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包括:一叶轮及一扇框。该叶轮具有一第一外径。该扇框包括一第一框体及一第二框体,该第一框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及一底座,该等连接件连接该底座,该第二框体为一中空框体,用以设置于该叶轮周围,该第二框体具有一流道,该流道的一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的该第一外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利用该第一框体及该第二框体结合以形成该扇框,可使该第二框体的该流道的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的最大外径,使得该第二框体的尺寸不会限制该叶轮的最大外径尺寸,且可依据实际的需求,弹性地设计叶轮形状及壳体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流风扇
[0001 ]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风扇。详言之,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轴流风扇。
技术介绍
组装现有轴流风扇时,是由壳体的一开口,将叶轮设置于该壳体,故叶轮的最大外径不能大于壳体的开口的内径,如此将限制叶轮的最大外径以及壳体的开口的内径的尺寸,且不能弹性地设计叶轮形状及壳体的形状,以配合实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轴流风扇,利用该第一框体及该第二框体结合以形成该扇框使得该第二框体的尺寸不会限制该叶轮的最大外径尺寸,且可依据实际的需求,弹性地设计叶轮形状及壳体的形状。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轴流风扇。在一实施例中,该轴流风扇包括:一叶轮及一扇框。该叶轮具有一第一外径。该扇框包括一第一框体及一第二框体,该第一框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及一底座,该等连接件连接该底座,该第二框体为一中空框体,用以设置于该叶轮周围,该第二框体具有一流道,该流道的一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的该第一外径。 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利用该第一框体及该第二框体结合以形成该扇框,可使该第二框体的该流道的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的最大外径,使得该第二框体的尺寸不会限制该叶轮的最大外径尺寸,且可依据实际的需求,弹性地设计叶轮形状及壳体的形状。另外,利用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结构,使该第一框体及该第二框体可结合或拆装。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 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中扇框的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的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结合示意图; 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中扇框的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的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结合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 轴流风扇 20 叶轮 30 扇框 40 第一框体 50 第二框体 41 第一侧壁 42第一边缘 43、44 第一结合部 51第二侧壁 52第二边缘 53,54 第二结合部 55第一开口 60流道 401连接件 402底座 431第一延伸块 432第一定位凹槽 433第一定位卡钩 434第二定位凸块 436第一导槽 441第三定位凸块 531限位凸块 532第一定位凸块 533第二定位卡钩 534第二延伸块 535第二导槽 541第二定位凹槽 Dl叶轮的第一外径 D2流道的第一内径 D3第一开口的内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的剖面示意图。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中扇框的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的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结合示意图。配合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轴流风扇10包括:一叶轮20及一扇框30。该叶轮20具有一第一外径Dl,在本实施例中,该叶轮20为上窄下宽的结构,该第一外径Dl为该叶轮20的最大外径。该扇框30包括一第一框体40及一第二框体50,该第一框体40包括多个连接件401及一底座402,该等连接件401连接该底座402,在本实施例中,该等连接件可为静叶片或连接肋。该第二框体50为一中空框体,用以设置于该叶轮20周围,该第二框体50具有一流道60,该流道60的一第一内径D2不大于该叶轮20的该第一外径Dl。 亦即,该第二框体50为上窄下宽的结构,该第一内径D2位于该第二框体50的顶部,该第一内径D2为该流道60的最小内径,因第一内径D2不大于该叶轮20的该第一外径D1,该叶轮20不能由该第二框体50的顶部组装,需先组装该叶轮20至该第一框体40的该底座402后,再设置该第二框体50于该叶轮20周围,且将该第二框体50与该第一框体40结合,以完成该轴流风扇10。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利用该第一框体40及该第二框体50结合以形成该扇框30,可使该第二框体50的该流道的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20的最大外径,使得该第二框体50的尺寸不会限制该叶轮20的最大外径尺寸,且可依据实际的需求,弹性地设计叶轮形状及壳体的形状。 该第一框体40另包括一第一侧壁41、一第一边缘42及至少一第一结合部43、44,该第一边缘42形成于该第一侧壁41上,该至少一第一结合部43、44形成于该第一边缘42,且沿着该第一侧壁41及该第一边缘4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框体40具有四个第一结合部43、44等,其中二个第一结合部43的结构相同,二个第一结合部44的结构相同。 该第二框体50包括一第二侧壁51、一第二边缘52及至少一第二结合部53、54,该第二边缘52形成于该第二侧壁51下,该至少一第二结合部53、54形成于该第二边缘52,且沿着该第二侧壁51及该第二边缘52延伸,该至少一第二结合部53、54的设置位置与该至少一第一结合部43、44分别对应,以分别结合该至少一第一结合部43、44及该至少一第二结合部53、5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框体50具有四个第二结合部53、54等,其中二个第二结合部53的结构相同,与二个第一结合部43的结构对应;二个第二结合部54的结构相同,与二个第一结合部44的结构对应。 该第二边缘52界定一第一开口 55,该第一开口 55的内径D3大于该叶轮20的该第一外径Dl。如上所述,该叶轮20先组装至该第一框体40的该底座402后,经由该第一开口 55,将该第二框体50套设于该叶轮20周围,以顺利组装该叶轮20及该第二框体50。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43包括一第一延伸块431,沿着该第一侧壁41及该第一边缘42延伸,亦即该第一延伸块431沿着该第一侧壁41的周边方向延伸,且该第一延伸块431与该第一边缘42间界定一第一导槽436。该第二结合部53包括一限位凸块531,沿着该第二侧壁51及该第二边缘52延伸。经过适当地对位,将该第二框体50放置于该第一框体40上,且适当地施力旋转该第一框体40或该第二框体50,使该限位凸块531装设于该第一导槽436内,且该第一延伸块431于该限位凸块531上,即可结合该第一框体40及该第二框体50。 该第一延伸块431包括一第一定位凹槽432,形成于该第一延伸块431的内侧壁。该第二结合部53另包括一第一定位凸块532,形成于该限位凸块531上方,其设置位置与该第一定位凹槽432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一定位凸块532的形状与该第一定位凹槽432的形状相对应,使得该限位凸块531装设于该第一导槽436后,该第一定位凸块532可装设于该第一定位凹槽432,以定位结合该第一框体40及该第二框体50。 该第一延伸块431另包括一第一定位卡钩433,朝下延伸,该限位凸块531包括一第二定位卡钩533,朝上延伸,使得该限位凸块531装设于该第一导槽436后,该第一定位卡钩433位于该第二定位卡钩533外,使该第一定位卡钩433及该第二定位卡钩533互相卡掣定位,以进一步定位结合该第一框体40及该第二框体50。 该第一结合部43另包括一第二定位凸块434,设置于该第一侧壁41的内侧,且朝内延伸。该第二结合部53另包括一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轴流风扇包括:一叶轮,具有一第一外径;及一扇框,包括一第一框体及一第二框体,该第一框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及一底座,所述连接件连接该底座,该第二框体为一中空框体,用以设置于该叶轮周围,该第二框体具有一流道,该流道的一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的该第一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15 TW 1021251431.一种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轴流风扇包括: 一叶轮,具有一第一外径;及 一扇框,包括一第一框体及一第二框体,该第一框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及一底座,所述连接件连接该底座,该第二框体为一中空框体,用以设置于该叶轮周围,该第二框体具有一流道,该流道的一第一内径不大于该叶轮的该第一外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框体包括一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的内径大于该叶轮的该第一外径,经由该第一开口,该第二框体套设于该叶轮周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体包括一第一侧壁、一第一边缘及至少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边缘形成于该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一结合部形成于该第一边缘,且沿着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一边缘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框体包括一第二侧壁、一第二边缘及至少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边缘形成于该第二侧壁下,所述第二结合部形成于该第二边缘,且沿着该第二侧壁及该第二边缘延伸,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对应,所述第一结合部及所述第二结合部相结合,该第二边缘界定该第一开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嘉文,倪薪富,林世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建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