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21434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2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包括用于输送版材的滚筒以及分别与滚筒活动连接的版尾夹、版头夹,其中:版尾夹正面面朝滚筒并用于夹紧版材的版尾,版尾夹呈长条形设置,版尾夹的正面向外凸起形成用于夹紧版材版尾的版尾弧形面,在版尾夹两侧分别穿设有安装耳孔,在版尾夹正面挖设有一个第一夹持槽和两个第二夹持槽且各夹持槽均位于两安装耳孔之间,第一夹持槽位于两第二夹持槽之间,在版尾夹背面一长侧边处设有呈平滑设置的两个版尾粘胶面,两版尾粘胶面之间设置有版尾条形槽。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布局紧凑,版尾弧形面、各导向平面与滚筒配合紧密,使得夹持版材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
技术介绍
计算机直接制版机也被习惯性的称为CTP制版机。所谓CTP制版机就是Computerto Plate,属于印前设备。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制版就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直接将文字、图像转变为数字,直接生成印版,省去了胶片这一材料、人工拼版的过程、半自动或全自动晒版工序。CTP制版相比传统制版,最大的特点是免去出菲林这一步骤。目前市场上,计算机直接制版机一般设有滚筒、与滚筒配合并用于夹紧版材版头的版头夹、与滚筒配合并用于夹紧版材版尾的版尾夹,版头夹和版尾夹一起构成了 CTP制版机的夹钳结构。现有技术中,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简单,与滚筒配合不可靠,导致设备的工作效率低、不易操作等问题。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设计合理、工作效率高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设计合理、工作效率高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包括用于输送版材的滚筒以及分别与滚筒活动连接的版尾夹、版头夹,其中:所述版尾夹正面面朝滚筒并用于夹紧版材的版尾,所述版尾夹呈长条形设置,所述版尾夹的正面向外凸起形成用于夹紧版材版尾的版尾弧形面,在版尾夹两侧分别穿设有安装耳孔,在版尾夹正面挖设有一个第一夹持槽和两个第二夹持槽且各夹持槽均位于两安装耳孔之间,所述第一夹持槽位于两第二夹持槽之间,在版尾夹背面一长侧边处设有呈平滑设置的两个版尾粘胶面,所述两版尾粘胶面之间设置有版尾条形槽;所述版头夹正面面朝滚筒并用于夹紧版材的版头,所述版头夹呈长条形设置,所述版头夹的正面设有用于夹紧版材版头的第一导向平面以及与第一导向平面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导向平面,在版尾夹两侧面分别开设有插销孔,在第一导向平面上穿设有夹持通孔,在版头夹背面一长侧边处设有呈平滑设置的两个版头粘胶面,所述两版头粘胶面之间设置有版头条形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版尾夹背面另一长侧边处开设有一行限位孔,在版尾夹背面两侧分别设有与安装耳孔对应设置的耳孔凹槽,在版尾夹背面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夹持槽、两第二夹持槽一一对应的中间调节槽、两个弧形调节槽,所述中间调节槽和第一夹持槽联通,所述弧形调节槽呈弧形设置并和对应的第二夹持槽联通,在版尾夹背面还设置有与两弧形调节槽一一对应的两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位于对应弧形调节槽的前方并与对应第二夹持槽联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耳孔由联通设置的长条形通孔和圆形通孔构成,所述长条形通孔的宽度小于圆形通孔的直径,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为16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孔由尺寸不一的多个子限位孔构成,且所述限位孔对称设置在版尾夹背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改进,在版尾夹背面设有位于两个耳孔凹槽之间的多个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内设有弧形凸起,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大于版尾条形槽的深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版尾夹两侧还分别设有靠近安装耳孔设置的版尾限位缺口,在版头夹两侧还分别设有版头限位缺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版尾夹包括芯体以及设置在芯体表面的增强层,所述芯体为铝合金材料,所述增强层为以玻璃纤维增强的铝熔体层,所述玻璃纤维在铝熔体中以经线和玮线交错的形式存在(以经线和玮线纵横直接叠放的形式或者以经线和玮线纵横交织的形式,交织时可以为经线玮线之间逐根交织或者隔I根交织或者隔两根交织),其中玻璃纤维经线的延伸方向与本体的长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同。本方案中选用铝合金材质的芯体和以玻璃纤维增强的铝熔体表层,保证本体的主体材料仍旧为铝合金材料,从而在整体设计、结构性能、产品重心等方面保持稳定,从而便于实现新老产品结构件的通用性,而无需进行产品重心和稳定性调整。同时以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构件整体质量,调整质心,同时还可以通过表层的玻璃纤维对法向的剪切应力和径向的拉伸应力进行缓冲衰减,从而达到对产品机械性能有效增强的目的。采用经线玮线交错形式排布的玻璃纤维,可以使得本体在全方向上实现对法向剪切应力和径向拉伸应力的衰减,从而实现对本体在全角度上对法向剪切应力和径向拉伸应力的各向同性的等效衰减,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本来的断裂强度和拉伸强度,避免在法向出现抗剪切应力能力差的“短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铝合金材料的组成包括(wt% ),Si:6.8-7.2%, Mg:0.50-0.82%, Ti 彡 0.25%, Fe 彡 0.08%, Mn 彡 0.05%, Cu 彡 0.05%, Zn 彡 0.03%,碳纤维纳米线1_2%,Al余量,其中碳纤维纳米线为具有侧面生长有短枝的主干结构的枝干状,并且平均每一根碳纤维纳米线的主干上有短枝3-5根。本方案通过采用非取向碳纤维纳米线对芯体铝合金材料进行加强,在微观结构上实现各向同性的应力衰减。同时采用具有短枝的枝干状结构的碳纤维纳米线,可以实现铝合金材料组织结构内的晶格、结晶、非晶等组织的立体化交联,提高组织结构之间的联接紧密性,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拉伸、屈挠和断裂性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碳纤维纳米线在芯体中取向设置,其取向形式为碳纤维纳米线的主干与沿长条形本体的较长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取向率不低于85%。本方案通过对碳纤维纳米线进行取向,以其主干的延伸方向为基准,可以使产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的需要,选择特定的主要增强方向,而其余方向以法向增强和余量的非取向碳纤维纳米线的同性增强为辅,从而在较高地程度上对产品的机械性能进行选择性优化,提高与应用环境的适应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碳纤维纳米线为碳纤维纳米线原纤经高能电子活化后表面镀制铜薄层得到,并且铜薄层在碳纤维纳米线原纤表面形成有与碳纤维纳米线原纤相邻的金属碳化物层和覆盖在金属碳化物层上的铜层。本方案通过以高能电子活化后的碳纤维纳米线表面镀制铜薄层,可以使碳纤维纳米线与铝合金主材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同时可以在碳纤维纳米线与金属层之间形成具有过渡性质的金属碳化物层,从而提高碳纤维纳米线与金属间的相容性和结合能力,提高组织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玻璃纤维为玻璃纤维原纤经过表面镀制铜层和铝层的复合纤维,所述铜层形成于玻璃纤维原纤外层,所述铝层形成于铜层外层。本方案通过在玻璃纤维的表面镀制的过渡金属层,可以使其与铝熔体具有更好的相容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铝层为经过阳极氧化在其表层形成多孔氧化物层结构的复合层,所述多孔氧化物层的孔尺寸为5-12微米。本方案通过在铝层表面形成稳定的耐高温的多孔氧化物层,可以起到保护玻璃纤维在铝熔体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形态。同时形成的多孔结构,可以通过金属组织的渗透而形成立体关联,从而使得增强层的组织结构更为稳定一致,对应力衰减的能力更强,具有更为优异的拉伸、断裂性能。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布局紧凑,版尾弧形面、各导向平面与滚筒配合紧密,使得夹持版材效果更佳,且在版头处设置平面,在版尾处设置弧形面,使得版材夹持效果理想,保证了整体工作效率;安装耳孔可用于版尾夹的整体安装,即通过螺钉等配件将版尾夹安装于直接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夹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送版材的滚筒以及分别与滚筒活动连接的版尾夹、版头夹,其中:所述版尾夹正面面朝滚筒并用于夹紧版材的版尾,所述版尾夹呈长条形设置,所述版尾夹的正面向外凸起形成用于夹紧版材版尾的版尾弧形面,在版尾夹两侧分别穿设有安装耳孔,在版尾夹正面挖设有一个第一夹持槽和两个第二夹持槽且各夹持槽均位于两安装耳孔之间,所述第一夹持槽位于两第二夹持槽之间,在版尾夹背面一长侧边处设有呈平滑设置的两个版尾粘胶面,所述两版尾粘胶面之间设置有版尾条形槽;所述版头夹正面面朝滚筒并用于夹紧版材的版头,所述版头夹呈长条形设置,所述版头夹的正面设有用于夹紧版材版头的第一导向平面以及与第一导向平面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导向平面,在版尾夹两侧面分别开设有插销孔,在第一导向平面上穿设有夹持通孔,在版头夹背面一长侧边处设有呈平滑设置的两个版头粘胶面,所述两版头粘胶面之间设置有版头条形槽;所述版尾夹包括芯体以及设置在芯体表面的增强层,所述芯体为铝合金材料,所述增强层为以玻璃纤维增强的铝熔体层,所述玻璃纤维在铝熔体中以经线和纬线交错的形式存在,其中玻璃纤维经线的延伸方向与本体的长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吉华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唯达汽车配件厂普通合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