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370889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包括上垫圈、下垫圈和钢丝垫圈,所述上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和所述下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环形的上凸棱和下凸棱,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钢丝垫圈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且位于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内,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下凸棱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环对应的连接槽,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槽且可沿所述连接槽上下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通过可滑动的上垫圈和下垫圈,并在上垫圈和下垫圈之间设置钢丝垫圈,实现减震作用,最后再通过减震橡胶圈和橡胶垫进一步提升其减震性能,实现良好的减震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悬挂系统垫圈,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
技术介绍
汽车悬挂减震系统就是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悬挂系统应有的功能是支持车身,改善乘坐的感觉,不同的悬挂设置会使驾驶者有不同的驾驶感受。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力,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垫圈是汽车悬挂减震系统的主要部件,现在大多数减震垫圈经是简单的橡胶垫圈或者钢丝垫圈,其减震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包括上垫圈、下垫圈和钢丝垫圈,所述上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和所述下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环形的上凸棱和下凸棱,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钢丝垫圈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且位于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内,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下凸棱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环对应的连接槽,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槽且可沿所述连接槽上下滑动。具体地,所述上垫圈、所述下垫圈和所述钢丝垫圈的中心处均设置有通孔,且所述上垫圈、所述下垫圈和所述钢丝垫圈的通孔的内径相等。具体地,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的外径相等,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的外径均与所述上凸棱的外径相等,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的内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所述钢丝垫圈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且小于所述上凸棱的内径。进一步,所述连接槽内设置有减震橡胶圈,所述减震橡胶圈设置在所述连接环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槽的底面之间的空隙中。更进一步,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与所述下凸棱的上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优选地,所述连接环的下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其从所述连接槽中脱离的限位卡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通过可滑动的上垫圈和下垫圈,并在上垫圈和下垫圈之间设置钢丝垫圈,实现减震作用,最后再通过减震橡胶圈和橡胶垫进一步提升其减震性能,实现良好的减震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包括上垫圈1、下垫圈2和钢丝垫圈3,上垫圈I的下侧面的边缘和下垫圈2的下侧面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环形的上凸棱12和下凸棱22,上垫圈I和下垫圈2的中轴线重合,钢丝垫圈3设置在上垫圈I和下垫圈2之间,且位于上凸棱12和下凸棱22内,上凸棱12的下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环11,下凸棱22上设置有与连接环11对应的连接槽21,连接环11设置在连接槽21且可沿连接槽21上下滑动,上垫圈1、下垫圈2和钢丝垫圈3的中心处均设置有通孔5,且上垫圈1、下垫圈2和钢丝垫圈3的通孔5的内径相等,上凸棱12和下凸棱22的外径相等,上凸棱12和下凸棱22的外径均与上凸棱12的外径相等,上凸棱12和下凸棱22的内径大于通孔5的内径,钢丝垫圈3的外径大于通孔5的内径且小于上凸棱12的内径,连接槽21内设置有减震橡胶圈4,减震橡胶圈4设置在连接环11的下端与连接槽21的底面之间的空隙中,上凸棱12的下侧面与下凸棱22的上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连接环11的下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其从连接槽21中脱离的限位卡环。本技术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的工作原理如下:将该减震垫圈套装在需要安装的位置,然后将其固定,在垫圈被压缩时,与上垫圈I的上凸棱12连接的连接环11在与下垫圈2连接的的下凸棱22的连接槽21中滑动,同时上垫圈I的下侧面对钢丝垫圈3产生压力,压缩钢丝垫圈3,钢丝垫圈3起到减震作用,同时因为钢丝垫圈3的外径小于下凸棱22的内径,使其可以在下凸棱22与上凸棱12之间被压缩,当连接环11下滑至连接槽21的底端时,减震橡胶圈4和橡胶垫起到二次减震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减震垫圈的减震性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垫圈、下垫圈和钢丝垫圈,所述上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和所述下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环形的上凸棱和下凸棱,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钢丝垫圈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且位于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内,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下凸棱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环对应的连接槽,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槽且可沿所述连接槽上下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圈、所述下垫圈和所述钢丝垫圈的中心处均设置有通孔,且所述上垫圈、所述下垫圈和所述钢丝垫圈的通孔的内径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的外径相等,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的外径均与所述上凸棱的外径相等,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的内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所述钢丝垫圈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且小于所述上凸棱的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内设置有减震橡胶圈,所述减震橡胶圈设置在所述连接环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槽的底面之间的空隙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与所述下凸棱的上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下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其从所述连接槽中脱离的限位卡环。【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包括上垫圈、下垫圈和钢丝垫圈,所述上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和所述下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环形的上凸棱和下凸棱,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钢丝垫圈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且位于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内,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下凸棱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环对应的连接槽,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槽且可沿所述连接槽上下滑动。本技术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通过可滑动的上垫圈和下垫圈,并在上垫圈和下垫圈之间设置钢丝垫圈,实现减震作用,最后再通过减震橡胶圈和橡胶垫进一步提升其减震性能,实现良好的减震作用。【IPC分类】F16B39/24, F16F3/12【公开号】CN204784094【申请号】CN201520448488【专利技术人】袁大金, 谢祥军, 李松 【申请人】四川南部县聚力机械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申请日】2015年6月2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悬挂系统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垫圈、下垫圈和钢丝垫圈,所述上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和所述下垫圈的下侧面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环形的上凸棱和下凸棱,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钢丝垫圈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且位于所述上凸棱和所述下凸棱内,所述上凸棱的下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下凸棱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环对应的连接槽,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槽且可沿所述连接槽上下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大金谢祥军李松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南部县聚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