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合机构及其继电器自动组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1414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30 0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动铆合技术的领域,提供了铆合机构,用于铆合继电器的弹片及端子,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上铆合气缸、下铆合气缸、由上铆合气缸驱动以朝下运动的上压刀以及由下铆合气缸驱动而向上与上压刀相对运动以将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下压刀。工作时,先将弹片及端子放置于上压刀和下压刀之间的工位上,然后,上压刀和下压刀分别在上铆合气缸和下铆合气缸的驱动下,相对运动并将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至此,完成了自动将继电器的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操作。上述铆合机构对继电器弹片和端子的自动铆合,其铆合效率高、产量大以及质量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继电器自动组装机,包括铆合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自动铆合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铆合机构及其继电器自动组装机
技术介绍
目前,继电器是由支架、外壳、电圈、铁芯、接点等各部件组成,整个继电器成品的组装生产流程比较复杂,其中,对弹片和端子的压合,现有的生产方式一般采用人工或者半自动的方式去批量生产,因此,其压合效率低、产量低及质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铆合机构,旨在解决现有对弹片和端子的压合所采用人工或者半自动的方式而导致压合效率低、产量低及质量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铆合机构,用于铆合继电器的弹片及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上铆合气缸、设于所述上铆合气缸下方且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下铆合气缸、由所述上铆合气缸驱动以朝下运动的上压刀以及由所述下铆合气缸驱动而向上与所述上压刀相对运动以将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下压刀。进一步地,所述上铆合气缸的输出轴竖直朝上布置,所述下铆合气缸的输出轴竖直朝下布置,所述支架上转动连接有上摆动杆及下摆动杆,所述上摆动杆一端与所述上铆合气缸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压刀连接,所述下摆动杆一端与所述下铆合气缸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压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立柱以及支撑于所述立柱上端的横杆,所述上铆合气缸支撑于所述横杆的上侧,所述下铆合气缸支撑于所述横杆的下侧,所述横杆自由端朝上延伸有一支撑上端、朝下延伸有一支撑下端,所述上摆动杆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上端上,所述下摆动杆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下端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上端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上滑槽,所述上压刀滑插于所述上滑槽中,所述支撑下端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下滑槽,所述下压刀滑插于所述下滑槽中。进一步地,所述上滑槽中滑插有上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上端与所述上摆动杆连接,下端与所述上压刀连接,所述下滑槽中滑插有下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下端与所述下摆动杆连接,上端与所述下压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件具有滑插于所述上滑槽中的上滑部以及与所述上滑部连接的上扣帽,所述上扣帽扣接于所述上摆动杆一端,所述上滑部与所述上压刀连接,所述下连接件具有滑插于所述下滑槽中的下滑部以及与所述下滑部连接的下扣帽,所述下扣帽扣接于所述下摆动杆一端,所述下滑部与所述下压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滑部的下侧连接有一上抵顶块,所述上压刀开设有一供所述上抵顶块抵接以使所述上压刀向下运动的上凹槽,所述下滑部的上侧连接有一下抵顶块,所述下压刀开设有一供所述下抵顶块抵接以使所述下压刀向上运动的下凹槽。进一步地,所述上抵顶块具有与所述上凹槽配合的上压板块以及上抵顶杆,所述上抵顶杆一端与所述上压板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滑部连接,所述下抵顶块具有与所述下凹槽配合的下压板块以及下抵顶杆,所述下抵顶杆一端与所述下压板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滑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抵顶杆具有上连接帽,所述上滑部的下端面上开设有供所述上连接帽插设的上插槽,所述上插槽的两侧壁上朝内延伸有用于抵挡所述上连接帽以避免其脱离所述上插槽的上抵顶凸缘,所述下抵顶杆具有下连接帽,所述下滑部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供所述下连接帽插设的下插槽,所述下插槽的两侧壁上朝内延伸有用于抵挡所述下连接帽以避免其脱离所述下插槽的下抵顶凸缘。本实施例提供的铆合机构的有益效果:由于上述铆合机构采用了上铆合气缸、下铆合气缸、上压刀及下压刀,其工作时,先将弹片及端子放置于上压刀和下压刀之间的工位上,然后,启动上铆合气缸及下铆合气缸,这样,上压刀在上铆合气缸的驱动下,竖直向下运动,而下压刀在上铆合气缸的驱动下,竖直向上运动,其相对运动,直至接触弹片和端子,并将其铆压成组合体。至此,上述铆合机构完成了自动将继电器的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操作。因此,相比较现有对弹片及端子的压合所采用人工或者半自动的方式而言,采用上述铆合机构对继电器弹片和端子的自动铆合,其铆合效率高、产量大以及质量高。本技术另一目在于提供继电器自动组装机,其包括所述铆合机构。本技术提供的继电器自动组装机的有益效果:由于上述继电器自动组装机,其采用了铆合机构,因此,对继电器弹片和端子的自动铆合,其铆合效率高、产量大以及质量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铆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铆合机构在圆圈A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如图1?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铆合机构10,用于铆合继电器的弹片及端子,其包括支架11,支架11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上铆合气缸12、设于上铆合气缸12下方且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下铆合气缸13、由上铆合气缸12驱动以朝下运动的上压刀14以及由下铆合气缸13驱动而向上与上压刀14相对运动以将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下压刀15。如图1所示,由于上述铆合机构10采用了上铆合气缸12、下铆合气缸13、上压刀14及下压刀15,其工作时,先将弹片及端子放置于上压刀14和下压刀15之间的工位上,然后,启动上铆合气缸12及下铆合气缸13,这样,上压刀14在上铆合气缸12的驱动下,竖直向下运动,而下压刀15在上铆合气缸12的驱动下,竖直向上运动,其相对运动,直至接触弹片和端子,并将其铆压成组合体。至此,上述铆合机构10完成了自动将继电器的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操作。因此,相比较现有对弹片及端子的压合所采用人工或者半自动的方式而言,采用上述铆合机构10对继电器弹片和端子的自动铆合,其铆合效率高、产量大以及质量高。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地实现上铆合气缸12和下铆合气缸13分别驱使上压刀14和下压刀15相对运动,上铆合气缸12的输出轴竖直朝上布置,下铆合气缸13的输出轴竖直朝下布置,支架11上转动连接有上摆动杆16及下摆动杆17,上摆动杆16 —端与上铆合气缸12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上压刀14连接,下摆动杆17 —端与下铆合气缸13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下压刀15连接。由于上摆动杆16和下摆动杆17均可绕支架11上的支撑点摆动,因此,当上铆合气缸12的输出轴向上抵顶上摆动杆16 —端时,上摆动杆16另一端将向下运动,即其带动上压刀14向下运动;同理,当下铆合气缸13的输出轴向下抵顶下摆动杆17 —端时,下摆动杆17另一端将向上运动,即其带动下压刀15向上运动,故上压刀14和下压刀15做相对运动以实现对继电器的弹片和端子的自动铆合操作。当然,还可以为,上铆合气缸12的输出轴竖直朝下,下铆合气缸13的输出轴竖直朝上,上压刀14直接与上铆合气缸12的输出轴连接,下压刀15直接与下铆合气缸13的输出轴连接。如图1所示,为了使支架11更好地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铆合机构,用于铆合继电器的弹片及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上铆合气缸、设于所述上铆合气缸下方且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下铆合气缸、由所述上铆合气缸驱动以朝下运动的上压刀以及由所述下铆合气缸驱动而向上与所述上压刀相对运动以将弹片和端子铆压成组合体的下压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