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21013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2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将由电解生成的H2、CO、合成该H2、CO而得到的燃料供给到内燃机中。车辆(10)具有:发动机(12)、H2&CO罐(16)、CO2回收器(18)、电解液箱(20)、电解器(22)、水箱(24)等。在发动机(12)的运转中,将废气导入CO2回收器(18)内的吸收液并回收废气中的CO2,将其存储在电解液箱(20)中。从电解液箱(20)及水箱(24),将已吸收CO2的吸收液及水分别供给到电解器(22)中的同时,向电解器(22)供电。由此,从CO2和水生成由CO和H2构成的混合气体。生成的混合气体被暂时存储在H2&CO罐(16)内,并被供给到发动机(12)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本申请是名称为“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3月8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55366、国家申请号为201180068971.4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更详细地说,涉及带有生成混合气体的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该混合气体由通过电解而生成的H2和CO构成。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其搭载有:能够将含有H2的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的内燃机;从醇生成含有H2的气体的重整装置;以及将该含有H2的气体供给到内燃机中的供给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作为内燃机燃料,可以一并使用上述含有H2的气体和汽油。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将由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的CO2和水供给到槽中进行电解来生成CO和H2,将所生成的CO和H2供给到不同于上述槽的另一个槽中来合成甲烷,以及将该甲烷作为能源进行再利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402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850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利用内燃机的排气热对重整装置内的重整催化剂进行加热。因此,若欲仅利用含有H2的气体进行运转,则有可能因发动机起动时的重整催化剂的升温不充分而导致不能充分生成含有H2的气体。若含有H2的气体不能充分生成,则含有H2的气体不供给到内燃机中,导致运转状态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若能够一同使用含有H2的气体和汽油,则可以在发动机起动时使汽油燃烧来使重整催化剂升温。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在车辆上搭载醇和汽油,而且,需要定期补充上述醇和汽油。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向车辆补充醇、汽油,并且产生流通成本。关于这一点,由于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利用由汽油的燃烧而生成的CO2来生成H2的技术,因此不会产生如上所述的问题。但是,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将重点放在CO2的再资源化方面,并未公开车辆搭载时的具体结构。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即,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将由电解生成的H2、CO、或对该H2、CO进行合成而得到的燃料供给到内燃机中。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及/或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以及混合气体供给机构,所述混合气体供给机构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连接,将所述混合气体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另外,第二专利技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具有: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在内部具有吸收液,该吸收液具有二氧化碳吸收特性;电解槽,所述电解槽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连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液相同的种类的溶液;以及吸收液循环机构,所述吸收液循环机构使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内的所述吸收液经过所述电解槽再次循环到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另外,第三专利技术在第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另外,第四专利技术在第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排气压力取得机构,所述排气压力取得机构取得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排气压力;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排气压力,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另外,第五专利技术在第三或第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排气压力调整机构,所述排气压力调整机构设置在比所述旁通通路更靠下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中,能够调整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所述排气压力。另外,第六专利技术在第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将大气导入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的大气导入机构。另外,第七专利技术在第六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另外,第八专利技术在第六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车间距离取得机构,所述车间距离取得机构取得该车辆与前方行驶的车辆的车间距离;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及所述车间距离,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另外,第九专利技术在第六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取得机构,所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取得机构取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及所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另外,第十专利技术在第二至第九专利技术中的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将雨水收集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雨水供给机构。另外,第十一专利技术在第二至第九专利技术中的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使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排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来自排气的冷凝水供给机构。另外,第十二专利技术在第二至第九专利技术中的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来自大气的冷凝水供给机构。另外,第十三专利技术在第一至第十二专利技术中的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使用所述内燃机的输出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以及能够蓄积所述发电机的电力的蓄电池,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利用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供电来生成所述混合气体。另外,第十四专利技术在第十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将太阳光、太阳热、排气热及风力中的至少一种转换为电力的车载用发电装置,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所述车载用发电装置的电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十五专利技术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对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进行合成而得到的碳氢化合物类的合成燃料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及/或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具有: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并且在内部具有吸收液,该吸收液具有二氧化碳吸收特性;电解槽,所述电解槽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连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液相同的种类的溶液;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以及吸收液循环机构,所述吸收液循环机构使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内的所述吸收液经过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及所述电解槽再次循环到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供给机构,所述混合气体供给机构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连接,将所述混合气体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排气压力取得机构,所述排气压力取得机构取得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排气压力;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排气压力,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具有: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并且在内部具有吸收液,该吸收液具有二氧化碳吸收特性;电解槽,所述电解槽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连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液相同的种类的溶液;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以及吸收液循环机构,所述吸收液循环机构使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内的所述吸收液经过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及所述电解槽再次循环到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供给机构,所述混合气体供给机构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连接,将所述混合气体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排气压力取得机构,所述排气压力取得机构取得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排气压力;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排气压力,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排气压力调整机构,所述排气压力调整机构设置在比所述旁通通路更靠下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中,能够调整所述排气压力。3.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具有: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在内部具有吸收液,该吸收液具有二氧化碳吸收特性;大气导入机构,所述大气导入机构将大气导入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电解槽,所述电解槽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连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液相同的种类的溶液;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以及吸收液循环机构,所述吸收液循环机构使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内的所述吸收液经过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及所述电解槽再次循环到所述二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秀之设乐正树伊藤泰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