,该圆筒部在第一锥形部与第二平衡校正部之间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面。第二平衡校正部具有排列在周向上的多个孔部。多个孔部分别朝向轴向下方开□ O机壳的下端位于比第一锥形部下端靠下方的位置。机壳具有排气筒部,该排气筒部的内周面在第一锥形部的周围随着朝向轴向下方而该排气筒部的直径逐渐扩大。机壳具有下部机壳部件和上部机壳部件。下部机壳部件在径向上与第一锥形部重叠。上部机壳部件在径向上与叶片重叠。叶轮是树脂成形品,第一锥形部在仰视时具有圆形的底面,并且第一锥形部在所述底面上具有浇口痕。风扇单元具有排气侧风扇和轴流式吸气侧风扇,所述排气侧风扇是如上所述的轴流风扇,所述轴流式吸气侧风扇配置在比轴流风扇靠轴向上方的位置。由吸气侧风扇的机壳和排气侧风扇的机壳形成一串风洞。吸气侧风扇中的叶轮的旋转方向与排气侧风扇中的叶轮的旋转方向互不相同。向配置有多台电子设备的室内供给冷却用的气流。通过采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既能够改善气流损失,又能够进行平衡校正的轴流风扇。进而,由于风扇单元具有如上所述的轴流风扇,从而使风扇单元的气流损失得以改善。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风扇单元的剖视图。图2是排气侧风扇的局部纵剖视图。图3是第二叶片支撑部的俯视图。图4是第二叶片支撑部的仰视图。图5是第二叶片支撑部的局部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将与轴流风扇的中心轴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轴流风扇的中心轴线垂直相交或者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着以轴流风扇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轴向上,将空气被吸入的一侧即图1中的上方称作“吸气侧”或者简称作“上方”,将空气被排出的一侧即图1中的下方称作“排气侧”或者简称作“下方”。但是,这里的“上方”和“下方”只是为了便于进行说明的表述,与重力方向并没有关系。本技术所涉及的轴流风扇可以在任何朝向下进行使用。图1是以包含中心轴线J的平面剖切风扇单元100的纵剖视图。该风扇单元100是向配置有多台电子设备的服务器室等室内供给冷却用气流的装置。使用者可以单独使用风扇单元100,或者也可以组合多台风扇单元100同时进行使用。例如,可以将多台风扇单元100设置于一个服务器室,并同时驱动这些风扇单元100。如图1所示,风扇单元100包括吸气侧风扇I和排气侧风扇2。吸气侧风扇I和排气侧风扇2均为沿着中心轴线J向下产生气流的轴流式风扇(轴流风扇)。吸气侧风扇I配置在比排气侧风扇2靠轴向上方的位置。当驱动吸气侧风扇I和排气侧风扇2时,空气从吸气侧风扇I的上方被吸入,并且空气朝向排气侧风扇2的下方被排出。由此产生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沿着中心轴线J向下的气流F。吸气侧风扇I包括第一静止部11和第一旋转部12。第一旋转部12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一静止部11可旋转。第一静止部11包括第一基部31、第一轴承保持部32、第一电枢33、第一轴承部件34、第一机壳35、多根第一支撑肋36以及第一电路板37。第一基部31配置在与排气侧风扇2的边界附近。第一基部31的下表面与后述的第二基部51的上表面接触或者隔着微小的间隙与后述的第二基部51的上表面对置。第一轴承保持部32沿着中心轴线J大致呈圆筒状地延伸。第一轴承保持部32的下端部固定在第一基部31上。第一基部31支承第一轴承部件34和第一电枢33。第一电枢33位于后述的第一转子磁铁42的径向内侧。第一电枢33包括定子铁芯331和多个线圈332。例如作为磁性体的层叠钢板被用作定子铁芯331。定子铁芯331固定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的外周面上。并且,定子铁芯331具有多个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齿部。各个齿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面与后述的第一转子磁铁42的径向内侧的面在径向上对置。线圈332是卷绕在齿部上的导线。第一轴承部件34容纳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的径向内侧。例如一对球轴承341被用作第一轴承部件34。一对球轴承341沿着中心轴线J上下配置。各个球轴承341的外圈固定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流风扇,具有:静止部;以及旋转部,其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可旋转,所述旋转部具有:轴,其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磁铁,其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转子保持架,其具有保持所述转子磁铁的圆筒状的内侧面;以及叶轮,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外周面上,所述静止部具有: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内侧;轴承部件,其将所述轴支承为可旋转;基部,其支承所述轴承部件和所述电枢;筒状机壳,其在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在轴向上延伸;以及多根支撑肋,其连接所述机壳与所述基部,并且位于比所述叶轮靠上方的位置,所述叶轮具有:杯状的叶片支撑部,其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以及多个叶片,其在所述叶片支撑部的径向外侧沿着周向排列,并且在旋转时产生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所述旋转部具有第一平衡校正部,该第一平衡校正部介于所述叶片支撑部与所述转子保持架之间,并且能够变更周向质量分布,所述轴流风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具有:第二平衡校正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一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下方且位于比所述转子保持架和所述叶片对所述叶片支撑部的安装根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并且能够变更周向质量分布;以及第一锥形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二平衡校正部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该第一锥形部的直径逐渐缩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田良太高冈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